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杨门(八章)“焦不离孟”中的焦赞与孟良都不是杨六郎的部下

人们经常用到一句成语叫做“焦不离孟”或者“孟不离焦”,用来形容两人关系很铁,感情深厚,经常都混在一起。这句成语实际上来源于杨家将故事当中的两位人物,他们是杨家六郎杨延昭的左膀右臂,孟良与焦赞。这二人是结义兄弟,共同在北方的宋辽边境落草为寇,投降杨延昭后又形影不离,所以有了这样一句成语。由于这句成语在中国古代数百年的广泛使用,使得孟良和焦赞这两位并不太出名的将领也跟着流芳千古。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实际上这二人根本不是杨六郎的部下,也没有什么结义关系,甚至可能都互相不认识。

大话杨门(八章)“焦不离孟”中的焦赞与孟良都不是杨六郎的部下

焦赞

在小说中六郎杨延昭因为私离军队返回东京汴梁为父亲杨继业伸冤报仇,而被宋太宗赵光义罚往郑州服刑一年。刑期满后,杨六郎并没有回朝廷报道,而是在佘太君的帮助下玩起了失踪,甚至八贤王和寇准亲自到天波府都没有找到人。直到辽国土金秀起兵侵宋,寇准被迫带兵北上抗辽时才出来救场。寇准本身只是个文臣,带上战场的武将也是半桶水,如果不是杨延昭、杨八妹和杨九妹关键时刻出场救援,宋军很可能输得一塌糊涂。为了奖赏杨延昭在这次抗辽战争中的功绩,宋真宗按照杨延昭的要求把他安置到了幽州附近的佳山寨当巡检。

杨延昭到了佳山寨后,他发现王钦调拨给他的兵马都是老弱残兵,根本无法用来打仗,只能自己想办法招兵。正好佳山寨的附近有个可乐洞,在这里落草为寇的山大王孟良四个力大如牛的勇将,于是杨延昭就就想劝降孟良,以孟良山寨的土匪来充实佳山寨的兵力。杨延昭在对孟良进行了三擒三放的操作,最终感化孟良,使之投到了自己的麾下。杨延昭降伏孟良这一段很有意思,明显高仿自《三国演义》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桥段。可是降伏的过程(暗箭、挖坑、陷阱)没有《三国演义》巧妙,让人觉得杨延昭很阴险,而不是诸葛亮那样的睿智英明。

大话杨门(八章)“焦不离孟”中的焦赞与孟良都不是杨六郎的部下

孟良

孟良投降杨延昭后给杨延昭提供了个信息,说附近芭蕉山上的老大焦赞有万夫不当之勇,又是自己结义兄弟,自己说话肯定投降。于是孟良就带着杨延昭的期望去劝降,焦赞说了一句现在道上兄弟常说的话“某家认得你,某家手里的家伙认不得你。”,然后孟良只能灰溜溜的回到佳山寨。接下来孟良给杨延昭除了个调虎离山的主意,先引得焦赞下了芭蕉山,然后他再上山烧了焦赞的山寨,最后杨延昭、孟良和岳胜三路军合围,逼得焦赞不得不投降。这样一来孟良和焦赞两兄弟就一起成了杨延昭的左膀右臂,于是有了“焦不离孟”这句成语。

孟良与焦赞由这句成语而出名,但他们在历史上却不是名将。除了在杨家将的系列故事里面出场外,正规的史料上记载很少。于是很多人提出疑问,这两位到底是不是杨延昭的左膀右臂,历史上真的有这两个人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查阅了历史典籍,发现历史上还真有这两个人,但却不是杨延昭的左膀右臂。这两个人的身份与小说中写得差距很大,而且都互相不认识,更不要说是结义兄弟之间的感情了。“焦不离孟”这个成语完全是在民间小说家杜撰的基础上衍生的,根本没有历史原型。

大话杨门(八章)“焦不离孟”中的焦赞与孟良都不是杨六郎的部下

杨延昭

首先说焦赞,他虽然不是杨延昭手下的将领,但也曾参加宋朝抵抗辽国侵略的战争。他是宋仁宗晚期的宰相富弼的部下,随同富弼一起参加了对抗辽国军队的战争,立有战功。他的名字没有在《宋史》上做出记载,据此推测应该是中下层将领,职位不高。他在历史上留下名声是由于他的后代焦德裕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做到了副宰相一级的大官,在元史中记载焦德裕的部分提到了他的祖先焦赞。元史里面说,焦赞是坚州砂河人,随宋宰相富弼镇守瓦桥关。后来他在此开枝散叶,成为雄州人(瓦桥关在雄州)。

从元史中焦德裕传记部分的只言片语来看,焦赞并不是高级将领,有战功,却也不是能够名垂青史的那种。他活跃在宋仁宗晚期至宋英宗时期,处于雄州防线的前沿,算是宋朝抗辽战线的基层将领。而杨延昭活跃在宋真宗时期和宋仁宗早期,是北宋禁军大佬,将门世家杨家将的掌舵人,两人身份相差巨大。两人活跃的时代有着至少五十年的差距,即便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历史上没有杨宗保)也比焦赞大了不少,所以两人基本上是不会有交集的。因此,焦赞不可能成为杨延昭的左膀右臂之一。

大话杨门(八章)“焦不离孟”中的焦赞与孟良都不是杨六郎的部下

宋真宗

再说孟良,历史上的孟良虽然与杨延昭在同一个时代出现过,但却绝对不会是上下级关系,因为孟良本人是一个文官。孟良本人并没有在任何正史中有所记载,即便是稗官野史也找不到他的痕迹,一度被人认为是完全虚构的角色。直到1988年河北省赞皇县马村出土了孟良的墓志铭,这个谜底才被打开。根据孟良的墓志铭记载,他活了八十一岁,活跃于太宗、真宗、仁宗和英宗初期,在宋神宗熙宁八年去世,是宋朝官员里面少有的长寿之人。他曾被授予朝散郎守殿中丞的职务,以骑都尉致仕,朝廷赐予了绯银鱼袋以示褒奖。

从这些信息来看,孟良就是朝廷殿内的职事官,是协助皇帝和官员办理文书事务的文官,与武将一点关系都没有。殿中丞是正六品的文官,骑都尉是从五品的散官勋官,从这点可以看出孟良是一辈子都在老老实实的干文书的活,直到退休才升了一级以示褒奖。这点套路有点像现代我们政府中有正科级的官员,以副处级的待遇退休的意思一样。按照历史的记载,杨延昭比孟良大三十七岁,杨文广也比孟良大十七岁。杨家将父子在抗辽的战场上杀敌报国的时候,孟良还只是一个小孩子呢,又怎么可能是杨延昭的左膀右臂?

大话杨门(八章)“焦不离孟”中的焦赞与孟良都不是杨六郎的部下

富弼

小说中孟良与焦赞是结义兄弟关系,戏剧中两人都是花脸,只是脸上花纹不同,髯口的颜色不一样而已。但是从上述的史料分析,两人虽然处于同一个时代,但是孟良年龄比焦赞大不少,而且身份差距巨大。一个是边疆的将领,一个是朝廷的职事官,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不可能有交集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杨家将故事中的焦赞和孟良只是借用了这两个宋朝人物的名字,再进行一些艺术加工和故事演绎,从而产生了杨延昭左膀右臂这样的角色。这三位毫无关联的人物在同一个故事中出现只是民间小说家的杜撰,并没有历史的原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