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學有哪些缺陷?

媽媽說名字越長越好

老子的《道德經》既能開啟人類智慧,也研究了宇宙世界發展的規律,教你如何為官,怎樣做民,郡主如何治理國家等方法論述。因此,可以歸納到哲學的範疇。

那麼老子的《道德經》有沒有缺陷呢?

任何經典著作都有它時代的侷限性,不可能與當今互聯網時代一一對應,我們不能去拿《道德經》的某一章節,某一段話去斷章取義,歪曲老子的本意。


幾千年後的人,怎麼知道當時老子的思想,寫《道德經》的目的又是什麼?老子本身就是個傳奇人物,所有的記載都是道聽途說,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個人物,都還未搞清楚,我們現代人又豈敢對老子說三道四。


《道德經》分為上經:道經,研究宇宙發展規律。下經:德經,研究為官為民的思想,讓世界和平,天下一統的思想體系。統治者應該怎麼治理國家,老百姓又該如何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都是源於無為而治的思想。無為不是讓你天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而是提前把所有該做的事都做好了,才能無所為。但是你永遠都不可能做到預知一切,所以你需要不斷的去為。這是老子最理想化的狀態,不也是我們當今人類所要追求的最理想化狀態嗎?


明醫扁鵲曾經說過:在我們兄弟三人中,我的醫術是最低的,但是,我的名氣卻是三個兄弟中最大的。為何?

我大哥是治未病的,也就是不等你知道或是感覺到有病,就已經把你治好了。

我二哥是治已病的,發病初期,剛剛有點生病的苗頭,稍一用藥,你的病就治好了。


而我是治末病的,都是病了很長時間了,或是病入膏肓了,才來找我治,而我通過針灸,拔罐,中藥等醫術,花費很大功夫才把他們救活,因此,他們都覺得我的醫術高明,都很感激我。

老子的思想就是治未病,在國家還沒出現問題的時候,就解決好了,那不是就無為了嗎!

注:圖片來自網絡。


jacklee珍稀

由於歷史上的老子有些說不清,普遍認識為寫《道德經》之人為老子,所以“老子哲學”實際就是“《道德經》哲學”。

《道德經》哲學的缺陷主要表現在愚民、愚為政者和自愚上。雖然身處統治階層又並非統治者的老子的愚民、愚為政者之策是從國家穩定、天下太平的樸素願望出發,提出的治國策略,不是建立在欺壓人民基礎上的,而是為了順應自然,使人民生活更安定的策略,是一種迎合“無為”的策略,是符合他推崇的“道”的策略。

《道德經》是愚民策略首創,其辦法就是讓百姓封閉自己,固守田園,固守家園,放棄高標準的追求,與 “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策略配合使用,就會使百姓“虛心”“實腹”,“弱志”“強骨”,“無智無慾”,從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達到“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境界。這是典型的自我封閉式的閉關鎖國策略,這是一條守舊的策略,是一條讓社會倒退的策略。其實這個策略是必須“為之”的策略。因為按道的規律,社會必然要向前發展,而不是倒退;人類是向智慧化進化,而不是向猿退化,要達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使民無知無慾”,從而使他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使他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必須付出相當大的努力,是要極力為之才有可能達成的,顯然與“無為”的初衷相悖。

當然,一是老子沒有意識到這也是“為”之的策略;二是由於時代的侷限,老子從希望社會穩定這個樸素的願望出發,在當時所處的時代,絕對想不到人類的智慧能讓世界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

實際上,自我封閉必然就會愚昧落後,愚昧落後就要捱打。中國的近代歷史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陳廣逵


首先,你提問就說有缺陷,這是對老子神靈的褻瀆。

其次,你說老子是哲學,這又是一罪過,老子不是搞哲學研究的,是大智慧成就者,是道家的創始人,是太上老君。孔子曾經數次問道孔子,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是東方三大聖人之首。


最後,和你談談什麼是哲學,什麼是智慧?哲學最多是一門知識,是文字的堆積,所以,歷史上眾多哲學家,但未必是開悟的智者,用哲學描述老子這位聖人,有點低級了。

智慧是什麼?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理論,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這個自有永有的,不生不滅的,能生萬法的。就是人類探索宇宙生命真諦的那個本來面目,佛教稱為如來智慧德性,王陽明心學的無善無惡那個本來,曾子《大學》那個止於至善,都是描述智慧本來,本體智,《清淨經》說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歸到哪裡去,歸到自性之本來!


