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大家是怎麼理解《老子》裡“無為”和“有為”以及其中的關係?

森道木


道德經中所說之“為”,可是紛紛紜紜,一定要結合上下文關係來考察。(草綱)

為,無為。

不為,無不為。

為之,為無為。

無以為,有以為。

具體的為,抽象的為。


郭城3點14壹伍玖


道常無為無不為,首先說無不為還是有為,理解這些,首先要明白老子的“有”“無”兩個字的概念,關於“有”“無”的概念《周易參同契》註釋的比較正確,《周易參同契》曰:“上閉以稱有 ,下閉以稱無。”在人來說就是精神問題,下閉就是下面不漏精,上閉就是上面不出神。明白這個 ,才能理解無為無不為。為者,行為,這裡的行為就是男女之交,也就是性行為,一般來說性行為是會漏精的,漏精就是下不能閉,《素問》曰:精則養神,精是神的營養物,人漏精了,神就沒有營養物質,神不足,則容易生病,《靈樞》曰:神乎神 ,客在門。也就是說一個人神守其舍 ,外邪只能在身體外面乾瞪眼,一旦神虛,神不守舍了 ,外邪就入侵人體了。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是難以達到性行為而不漏精的。所以聖人提倡性行為少,所謂“少則得”,那就是得精神。老子是聖人之學,而達到聖人境界,那就是達到不漏的境界了,《素問》對於聖人的描述是:以自得為功,,形體不弊,精神不散。精不漏才能精神不散。但是聖人也是人,孤陽不長,獨陰不長。所以作為一個人也要老婆不是嗎,有老婆就會有性行為,聖人有性行為不一定漏精,有性行為在老子來說就是:有之以為利,而不漏就是無之以為用,這個用就是用於養自己的神。明白了這些,才會明白無為無不為,也就是說為了對方,對方不一定是聖人,為了對方的欲不得不為,而自己來說不想為。


隨緣194413242


無為當然就是不做。有為就是不做不錯,越做越錯。為什麼呢?因為勞動不創造財富。

有一個謠言流傳很久。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創造世界。世界當然不是勞動創造的。太陽是誰的勞動創造的?地球是誰勞動創造的? 我寫過文章討論關於用物理學探討人生意義。全文如下:

應該說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因為能量守恆定律,所以第一類永動機不可能實現。能量守恆的話,第二類永動機有可能實現。但是由於熱力學第二定律。第二類永動機也不可能實現。

假設社會絕對公平。不會讓任何人受一點點損失,也絕不會讓任何人多佔一點點便宜。這樣的社會仍然不能維持。因為第二類永動機不可能實現。熱力學第二定律決定了絕對公平的社會,大家都會越來越窮。也就是說共產主義社會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在理論上被否定了。

這就是說,任何人,如果他富裕。那麼他一定多佔了別人的勞動。即使把馬克思複製十萬個組成社會。結果還是不能形成理想社會。這個社會一定會越來越窮,直到破產。

社會之所以會有馬太效應(窮的越窮,富的越富)而兩極分化,當然是因為人類有私心。即使消滅私心。也不能建成理想社會。人類如果想要避免因為自相殘殺而導致滅亡。必須接受佛教大乘思想和儒家學說。儒家和而不同可以避免互鬥。佛教大乘思想則是過最低要求的生活。佈施窮人成為常態。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勞動不能創造財富。因為勞動只不過是進行能量交換而已。根據物質不滅定律。財富不可能無中生有。如果勞動能創造財富,豈不是說財富可以無中生有。說勞動創造財富,其實是沒有系統論的錯誤認識。農民付出勞動,收穫糧食。這些糧食當然是財富。但是糧食並不是農民通過勞動創造的。糧食的真正來源是太陽輻射能量。勞動是能量交換。所以勞動不創造財富。脫離了系統論談財富,談富裕。都是耍流氓。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人類不可能富裕。因為人類勞動不創造財富。那麼人類的富裕是從哪來的?有兩個來源,一是佔有屬於別人的財富,二是獲取太陽輻射能量的歷史累積。比如說石油。石油可能是太陽輻射能量到地球,經過轉換形成的。

脫離系統論看,付出100的勞動 ,獲得相當於1000的糧食。根據能量守恆定律,這是不可能的。付出100的勞動最多隻能獲得100的糧食。之所以能夠獲得1000的糧食。是因為太陽向地球輻射能量。人類之所以能持續生存是因為太陽持續輻射能量。

