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紳士?談談中國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幾乎所有的家庭都盼望著自己的兒孫能夠成為一個君子和棟樑之才。而君子究竟是什麼人?

“君子”即德才兼備,文質彬彬。君子文化也是中國最傳統的文化。最初君子原指的就是國君之子,作為儲君,君子自然要學習各種知識文化,成為個人修養上的楷模,修行“德”和“位”。

在西方也有著跟君子一樣類型的人群定位,那就是紳士。但是西方的紳士卻沒有那麼普遍原因就在於西方人講究出身,他們認為紳士只能存在於貴族之間的,只有貴族之子才能夠學習紳士的禮儀和品格,而平民無論怎樣修行都只是賤民。

但是中國君子的歷史來源悠久,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那是出現在《周易》、《尚書》中記載以前的時期。後來君子就成了一個代名詞。在擁有著民俗氣息的《詩經》當中,君子還成了人物的專指。後來春秋時期,君子的意義發生了大的變化。

因為孔子的出現,他立身說法,對君子的含義進行了新的闡釋,所以君子便有了固定的說法。孔子的著作中多次對“君子”進行解說,孔子認為,君子必須要有人為修養和人為內涵,而且孔子看人更加註重人的德行。也就是說對“位”並不注重。早期國君之子修行“位”,而孔子卻不認同大眾不能夠修行“位”,他認為人生而平等,所有的人都能夠成為君子。這就是中國對君子的普適度。

君子?紳士?談談中國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一、君子教育的背景及其發展歷程

當然中國的君子教育歷史源遠流長。從孔子設立私塾開始,教育攻堅戰就打響了。

隨著朝代的更替,漢代也成了君子教育的一個重要時期。從漢武帝時期到清朝末年,君子教育也一直被國家和學派共同指導。但是無論是從學術背景還是政治背景來說,君子教育都是大眾的教育,沒有成為個別人的玩物。

但是君子制度並不是由國家教育開始的,一開始國家對待私塾的存在態度模糊,所以一時之間百家爭鳴,各個學派爭先恐後地不斷髮展。從春秋時期各個學派分別教授學生,一直到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中的君子教育被抬上了一個進程。

1、孔子君子教育的普遍性

追尋“君子教育”的產生和流傳可以發現,“君子教育”也存在著民族傳承的。孔子生於魯地,而最早生活在魯地的卻是東夷人。

《淮南子·地形訓》中有記載說“東方有君子之國”,便是講的東夷人。雖然不同民族。但是他們卻是最早有著君子傳承製度的人群。東夷人的君子之風盛行,被世人尊崇,就連孔子的“仁”的思想也因此受到影響。在孔子的思想同化下,這種君子精神最終成為了東方尊崇的傳統精神,而且昇華為儒學經典的核心內容。

所以說,君子教育的起源也是有著一定根基的。任何事物的發展如果沒有根基就像是空中樓閣一樣,最終也會化為灰塵。正是因為源遠流傳的傳統民族特色,君子教育才能夠得以重新問世。有了民族文化的積澱,君子文化才能在東方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

其實,君子教育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雛形,不過也只有王公貴族的子孫能夠得到教育的機會。在那時,“君子”就成了王公貴族子孫的一個指稱。皇室子孫有著絕對的特權。但是孔子在後期卻提出了“有教無類”,還廣辦私學。這下之後的平民也能夠接受教育。“君子教育”在之後也不再是貴族們的專利了。

孔子的做法,受到個廣大平民的追捧,所有的平民百姓都可以進行教育。而且孔子還以身作則,他所收的徒弟,來自於各個民族,國家和階層。門徒三千人,大多數都是平民階層。孔子還主張“因材施教”。對於不同階層的人,他有著自己的教育方式。最後所有的學生,孔子都有所指點,所以大多數的學生都是學有所成,即使有著人沒有名氣,但也是學有所益。孔子的倡議對中國教育的發展起著促進的作用。

中國國土人口眾多,之前能夠受到教育的人寥寥無幾,大多還是處於落後的田園生活當中。但是經過孔子的教育變革,中國受教人變多,增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是孔子才讓中國“君子教育”的培育對象從少數人變成了多數人。

君子?紳士?談談中國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2、春秋之變局,君子教育形成

春秋時期成就了私學的興起。當初的君子教育作為王公貴族的守則,他們豢養的一些文人之士也會受到同等的教育。所以學術下移到了文人身上。這個時期又分了兩個不同的路途。先是從皇室子孫到王公大臣。再從王公大臣到文人平民。而且後期在孔子的大力倡導下,“君子教育”成了人人都能進行的教育。這種大眾的“君子教育”打破了之前必須“學在學府”的模式。這種普世的原則也為君子教育的普遍發展提供了便利。

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最為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文化出現的迸發發展的現象,幾乎在這一時期,出現了無數的學派思想,百家爭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卻又因為國家之間的摩擦而不斷地出現動盪和戰亂,諸侯並立,所有的霸主爭奪天下的主人位置。大國吞併小國,小國吞併不知名的部落都是尋常發生的事情。一個國家還沒有適應新的秩序的時候,就會突然頒發另一個秩序,因為國君經常易主。

孔子也說“天下無道,庶民橫議”。當一個時代沒有國家君主的統治和管理時,這個時代就會越發混亂。孔子當初周遊列國就是為了能夠復興當初周朝的禮制。也正是因為國不國,家不家的狀態才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自己的作用,才會挺身而出,為了國家而創建自己的學派。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孕育了不少新的思想。“君子教育”也在其中發展壯大。這種情況也一直持續到後來秦國的大一統。

