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智慧臨卦第十九

易經的智慧臨卦第十九

臨卦:極為享通,利於做大事。到八月將有凶事。

初九:以感化之心而臨民,大事則吉。

九二:以感化之心而臨民,吉利,沒有不利的事情。

六三:只憑甜美之巧言治民,是沒有好處的;已知此而憂之,則無災禍。

六四:非常親近地統治人民,沒有過失。

六五:用明智來治民,大人君主以合適的方式治理國家,吉利。

上六:溫柔敦厚地統治民眾,吉利,沒有災禍。

易經的智慧臨卦第十九

臨卦賞析

易學廣博精深,對天道變化和人際關係的規律,都有精細的觀察和分析,對“臨”這個概念的看法亦如此。《易經》《臨卦》卦辭認為,“陽氣增長時期,是非常亨通而正確的,但到了陽氣盛極而衰的八月,就會有兇險之事發生。

從對“臨”的界定和認識出發,《易經》總結了豐富的天文地理知識,在萬物到了“陽臨陰消”的陽氣增長時期,偉大人物居於正位的大好形勢下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而是預見了在“陰臨陽消”,陽氣盛極而衰的八月之後,又將逐漸消退的不利局面,告誡人們在眼前“元亨利貞”的大好形勢下,警惕“妖霧又重來”的可能,握緊手中的金箍棒,進而對六爻各時段的注意要點做了精闢的說明,表明了易家臨德思想的遠見卓識。

在山東省桓臺縣有一個方圓一百公里的湖蕩,人們稱之為馬踏湖。在馬踏湖中一座突起的青丘上,有一座五賢祠,裡面記載著顏蜀的一段逸事。

有一次,齊宣王召見顏蜀,顏蜀並不上前朝拜。齊宣王不悅,說:“顏蜀,你到我這邊來。”顏蜀卻道:“請大王到我這邊來。”齊宣王左右的人喝道:“大王乃一國之君,你乃布衣之士,怎能讓大王屈尊到你那邊去呢?”顏蜀大笑道:“你們哪裡知道,我去,是貪慕權勢之舉;大王來,是禮賢下士之行。”齊宣王大怒,說:“做國君的高貴,還是你做士人的高貴?”顏蜀答“士人高貴!國君比不上士人。”宣王說:“你怎麼能這麼說呢?”顏蜀說“從前秦國攻打齊國,下令說:‘哪個膽敢走到柳下季墳墓五十步內去砍柴,定斬不饒!”另外,還下令說:‘哪個能斬得齊王頭的,就賜他高官厚祿。’這樣看來,活著的國君的腦袋,還抵不上死了的賢士的墳墓。”齊宣王聽後一言不發。臣子們都說:“顏蜀過來,顏蜀過來!大王是千乘大國之主,又財力雄厚,天下志士仁人都來歸附,才智出眾的人都來出謀獻策,天下四方,無敢不服,各種物資無不齊備,百姓無不歸順。最高級別的士人,也不過是一介平民而已。那些粗陋而低級的,只配看守里巷。士人處境低賤極了!”

顏蜀回答:“你們錯了!不務實事、徒慕虛名的人遭到削弱;不做好事希望得福的人顯得窘迫;沒有功勞、竊據官位的人下場不妙。堯有九個助手,舜有七個諍友,禹有五個丞相,湯有三個賢佐,他們在位的時候,萬國來朝為什麼當時會有這麼多的小國呢?這是他們禮賢下士的結果。從古到今,沒有別人幫助而自己能名揚天下的,一個也沒有!因此君王應積極向別人請教向卑賤的人學習。

“諸侯、國君之所以稱孤道寡,是因為他們生來低賤嗎?並不是。孤、寡原是卑賤的稱謂,國君以此自稱,豈不是對人謙恭而重視嗎?堯傳位於舜舜傳位於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後代都稱他們為賢君明主,這就雄辯地證明士之可貴了。如今大王是一國之君,難道不能效法這些英明的先王禮賢下士嗎?”

宣王聽到這裡,終於弄懂了“士者貴,王君不貴”的道理,慚愧地對顏蜀道歉:“依你說來,賢士可真是不能得罪的呢,我真是自討沒趣,如今聽到先生的高論確實如醍醐灌頂,請先生收我為學生吧!”隨後齊宣王告訴臣子們:“顏蜀先生明察事理,讓我懂得了今後怎麼治理我們的國家,從現在開始,顏先生跟我享受一樣的待遇。”

後來,齊宣王在顏蜀的輔佐下精心治理自己的國家,成了歷史上一位有名的君王。

其實,顏蜀所闡釋的治理國家的道理與《臨卦》的寓意完全吻合,《臨卦》中說道:領導者應以高尚的人格感召民眾,以威信維持紀律,恩威並濟,不可以誘騙為手段。而應當啟人智慧,讓人不斷挖掘潛能,然後選拔賢能,敦厚而不苛刻,始能人人心悅誠服,上下融洽,發揮組織才能,有所作為。這樣若天下有事,有志之士都會積極參與,有所作為。

易經的智慧臨卦第十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