付出100,獲得100。這樣能量守恆了。但是由於存在熱力學第二定律。實際上能獲得50的糧食已經非常高的效率了。其餘50的付出被耗散了。所以勞動不能創造財富,只能消耗財富。 正是這個原因,佛陀和老子不約而同的說要無為。無為超前人類認識幾千年。一切勞動都是有為,結果是勞動消耗財富。也因為這樣,所以任何人生都是在做賠本買賣。因此人生毫無意義。


老子天下倒數第一


“無為”,是老子《道德經》中的重要概念。無為是順應自然、不妄為的意思,但不是沒有作為。

順應自然,不妄為,有兩層含義:一是量力而行,實事求是;二是因循守舊,不求進取。所以,道家說的“無為”,有其消極的一面。

不過,道家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不要僅憑主觀願望和想象行事。

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是正確的有為。按現在通常的說法,無為,就是科學的作為,就是合理的作為,因而也是積極的正的作為。

“無為”,是道家修煉的最高境界,是得道的標誌。什麼是“無為”?“心”知其為乃是“空”,此為就是無為。老子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道德經·六十三章》)意思是,以無為為有為,以無事為有事,以無味為有味。這說的是事物本相。

由此可見,無為,就是“心不著相”、“不執著”。 既是一種“超人”的行為、能力,又是一種境界和結果。可能只有聖人才能做到。

按道教的理解, “無為”的狀態就是神仙,是能力超群,是無所不為,是大的有為。


山會長


無為是什麼呢?無為是無我境界的一種表現,這種表現叫順其自然而為,這種行為是無我的,沒有得也沒有失。它不像騎馬射箭可以學習,無為學不到,做不來。執者失之,為者敗之,執於無為不是無為,做出來叫有為。


例如:空氣中氧,它讓人得以生存就屬於無為。《道德經》說: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氧就是這樣的,它不干涉人的發展,讓人生存而不佔有,人的生存離不開它而不倚仗,人能夠生存它不也居其功,因為它是無我的,這一切只不過是順其自然而為,沒有所謂的得到,也沒所謂的失去。

有為是什麼呢?有思考,有想法,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去作為,無論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只要動了念頭都是有為。所以普通人是無法做到無為的,只有得道的聖人,在唸頭未生之前,道就在哪裡了。

無為、有為兩者之間沒有關係,卻有差別;無為即是行為也是境界,但是這個行為是無主觀意識的,有為完全就是主觀行為。無為之間沒有高低,沒有差別;有為之間就像下棋一樣能分出高下。前者需要悟道,無法學,後者卻可以。


牛老道


要理解老子的道,就要了解老子是怎樣悟道的。你我又不是老子本人,也無法回到老子的時代,當面向老子請教這個問題。那如何知道老子是怎樣悟道的呢?就要從老子唯一的著作巜道德經》中來獲得答案。老子的悟道與佛家的悟道完全相反,佛家向內求,而老子恰好相反,老子提倡的悟道方式,是向外求。為什麼這麼說呢?《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說老子的悟道方式是向外,是從自然中悟道的。理解了老子的悟道方式,就不難理解“無為”和“有為”

表達的什麼意思了。我們也要向老子一樣,用老子的悟道方式,從自然中來理解“無為”和“有為”。自然中,你看哪些景象,最和諧,那就是“無為”。在田梗邊,悠閒吃著草的牛兒,牛背上坐著一個牧童,手裡橫著一隻笛,吹著一隻悠揚的笛聲,院邊一隻小狗歡快的跑著,一隻小貓在那兒打盹,河邊楊柳在微風中飄蕩,小橋流水人家,一切都那麼寧靜,那麼和諧,這就是“無為”。你看那受驚奔跑的動物,狂風中亂舞的樹姿,身邊行色匆匆的人們,寧靜被打破了,和諧消失了,“無為”不存在了,這就是“有為”。


愚夫問道


“無為”和“有為”之論,是老子的重要哲學思想。他在《道德經》中,反覆闡述了這一哲學思想。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經》第二章)。

“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第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第63章。)

要正確地理解老子關於無為、有為的論述,我們首先應該明確,老子這裡講的無為和有為,他是作為方法論的哲學範疇來講的。

目的是治。那麼怎麼來達到治呢?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方法。

所以,我們只有在方法論的範疇內來討論無為、有為,才能真正理解老子的本意。

怎麼樣才能夠做到“無為而治”呢?老子提出了他的一套系統的方法。

首先,他從哲學的高度,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他根本要說的是,無為和有為,也是對立統一的。互為依存,無為即是有為,有為即是無為。沒有“有為”,“無為”也就不存在了。

其次,他從思想教育入手,提出了“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

也就是說,讓人不要貪得無厭。這樣國家就好治理了。

其三,在具體操作方法上,他又直接提出“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就是說,“無為”並不是消極什麼也不幹。而是讓你不要超越自然規律,過度的去為。所以,老子在這裡提出:把無為作為,把無事作事,把無味作味。這樣,他把“無為”和“有為”的辯證關係運用到了極致。真正做到了“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自樂堂主