豐富多彩談國學

在西方哲學界自古以來就追求一種最高形式的哲學智慧,這種智慧模式就是具有最高統領性的能夠涵蓋百科之學的總哲學智慧,但是,由於眼界方向囿於科學的範圍,形而上的高度侷限在人頭腦的抽象概念之中,所以總是沒有找到這樣的總哲學綱領性的智慧之路,中間把最高的形而上學交給了神學、交給了上帝,並在近代被科學拋在了身後,成為了思無所歸之學,使西方的人文科學陷入困境。

在東方人文社會科學一直在發展,生生不息,原因就是有符合人類社會生活實際的中華文化哲學的存在和傳承,它的優越之處就是給出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價值標準。有人說中華文化哲學的價值觀念是模糊的,是模稜兩可的不中用的東西,結論和證據就是沒有發展出來科學,以致於在現代被動挨打,好像這就是最大的缺陷了。事實果真如此嗎,難道人類真的只需要科學來滿足人們的慾望需要,而不需要哲學作為人類精神上的食糧了嗎?非也,對於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關係,中華文化哲學中有過精闢的論述,“靜為燥君”,人的慾望多為燥,如何平衡這個燥,用道的法則靜來平復,道德經中的整篇都是這樣的智慧,此不多舉其例。回頭再說科學發展的五百年的史實,科學如果單單是滿足於人們改善生活的需要也無可厚非,可它偏偏先是為殖民充當了工具,後又為爭利打了兩次殘酷的世界大戰,現在人類科學發展了還是爭爭不休,而且人們也看到科學發展的越快,資源和環境就越難以承受,人們不講平衡的哲學觀念,也許會陷入自我毀滅。

如果拿人類的毀滅與人類的科學發展慢一些,來比較哪個好一些不是一目瞭然嗎!如果人類都樹立為而不爭的哲學觀念,那麼世界不就會更加美好麼。

另外如果樹立全人類一家親的觀念,西方有科學、東方有哲學,把這些都看成一個人類家園的勞動果實,共同分享,我們就不會糾結於你是我非、我是他非的紛爭中去,世界永遠和平,民族之間和諧相處,人們一定想到和第一需要的一定是哲學的價值觀念,而不是科學,這樣的生活實現的途徑難道不需要“道”學體系理論來指導嗎,能夠用科學自發的發展就能夠實現嗎?這些都需要哲學智慧來思考,這也許就是人類將向何處去的標準答案,這樣的答案也許就給出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全部價值標準和生存延續的意義所在。


用戶272428725

每一種文化都是歷史的產物,不存在對錯與是非,何來缺陷一說呢?哲學也是這樣。只有兩種哲學進行比較的時候,可以看出兩種哲學的不同罷了。只有你堅持某種哲學觀念的時候,才會發現另外一種哲學有所謂“缺陷”或者“不足”。

有的人可能會說,哲學是西方的產物,老子的思想就不是西方意義上的哲學,何談缺陷呢?這句話也對,但這種說法,也沒什麼大意思,因為大家都知道是這麼回事,但大家仍然還是會去比較。既然如此,那我們還不如真的嘗試著比較一下。

梁漱溟在《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中對東西方、印度哲學進行了比較,雖然不免是個人見解,也有人不以為然,但我覺得可以略作參考吧。梁漱溟在這本書當中提出了“世界文化三期重現說”。

在梁漱溟看來,人類有三種不同生活方式,向前的,征服自然的路;向後,出世的,禁慾的路;還有一種是調和兩者的路。西方文化是向前的,印度文化是出世的,中國文化是調和的。他認為,中國文化是最理想的,但因為沒有好好實行過征服自己以及反向出世與禁慾,過於早熟,但世界文化的未來是在中國文化的復興。

本人也以為,老子的“哲學”,不管後人怎麼解釋,是太過勢利也好,還是清靜無為也好,但總體來說,可以認為心智還是太過於早熟。

從梁漱溟的比較可以看出,包括老子道家哲學在內的中國文化,就算如許多愛國分子看來完美無缺,但在歷史的現階段,仍然說還是有些陳義過高,沒有認真去思考過向前的和向後的問題,自然還是有缺憾的。正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你都沒有滄海過,何來巫山呢?


