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帽带有超长的帽翅,就像飞机螺旋桨一样,是为了什么?

话说赵匡胤建立大宋朝,是从人家后周孤儿寡母手里抢来的江山。虽说老赵当上天子后表现还不错,但多少也觉着自己这事干得有点不地道,所以特别担心别人在背后嘀咕他,每当看见有人窃窃私语,就犯疑心病,觉得是在说他。

于是赵匡胤发明了一款帽子,带有超长的帽翅,就像飞机螺旋桨一样。带上这种帽子,两个人再想交头接耳,可就不方便了,因为帽翅会碰在一起,要是挨得再近一点,帽翅甚至会戳到对方脸上,这正是赵匡胤追求的效果——叫你瞎说,打脸了吧?
宋朝官帽带有超长的帽翅,就像飞机螺旋桨一样,是为了什么?​宋太祖赵匡胤的超长帽翅以上是坊间流传的,宋朝标志性的长帽翅的来历,很有意思,但笔者必须说明,这纯属扯淡。我们翻遍历史典籍,也找不到有哪里记载着这种帽子是赵匡胤发明的,甚至宋代帽子的独特款式,都没怎麼引起后人的注意,仅有一本元人俞琰写的《席上腐谈》曾记载:“宋又横两脚,以铁线张之,庶免朝见之时偶语。”里面也没有赵匡胤什麼事。那麼,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这要从三千多年前开始讲起了……

据考古学家发现,商朝以前的人们都是披头散发的。但到了商朝,人们看着不雅,就开始系头巾了。那时候,头巾是找一张正方形的布头,四个角系上四条带子,其中前面两条带子系在下巴下面,后面两条带子系在头后。这个东西,当年叫做“幞(fú)头”,意思就是覆头,或者说盖住乱糟糟的头发用的,可以说是一种简易帽子。

大概经过了两千年的发展,到6世纪下半叶的北周时期,周武帝宇文邕要求将幞头的戴法加以规范化:即将其叠起一角从前额向后包复,将两角置于脑后打结,所余一角自然垂于脑后,同时以皂纱为之,作为常服。而这就是后世乌纱帽的最初雏形,而幞头这种帽子也开始朝着飞机螺旋桨化的方向发展了。

唐朝,飞机螺旋桨化明显加快。帽子从软榻榻的变成了硬壳的,简单说就是将帽子外面塑形(比如一个圆形的、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前后两部分前面低后面高的等),然后再在里面加层衬。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帽子可以直接戴在头上,结果四根带子也就显得比较多余了。多余了怎麼办?唐朝人自有办法。

他们将前面的两条带子系到帽子上面,形成一个蝴蝶结;剩下的两条在脑后的垂脚则在里面衬上绢、纸板甚至是铁丝,或下垂如燕尾、或如飘带般长长拖在后面——这可以说已经十分接近宋朝的官帽样式了。你看,唐太宗和唐玄宗就非常喜欢这样的帽子,他们的帽子基本也都是有蝴蝶结的。可见,对蝴蝶结的爱好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宋朝官帽带有超长的帽翅,就像飞机螺旋桨一样,是为了什么?​唐太宗所戴帽子,已经接近宋朝官帽样式

到了宋朝,有个皇家宗室叫赵彦卫的,根据皇室的家谱,知道他是赵匡胤弟弟赵光美(就是评书里常说的八贤王)的后代,曾写了一本叫《云麓漫钞》的书,里面记载了不少唐宋时期的历史。在这本书里记载着,唐朝灭亡后的五代时期,在后汉高祖刘知远还没当上天子,曾任并州衙校时,曾出访过南边的楚国。

当时,他见楚国国君马希范的帽子上有两个翅,都是向上的“L”型,就问:“这两个翅叫什麼呢?”马希范说:“这是龙角啊。”刘知远就心想,这个帽子帅啊,我也来一顶吧。但是刘知远不敢自己也叫龙角,因为这是犯上,犯上就要杀头。所以他就将“L”型变成了“—”型,两边各长1尺多(40厘米),每天戴着那叫一个高兴。后来等他当了天子,就将这种帽子推而广之,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都戴上了这种帽子。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螺旋桨似的长翅帽子根本不是专门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而特别设计的,这仅仅是一种夸张装饰化倾向而已,或者说纯粹是人们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帅而做的。其实,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有相似的记载;另外,在官方史书《宋史·舆服志》诸臣服装(上)中也有记载,帽翅变成平直是五代时候的事情。

在宋代,一高一矮似的帽子从圆形没有棱角,变成方正的有棱角的帽子,而且以黑色为主,其他颜色兼而有之。幞头后面的翅,不只有我们所见的两根长翅,据《梦溪笔谈》记载,当时已经分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五等。没错,这时候,帽子的“飞机化”终于完成,而且还至少出现了五种“螺旋桨”。

直脚又叫平脚或展脚,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上所见的宋朝标准官帽。这种幞头,或者应该叫乌纱帽,无论贵贱,所有人都能用。但问题是这样的帽子太过招摇。
宋朝官帽带有超长的帽翅,就像飞机螺旋桨一样,是为了什么?​头戴直脚幞头的宋朝官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