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慈禧為何不審戊戌六君子,而直接將其殺害?

大家好,我是說歷史。本文內容均為作者個人對電視劇《走向共和》的見解,歡迎大家討論點評。

“維新變法”運動發生在晚清光緒年間,特別是甲午失敗後,一批志士在以康有為梁啟超的帶領下,開始改良清政府的政治教育體制,發展農工商。拋去康有為個人問題不說,整場變法運動的願景是好的,而且變法雖然只有短短的103天且以失敗告終,但是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究其失敗原因,上一篇文章《走向共和:想拉攏袁世凱發動政變,康有為真的太天真》中談到過,閒淡君認為譚嗣同的總結很好:

變法以來,我維新黨人,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而樹敵太多。

說白了,就是維新黨人太激進,步子一下子邁得太大,而且畢竟保守派比維新派勢力強很多,沒有想辦法去拉攏保守派,造成不但今天孤立無援,且保守派和維新派成了水火不容的兩派。

所以變法維新沒多久,公元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此時,也宣告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走向共和:慈禧為何不審戊戌六君子,而直接將其殺害?

這裡有一個問題:

囚禁光緒皇帝以後,六君子未經審判便直接被誅殺,這是為什麼呢?

且說戊戌六君子中的楊銳,是晚晴大臣張之洞的心腹。在六君子被逮捕後張之洞自然會想方設法撈人,然而,同年八月十三日戊戌派六人迅速被殺害,這使得張之洞都措手不及,做出的營救計劃直接被打斷。或許是,由於張之洞並非京官,消息獲取不及,但是,當時就連軍機重臣王文韶得知此事的時候也十分錯愕,這就有些蹊蹺了。

走向共和:慈禧為何不審戊戌六君子,而直接將其殺害?

其實,有兩件事一直貫穿整個變法始末,這也成為紮在慈禧太后心間的兩柄利刃,讓其坐臥不安。

其一為擔心外國勢力的干涉。

在變法時期,康有為希望日本的前首相伊藤博文來中國,出任中國總理,最後實現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合二為一。其實當時的伊藤博文未必願意資助維新變法,但是對於出任中國的總理並推動中日兩國合併,他還是很感興趣的。來到中國後,時值維新變法即將破產,康有為於是連夜秘會伊藤博文,並說了自己想除掉慈禧太后將真正的權力交給光緒的願望,希望能得到伊藤博文的支持。

走向共和:慈禧為何不審戊戌六君子,而直接將其殺害?

康有為請求伊藤博文給維新黨全力支持

慈禧手下耳目眾多,所以兩人的密會慈禧勢必會知道,所以會擔心外國勢力插手清政府內政。而且伊藤博文還是日本人,剛剛經歷過甲午之戰,舉國上下對日本恨之入骨,一旦這樣的人插手,且不說此時讓日本人來協助變法是引狼入室,即使是真的讓伊藤博文來大清協助,也恐遭到國人唾罵,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後面在維新黨人的謀劃下,光緒與伊藤博文見了面,但是因為慈禧太后在不遠處聽著的原因,所以談話並沒有很深入。

走向共和:慈禧為何不審戊戌六君子,而直接將其殺害?

光緒話說一半,也實屬無奈

所以政變一結束,六君子連夜被捕,慈禧太后肯定不希望後續審案過程牽扯到國外勢力,乾脆果決行事,將維新派六人不審而殺。

其二則是不想挑動帝后兩黨更大的衝突。

眾所周知光緒皇帝是極為支持此次變法的,若沒有皇上的支持,百日維新也沒可能如此大規模的實行,更不會引發朝中兩派激鬥,導致光緒帝被囚禁,最終,致使變法派出逃的出逃被殺的被殺等一系列嚴重後果。

變法後期,維新黨密會袁世凱令其發兵頤和園直指慈禧逼宮,已經將帝后兩黨的衝突直接昇華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此事的嚴重性不言而喻。

自古以來,皇室內鬥乃是大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後,若審訊戊戌六君子,難免會扯出此事。屆時,光緒皇帝與慈禧的矛盾將不可調和,最快的結果就是廢帝,這後果可能又會引起朝局震盪。所以,在朝中大多數官員請求廢帝之時,慈禧卻採納了榮祿的“不廢帝,請求再次訓政”的建議。所以在慈禧太后的心中六君子該殺、必殺、且殺得越快越好。

走向共和:慈禧為何不審戊戌六君子,而直接將其殺害?

榮祿建議不要廢帝,而改為請太后訓政

慈禧囚禁光緒皇帝之後對其的態度驟變,直至後來自身廢帝想法的產生,這些都有可能與逼宮一事有關,二人親屬關係降至冰點。

不得不說,慈禧太后在處理此事的時候殺伐果決,思維縝密。然而,其本質迂腐,作風糜爛,獨攬政權,在後面的改革中經常以私慾為重中之重,讓清政府遇到制度改革一開頭便“舉足受到牽連”,無法再進行下去。所以清末“成也慈禧,敗也慈禧”。

走向共和:慈禧為何不審戊戌六君子,而直接將其殺害?

你對戊戌政變中慈禧的做法有什麼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