西奈山的火柱

老子的道德經根本就不是哲學。在中華文化看來,西方哲學本身就是一門先天缺陷的學問。

哲學,說白了就是幻想找出一個絕對的真理,來指導今天及將來的一切。

可惜,中華文化根本不接受有這麼一個絕對的東西。中華文化認為,凡事都是動態匹配的結果,做到恰到好處才是真正的好。“中”字本身就是這個含義。



所以,中國的易經、孔子、老子,從來都沒涉及過哲學,核心都是在講一個道理:具體什麼情況下,怎麼做最好。

其中,孔子的重點是:該積極有為的時候怎麼做。老子的重點是:該積極無為的時候怎麼做。而易經的重點是:如何掌握天下萬物的發展趨勢和規律以及具體該有為還是無為。

所以,中華文化關心的是:根據當前自身條件與事物的發展規律和趨勢,找出兩者之間的匹配關係,從而產生恰到好處的普遍且長久的好。

說白了,中國傳統文化從沒關心過什麼絕對真理、假理等西方認為的哲學問題,只關心一個問題:如何讓我們自己和子孫萬代在當時客觀環境下過的匹配一些,普遍過的好一些。

關注老慢,瞭解一點真國學。


老慢

這個問題很厲害,不好回答,挑聖人的缺點。實在說來,聖人已超脫,道行決不是我們可推測的。但題主問的是老子的哲學,員外偷機取巧一番。

老祖是講道的嘛,在中國文化中,三足鼎立,佛家講體,儒家講用,老子二者兼備。若要硬挑瑕疵的話,老子講體沒有佛家深入透徹,講用沒有儒家的全面可行。不見體,永遠入不了聖,不得用,始終是紙老虎,體用兼備,方是猛虎插翅,容易成功。所以我們可從儒家、佛家來看道家,這樣就全面些。


《道德經》是老祖傳下的修道口訣,沒有缺陷,員外是感嘆老祖說得再透徹點,再明白些就好了。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忒,復歸於嬰兒。”何為雄?何為雌?何為溪?何為嬰兒?後面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一層一層,為何不完全講破?這是很貴遺憾的事。

老祖講道,我們無話可說,但生活在俗世的我們,官權、功名、財利、美色都喜歡,老祖講為道日損,他老人家若再把為學日益的法門講講,就更完美了。

我是十八員外,喜歡的請關注。


十八員外

老子哲學的最大缺點是:過於理想化。

老子哲學,確實符合自然規律。但是,老子忽視了弱肉強食這個規律和人類的慾望,而一味強調無慾、無爭、自然而然。

或者說,老子深知這個規律和慾望,所以才極力推行自由發展,希望人們都得到知足以後,平息紛爭。

但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是:其他動物只追求吃飽、睡覺、不被傷害,而人類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

無休止的追求,必然會造成彼此的傷害。哪怕是秉持明哲保身的人,也可能會在無形中傷害到別人,畢竟人類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是豐富多彩的。

可以說,老子的哲學,是世外桃源的、沒有紛爭的理想思想。

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理想,在當今,仍然是無數人的理想,甚至是整個人類史最高的追求目標。

也正因為人類從未放棄各得其所、沒有紛爭的理想,所以才提出了“共產主義”這一全人類社會目標。

然而,要達成這一目標,需要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得到物質與精神的平等和滿足。

兩千多年過去了,老子的理想思想從未得到哪怕暫時的實現。

雖然當今老子的理想思想重新被推崇,甚至成為新時代的政治共識和人民共識。但是,誰知道“共產主義”社會將在什麼時候來臨呢!


國學文化愛好者,傳播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探討學習!

個人總結:老子思想最大的缺陷,就是其辯證法——柔弱勝剛強。而忽略了剛強也可勝柔弱。老子發現柔弱可勝剛強,是一大創舉。但把它當成普遍規律,就以偏概全了。荀子對老子的評價十分精闢:老子知於屈,而不知伸。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只強調柔和陰。而儒家認為,有時柔弱勝剛強,有時剛強勝柔弱。辯證法如此,世界觀亦時如此。孔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歡迎探討,發表不同的意見和觀點。


國學智慧書院

中國古哲人老子(Lao zi 約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中國哲學(近代學科的稱謂)的奠基人。注:中國“哲學”的學說不等同於西方“philosophy”的學說。

古哲人老子的“道生—道德—道相—道勢”宇宙論框架的理論學說,代表著中國最高的形而上學,也代表著中國哲學思想的基本精神。

古哲人老子建構“道”的學說,就是在探尋、解釋宇宙世界的本原問題。而且,迄今為止是老子率先提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皆從道中產生,最後又復歸於“道”;並且,老子解釋了是無限無體的“陰陽者之本”創造了宇宙世界,解釋了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動者”的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以及解釋了宇宙萬物都遵循服從於“自然的目的”之德之行;即“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道”在生化萬物的活動中始終遵從自然的目的,亦即“道法自然”。

因此說,古哲人老子建構“道”的學說,代表著中國古哲人主體從“有神”的思維向“無神”的哲學思維躍遷的重要標誌。

關於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和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的不同之處:

1、針對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而言,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在現象界中探討“物質與精神”誰是第一性與第二性的關係,以及“思維與存在”的互動關係是否辯證統一。

2、針對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而言,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道之性”與“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關係問題。這就是在說,中國哲學是關於宇宙萬物的起源與生化,及其存在的普遍性與普遍行為規律,以及“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的學說。

中國哲學的“物質與精神”範疇,是針對宇宙世界上的一切物質形態與行為精神(既包括自然領域裡的物質形態與行為精神,也包括社會領域裡的物質形態與行為精神)的抽象和概括。亦即,中國哲學是解釋宇宙的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的本體,精神世界依存在物質世界之中,而共同存在的客觀實在性之真理的學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