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楊門(八章)「焦不離孟」中的焦贊與孟良都不是楊六郎的部下

人們經常用到一句成語叫做“焦不離孟”或者“孟不離焦”,用來形容兩人關係很鐵,感情深厚,經常都混在一起。這句成語實際上來源於楊家將故事當中的兩位人物,他們是楊家六郎楊延昭的左膀右臂,孟良與焦贊。這二人是結義兄弟,共同在北方的宋遼邊境落草為寇,投降楊延昭後又形影不離,所以有了這樣一句成語。由於這句成語在中國古代數百年的廣泛使用,使得孟良和焦贊這兩位並不太出名的將領也跟著流芳千古。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實際上這二人根本不是楊六郎的部下,也沒有什麼結義關係,甚至可能都互相不認識。

大話楊門(八章)“焦不離孟”中的焦贊與孟良都不是楊六郎的部下

焦贊

在小說中六郎楊延昭因為私離軍隊返回東京汴梁為父親楊繼業伸冤報仇,而被宋太宗趙光義罰往鄭州服刑一年。刑期滿後,楊六郎並沒有回朝廷報道,而是在佘太君的幫助下玩起了失蹤,甚至八賢王和寇準親自到天波府都沒有找到人。直到遼國土金秀起兵侵宋,寇準被迫帶兵北上抗遼時才出來救場。寇準本身只是個文臣,帶上戰場的武將也是半桶水,如果不是楊延昭、楊八妹和楊九妹關鍵時刻出場救援,宋軍很可能輸得一塌糊塗。為了獎賞楊延昭在這次抗遼戰爭中的功績,宋真宗按照楊延昭的要求把他安置到了幽州附近的佳山寨當巡檢。

楊延昭到了佳山寨後,他發現王欽調撥給他的兵馬都是老弱殘兵,根本無法用來打仗,只能自己想辦法招兵。正好佳山寨的附近有個可樂洞,在這裡落草為寇的山大王孟良四個力大如牛的勇將,於是楊延昭就就想勸降孟良,以孟良山寨的土匪來充實佳山寨的兵力。楊延昭在對孟良進行了三擒三放的操作,最終感化孟良,使之投到了自己的麾下。楊延昭降伏孟良這一段很有意思,明顯高仿自《三國演義》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橋段。可是降伏的過程(暗箭、挖坑、陷阱)沒有《三國演義》巧妙,讓人覺得楊延昭很陰險,而不是諸葛亮那樣的睿智英明。

大話楊門(八章)“焦不離孟”中的焦贊與孟良都不是楊六郎的部下

孟良

孟良投降楊延昭後給楊延昭提供了個信息,說附近芭蕉山上的老大焦贊有萬夫不當之勇,又是自己結義兄弟,自己說話肯定投降。於是孟良就帶著楊延昭的期望去勸降,焦贊說了一句現在道上兄弟常說的話“某家認得你,某家手裡的傢伙認不得你。”,然後孟良只能灰溜溜的回到佳山寨。接下來孟良給楊延昭除了個調虎離山的主意,先引得焦贊下了芭蕉山,然後他再上山燒了焦讚的山寨,最後楊延昭、孟良和嶽勝三路軍合圍,逼得焦贊不得不投降。這樣一來孟良和焦贊兩兄弟就一起成了楊延昭的左膀右臂,於是有了“焦不離孟”這句成語。

孟良與焦贊由這句成語而出名,但他們在歷史上卻不是名將。除了在楊家將的系列故事裡面出場外,正規的史料上記載很少。於是很多人提出疑問,這兩位到底是不是楊延昭的左膀右臂,歷史上真的有這兩個人麼?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查閱了歷史典籍,發現歷史上還真有這兩個人,但卻不是楊延昭的左膀右臂。這兩個人的身份與小說中寫得差距很大,而且都互相不認識,更不要說是結義兄弟之間的感情了。“焦不離孟”這個成語完全是在民間小說家杜撰的基礎上衍生的,根本沒有歷史原型。