眾所周知,“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道家因為信奉“無為而治”,“無為無不為”的高級哲學思維而聞名,因此不管是創始人老子,還是隨後重要傳承人莊子以及庚桑楚、關尹、列禦寇、楊朱等人,並沒有象孔子、孟子、墨子那樣周遊列國推廣他們的學說。但他們在歷史上是否就籍籍無名、無所事事,無所作為呢?答案是否定的。雖然道家在春秋戰國時期極力宣揚自己“不爭”的思想境界,但“一陰一陽之謂道也”,不爭而爭,舍即是得,不得而得,道家因其深邃的思想而成為“哲學之宗”。

因此要想真正意義上理解道家的核心思想和精髓,還是要從其“無為而治”的“為”字上下功夫,“為”是方法和手段,“為”的最終目的是“治“,怎麼“為”是關鍵。“一陰一陽之謂道也”,通觀老子《道德經》全文也只看到了對於“上德無為”情形的描述:“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而對於上德有為時的情形則秘而不宣,隱而不談,這看似不符合“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實際上恰恰隱含了“陰陽之道”的核心精髓。因為在老子看來人類不合時宜的“有為”就是胡作非為,是屬於“下德無為而有以為”的陰性的一面,是屬於陰而不露、隱而不宣的部分。一個人必須要有陽之道,內心清明,才能不迷失方向。但還必須有陰之道,有該知道的一定就有不該知道的,該不知道的就不去知道,心性和道德修養不夠,有時候知道的越多反而越亂,即使已經知道的很多事情,還有的不能去洩露,屬於天機的事要陰而不宣,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天算的人就不要去算計了,更不要斤斤計較,就是要糊塗一點、傻一點。正所謂“亂世道家盛世佛”,但真正當時勢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則順勢而謀、順勢而為、順勢而行再順勢而成,一腳定乾坤,進而天下大治,還老百姓一個休養生息的太平盛世,因此道家明面上講“無為而治”,實際上也暗含了“順勢而為”的陰性的一面,只是聰明的人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而已。


東方既白世說新語


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首先由於老子已深刻地認識到了天地萬物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總根,就是道。而道治理萬物的模式,就是無為法冶(即道實靠其定式定規治天下)。所以老子認為人類社會只要以道無為法冶的模式與民立契治天下而不違之,就能夠“道者同於道”地促使社會自正自化得向前發展與進步(即“我無為而民自化”)。因此他反對一切主觀有為的政治制度。如他將儒學“克己復禮為仁”的政治(即君主專制的禮制),及其分支法家嚴刑峻法的人治暴政,甚至是墨家的“尚賢”主張通通歸屬到了主觀有為的政治範疇。並認為“絕學無憂”,即是說若能拋棄這些個主觀有為的人治學說,人類社會就能夠“為無為,則無不治”地促使社會自然和諧的進步與發展!如其“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即政治應民主)”以及“故有德司契(即法治),無德司徹(即人治)。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即預言有德司契者必勝)”的政治理念就是最好的證明!


有德司契


看到你的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提的非常非常好。要想回答你的這個問題必須是具備悟道的人方能感悟出來老子《道德經》的“無為”和“有為”的問題。我個人分為三個層次來解讀一下吧。

第一個層次就是要明白我們國家古老的文化思想理論規律法則那就是中國的漢字語言是一字一太極,每一個字代表一種含義而已。因此上老子的重要思想就是告訴我們人類這個“無”實際上就是“道”看不見的規律而並不是沒有的意思而已。那麼這個“為”實際上就是“作為”而已。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就能知道了老子《道德經》裡面的“無為”的真正含義就是(人要順道而為,不能隨著人的作為而為之)而已。其實“道”用數字來表達出來就是“0”而已。用文字表達出來就是“無極”而已。

第二個層次就是要明白老子《道德經》的“有為”,那麼這個有字用數字表達出來就是“一”而已,用文字表達出來就是“太極”而已。那麼這個太極是什麼意思呢?太極用中華文化來解讀就是“合理”而已。用醫學理論來解讀就是陰陽合體的存在而已。那麼這個“有為”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後人在做事之前首先要想到每做一件事都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而已。

第三個層次就是哪怕就是哪怕我們人類順道而為的時候也難免會出現“陰陽”兩儀的兩種結果而已。那麼“陽儀”是偏向於正道而為的結果而已。如果你的作為偏向於“陰儀”的作為就會造成負面的影響而已。人要做到自我修正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