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的周公旦有什麼樣的歷史貢獻?

江灘葫蘆案

“周公,是所有中國人精神上的父親”。日本作家井上靖曾經在小說中如此深情的說道。

周公何許人也: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第4個兒子,妥妥帝二代。也是聖人孔子最崇拜的偶像,高興了,失望了,絕望了,都要夢見周公。

就是這樣一個人,就是這個身份,一生卻並無半點紈絝習氣,勵精圖治,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從而奠定了中華文明最堅實的政制、社會、人倫、宗法基礎。

按漢學大佬史華慈《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的意見,周公至少在三個方面創舉,影響今後幾千年。


1,解決了殷商遺民與頑民問題,施行“一國二制”徹底解決分裂難題

牧野大戰,小國周邦意外取勝,滅掉宗主國商,但殷商殘餘勢力依然盤踞左右,時刻威脅政局統一與穩定。

那時還很年輕的周公,提出分化瓦解,一國分制的方法,恩威並舉,變敵為友,讓殷商遺民與頑民慢慢地徹底失去反抗的市場和能力。

這種政治眼光和舉措,在後來的中國歷史乃至當下,一直為處理類似政治難題提供線索、榜樣和智慧。


2,鞏固分封、完善中央集權的制度,讓“大一統”的“中國”政治樣態逐漸成為事實

周王朝初立,即推行分封制,但武王時期,此舉並不得力,因為力量的不足,東方尚未大定,加上武王很快死去,很多舉措還是一種理想。

是周公在東征之後,以最大的力度和強度推行分封制,從而徹底改造了周王中央與侯國的關係架構。

錢穆認為,周公此舉奠定了中國此後三千年的政治版圖規劃方針的設計問題。


3,開創“禮樂文明”與“宗法社會”並舉的政治\\社會形態,讓“中國成為中國”

商人及以前,國家意識形態是巫\\武並置的,迷信而信仰武力,政治與社會始終還停留在原始而殘酷的狀態之中。

周公開創敬德思想和禮樂制度,讓所有的政治、社會、人倫都規範在“人文”的範疇之內,從而使得中華文明成為璀璨的文明傲於世界,如史學家許倬雲所說,“讓中國成為中國”。


4,小結

葛兆光教授說,沒有周公,沒有“古代文明中國”,也不會有別於其它文明的”現代中國”。

雖然這樣的說法,有文學修辭的成分,但決然沒有誇張。周公其實從未遠去。

每一次中國文明的變革,都要回到自身,拾起歷史和記憶的碎片,回顧注視著他長長的身影,重新出發。

會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隨感、人物看法、影視評論等。感謝閱讀、關注、點贊

劉愚愚

周公的歷史貢獻,《尚書·大傳》早有概括:“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這段概括就是指武王死後,周公立武王之子姬誦為成王,攝政期間的歷史功績。姬誦年幼,周公代理朝政,引起了武王的另兩個兄弟管叔和蔡叔的不滿。而管、蔡等都是以王官的身分控制著一個方面諸侯的實權人物,由於不滿於周公攝政,就聯絡紂王之子武庚發動叛亂,同時參與叛亂的還有原殷商在東方的附屬國徐、奄、薄姑等國,聲勢十分浩大,稱“三監之亂”。

面對嚴峻形式,周公沉著應對,親擁成王率軍東征,討伐叛軍。第二年就打敗了武庚和“三監”,又經過兩年苦戰,叛亂全部平息,武庚、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後客死他鄉。這就是“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平踐奄”之說。

平定了“三監”之後,周公認為周的都城鎬京的地理位置偏西,離中原太遠,不便於管理。武王在世時也考慮過要營建一個東都,但基業剛成,沒有餘力,現在趁平定叛亂之機,周公便決定籌建一個新的都城,來管理殷商舊地。經過占卜、考察,周公認為洛邑地方不錯,地處中原腹地,沃野千里,是天然糧倉。於是決定在洛邑(洛陽)修建都城——即“東都”。建成後定名“成周”。這就是“營成周”之說。(“建侯衛”,指周公分封小弟康叔為衛君,管理殷墟一帶的殷商遺民。)

周公對歷史影響最大的就是“制禮作樂”。就是對前代禮樂進行整理規範,形成一整套適應西周政權的禮樂制度,也就是一套繁複的等級制度。如規範日常生活的冠禮、喪禮、聘禮、鄉飲酒禮、士相見禮,規範祭祀的祭禮,飲食宴客的饗禮、燕禮,規範君臣上下的覲禮、朝禮,軍隊出征的禮儀——軍禮等,涉及周時社會的方方面面。

“樂”即“樂由中出,禮由外作”。禮是外在,規範人倫;樂則是通過樂舞來使這種制度切入人心,讓人從內心對禮(制度)的認同。雖然西周時期的禮儀和樂舞有著嚴格的等級、尊卑的區分,但周公的舉措起到了規範社會秩序的作用,也使華夏民族步入了禮樂文明的社會。周公“制禮作樂”對華夏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被視為儒家學說的源頭,周公也被後世稱為“先聖”,也稱“元聖”。

三監:

武王時,為防止紂王之子武庚叛亂,在原來殷商京畿河內地區建置三監,封他的弟弟叔鮮于管、叔度於蔡、叔處於霍,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使命,就是負責監視武庚和自己轄區的治安,一旦發現武庚有反叛指舉,向武王彙報。歷史上稱之為“三監”。


燕北林叢

周公是西周開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理論家和教育家!被尊為“元聖”,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唐以前是文廟的主祭,孔子等也只能作為陪祭!被譽為黃帝之後,孔子之前第一人!

二次東征。周公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姬發之胞弟。武王伐紂,周公把大鉞,是武王最得力的助手。滅商後二年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輔政。三監之亂,周公奉成王之命,二次東征,平三監之亂又繼續東征,消滅了殷商頑固勢力,取得了軍事上的徹底勝利。

封土建邦,從武王伐紂開始,西周就開始分封,成王周公時代又進行大肆分封,把姬周子孫和功臣分封到全國各地作諸侯王。政治上分化瓦解殷商遺民,分配給各諸侯國統治。從而從政治上消滅了殷商的威脅。

制定禮樂制度。《史記》記載“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周人的哲學思想是敬天保民,廢棄了殷商崇拜鬼神的思想。禮樂制度配合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嫡長子繼承製,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也是社會的尊卑長幼,行為規範的制度。對後世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


至樂無如讀書

周文王周武王創立周朝,影響八百年。但周公旦卻影響至今。下面是轉帖:

周公旦最大的貢獻,是塑造了整個中華的政治態勢。

縱觀整個世界歷史,中華文明和其他強大文明有一個非常之顯著的特點——我們是受宗教勢力影響最小的國家——不僅是現在,在歷史上也是如此。其他古老強大的文明,中亞有伊斯蘭教,西歐有基督教,都影響甚至主導著本地區文明的進程。

而中國,沒有。周公旦之前可能有,周公旦之後,徹底斷絕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

因為他主政的時期,確立和完善了“宗法制”、“分封制”、“嫡長子繼承製”和“井田制”,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了一起,不僅為周朝之後八百年的統治地位奠定了基礎,更影響了之後兩千年的中國封建制度。賈誼評價他是:黃帝之後,孔子之前,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是非常中肯的。

之後的中國,雖然有各種亂象,但是沒有過“聖戰”之流的,周公功蓋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