大話楊門(八章)“焦不離孟”中的焦贊與孟良都不是楊六郎的部下

楊延昭

首先說焦贊,他雖然不是楊延昭手下的將領,但也曾參加宋朝抵抗遼國侵略的戰爭。他是宋仁宗晚期的宰相富弼的部下,隨同富弼一起參加了對抗遼國軍隊的戰爭,立有戰功。他的名字沒有在《宋史》上做出記載,據此推測應該是中下層將領,職位不高。他在歷史上留下名聲是由於他的後代焦德裕在元世祖忽必烈時期做到了副宰相一級的大官,在元史中記載焦德裕的部分提到了他的祖先焦贊。元史裡面說,焦贊是堅州砂河人,隨宋宰相富弼鎮守瓦橋關。後來他在此開枝散葉,成為雄州人(瓦橋關在雄州)。

從元史中焦德裕傳記部分的隻言片語來看,焦贊並不是高級將領,有戰功,卻也不是能夠名垂青史的那種。他活躍在宋仁宗晚期至宋英宗時期,處於雄州防線的前沿,算是宋朝抗遼戰線的基層將領。而楊延昭活躍在宋真宗時期和宋仁宗早期,是北宋禁軍大佬,將門世家楊家將的掌舵人,兩人身份相差巨大。兩人活躍的時代有著至少五十年的差距,即便是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歷史上沒有楊宗保)也比焦贊大了不少,所以兩人基本上是不會有交集的。因此,焦贊不可能成為楊延昭的左膀右臂之一。

大話楊門(八章)“焦不離孟”中的焦贊與孟良都不是楊六郎的部下

宋真宗

再說孟良,歷史上的孟良雖然與楊延昭在同一個時代出現過,但卻絕對不會是上下級關係,因為孟良本人是一個文官。孟良本人並沒有在任何正史中有所記載,即便是稗官野史也找不到他的痕跡,一度被人認為是完全虛構的角色。直到1988年河北省贊皇縣馬村出土了孟良的墓誌銘,這個謎底才被打開。根據孟良的墓誌銘記載,他活了八十一歲,活躍於太宗、真宗、仁宗和英宗初期,在宋神宗熙寧八年去世,是宋朝官員裡面少有的長壽之人。他曾被授予朝散郎守殿中丞的職務,以騎都尉致仕,朝廷賜予了緋銀魚袋以示褒獎。

從這些信息來看,孟良就是朝廷殿內的職事官,是協助皇帝和官員辦理文書事務的文官,與武將一點關係都沒有。殿中丞是正六品的文官,騎都尉是從五品的散官勳官,從這點可以看出孟良是一輩子都在老老實實的幹文書的活,直到退休才升了一級以示褒獎。這點套路有點像現代我們政府中有正科級的官員,以副處級的待遇退休的意思一樣。按照歷史的記載,楊延昭比孟良大三十七歲,楊文廣也比孟良大十七歲。楊家將父子在抗遼的戰場上殺敵報國的時候,孟良還只是一個小孩子呢,又怎麼可能是楊延昭的左膀右臂?

大話楊門(八章)“焦不離孟”中的焦贊與孟良都不是楊六郎的部下

富弼

小說中孟良與焦贊是結義兄弟關係,戲劇中兩人都是花臉,只是臉上花紋不同,髯口的顏色不一樣而已。但是從上述的史料分析,兩人雖然處於同一個時代,但是孟良年齡比焦贊大不少,而且身份差距巨大。一個是邊疆的將領,一個是朝廷的職事官,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都不可能有交集的。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楊家將故事中的焦贊和孟良只是借用了這兩個宋朝人物的名字,再進行一些藝術加工和故事演繹,從而產生了楊延昭左膀右臂這樣的角色。這三位毫無關聯的人物在同一個故事中出現只是民間小說家的杜撰,並沒有歷史的原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