杨延昭:我的故事没有那么精彩,但也绝不平淡

须知天命难为,七子去,六子归",这是于仁泰的《忠烈杨家将》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里面杨家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国人闻风丧胆,对宋朝居功至伟。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陷害忠良(是被小说里面冤枉的),最后导致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战死,七郎被潘仁美乱箭射死,也正是应了那句"六子归"。

杨延昭:我的故事没有那么精彩,但也绝不平淡

电影里吴尊饰演的杨六郎仁义,孝顺,忠烈。那么,历史上的杨六郎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杨延昭本名叫杨延朗,也叫杨六郎,后来改为杨延昭。至于为什么要改,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里面记载是"避圣祖讳,改",这里所提到的"圣祖"是北宋皇室所崇拜的神仙赵玄朗,说道赵玄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他的另一个名字那真是家喻户晓了,就是《封神演义》中的财神赵公明。

至于叫杨六郎,也并不是因为他排行第六(也是小说里面杜撰的),事实上,杨延昭是杨业长子,而叫杨六郎的原因,根据《宋史.列传.卷三十一》记载"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也就是契丹人很害怕他,称呼他为杨六郎。根据常征先生的研究,古代人喜欢以星宿来比拟世间的正面人物,当时辽国人认为,北斗六星中的第六星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所以称他为北斗六星杨延朗,之后朗字渐渐演化为郎,北斗六星也简化为六星,杨延朗和杨六星复合便成了杨六郎。

杨延昭:我的故事没有那么精彩,但也绝不平淡

杨延昭到底做了什么事,让辽国人如此惧怕他呢?其中功劳最大的应该是他的老爹了。杨延昭的老爹大家一定不陌生,就是那个在雁门关大败辽军,打的辽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但见杨字旗号,立即遁走的金刀杨业杨无敌。

杨延昭小的时候沉默寡言,但是很喜欢玩军阵游戏,杨业看见后便欣慰的说"此儿类我",从后每次行军打仗,一定把他带在身边。长大后杨延昭比他爹还要猛,公元986年,宋太宗发动了第二次征辽战争,28岁的杨延昭随父出征,在攻打朔州城,杨延昭的手臂被乱箭射中,但他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越战越勇。

杨延昭:我的故事没有那么精彩,但也绝不平淡

公元999年,辽军进攻遂城,当时遂城并没有什么准备,而且城小难防,宋军人人自危。杨延昭于是召集城里所有的壮丁,给他们兵甲器械帮助守城。之后他又根据当时天气寒冷,让士兵取水泼墙,一夜之间全部结成了冰。等到辽军来攻时,墙壁光滑,根本爬不上来,便四散退去,宋军缴获了很多敌人丢下的兵器。之后宋真宗在大名召见杨延昭并且称赞是"治兵护塞有父风"。

公元1000年冬,辽军南下入侵宋境,杨延昭把精兵埋伏在羊山西边,从北面乘敌不备袭击辽军,边战边退。等退到西山,宋伏兵发起攻击,辽军大败,俘虏辽军将领,用匣子装着敌将首级献上报功。杨延昭进升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一起受命。宋真宗对宰相说:"杨嗣与杨延昭,一同在遥远的外地任职,以忠心勇猛亲身效命国家。朝廷中妒忌他们的人众多,我尽力为他们庇护,才至于此。"

杨延昭:我的故事没有那么精彩,但也绝不平淡

公元1004 年,宋真宗增加杨延昭的部队到1万人,命令他驻扎在静安军的东边以为犄角之势,而杨延昭认为契丹孤军深入,人困马乏,很容易击败,所以上书请求主动出击,但并没有得到宋真宗的答复,杨延昭于是率兵直抵辽境,攻破古城,俘获敌人甚多。

之后宋辽议和,杨延昭守卫边关直到去世。

宋史上关于杨延昭的记载只有900字,杨延昭的英雄事迹也是野史多余正史,传说多余正传。但或许也正是因为他忠君爱国,体恤士卒,爱护百姓,才使得他的形象能够在民间传诵千年,经久不衰。

杨延昭:我的故事没有那么精彩,但也绝不平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