如果說為“教育下移”做出突出貢獻的還屬“士”們的合作。春秋戰國時期是“士”們出現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多數的王公貴族都會豢養士。雖然士的地位不高,但是士也是組成社會的一個重要角色。而且孔子也是“士”的一員。士也不是憑空產生的。士也劃分為不同的主體來源。

第一種士,是來自於沒落的貴族子弟,在時代的變遷中,他們沒能夠保住自己的地位而逐漸地落後於所有的貴族中,最後成了一個階級的代表。而孔子正是其中的一個沒落王公貴族的代表,但是他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學識終是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至聖先師。而第二種士則是源自於,周朝是對於禮制的記錄官員們。他們因為落入民間而成了一個階層。第三種士則是有著特殊能力的人群,他們因為特殊的才能而不願意執著於耕耘,更向往入仕,所以成了士中的一員。無論士的來源,他們都是同一個階級,因為他們的努力,“君子教育”才能成為眾人都能夠參與的教育。

雖然春秋戰國紛爭不斷,但就在這樣的現實當中,“君子教育”蓬勃發展。孔子面對著現實的境況,做出了最好的計劃,從各國人才中,選取君子教育的繼承者,高舉君子教育的旗幟。君子教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通過孔子和其門徒的努力發展起來的。

君子?紳士?談談中國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3、大一統促使君子教育上升為國家教育的政治

因為唐朝科舉制的發展,君子教育逐漸滲透到官員的管制下。正所謂是一切事物的出現都有著它的必然結果。雖然君子教育,也遇到了一些難題,但是最終都得到了完美的解決。君子教育制度日漸完善,流傳至今。君子教育制度也不僅僅出現在理論上,在實踐上君子教育制度也有著它的優點。所以君子之度才能夠得到發展。

而儒學也從孔子開始興起。在孔子之後,他的門徒將孔子的一言一行記錄下來,創立了儒家經典《論語》一書。這就標誌著君子教育的成熟。而且這種君子教育也體現了官僚制度的逐漸完善。後來到了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了大一統之下的殿堂級文學。儒學被運用於王朝的統治當中。而儒家經典當中的君子教育也進入了官僚統治的階層中去。後來君子教育制度也逐漸成為了國家教育的主要形式。

君子?紳士?談談中國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二、紳士教育體現的是貴族上層教育

1、不平等性根深蒂固

西方的教育是不平等的。從紳士教育上就可見一斑。首先西方的紳士教育所對應的對象就不一般。西方的紳士教育是僅對於貴族子弟和富有者的。所以說西方的紳士教育是上層人的教育。而西方教育是古羅馬教育的發展。在早期古羅馬教育是注重於美德的。正是因為他們強調美德,所以這與中國的君子教育有著一定的相同點。但是西方的後學雖然保留了美德教育,但是也只是針對於上層人。一些底層或者是貧窮的人根本得不到應有的教育。這就喪失了教育的本質性。這與中國的君子教育正好相反。

君子?紳士?談談中國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2、宗教特色濃厚

宗教在國外是每一個階層都必須信奉的。這就讓每一個階層都有了共同點。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文化元素和文化使命感。所以西方的下層民眾不會出現反抗的心理。這也是西方的紳士教育能夠存在,並且不被民眾反抗的主要原因。

所以西方的紳士教育還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因為西方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所以對於宗教的學習也是紳士教育的主要部分。西方紳士教育對宗教部分的學習開始於19世紀。

君子?紳士?談談中國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3、紳士是貴族的代名詞

西方紳士階層當中也有一種弊端,那就是大多數的官員還有軍隊等重要的職位都是貴族和富有的人擔當。這樣就壟斷了全國的職位,阻礙了平民的發展。富的人越富,窮的人越窮。所以接受了紳士教育的那些人也就成為了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國家的主體,掌握了權力和財富。而造成這一切的起源都是由於他們的紳士教育。

因為紳士教育的對象就是貴族。所以紳士幾乎成為了貴族的一個代名詞。他們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富有的中產階級,人數重多。所以從17世紀到18世紀這100年之間,紳士階層已經成為了以一個日漸壯大的群體。

君子?紳士?談談中國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三、君子和紳士教育的對比,凸顯了君子的平等教育

1、君子教育“有教無類”

而中國的君子教育和西方的紳士教育相比較來說,中國的君子教育早就已經打破了固有對象的教育。因為孔子提倡有教無類的說法。一些受到君子教育的人群也大為增加,涵蓋了各個階層。接受君子教育的根本已經不是權利和財富了,而變成了德行和學問。所以說孔子的教育模式才是一種大眾化的教育模式。

君子?紳士?談談中國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2、紳士教育注重身世門第

在18世紀以前,西方人把德行已經看作是紳士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了。但是它們最大的一個前提卻是出身。沒有出生就沒有資格進行紳士教育。所以說自古以來,西方的紳士教育主要是注重與接受者的地位和財富、階級,有著明顯的等級性。能夠接受西方紳士教育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有著高貴的出身。高貴的出身是他們進行教育的敲門磚。從這裡,我們看出來,這種紳士制度,也是根深蒂固的。

直到18世紀的西方人,才逐漸把目光轉向人的品格和德行、能力方面。高貴的出身不再是成為紳士的必要條件。從這來看,西方紳士也是有著突破性的發展。能夠接受紳士教育也不再變成了上流社會和有錢人的專利。這樣一來,更多的人都能夠接受紳士教育。紳士教育也不再標籤化。

君子?紳士?談談中國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但是在,培育紳士的同時。一些教育內容和形式在貴族和平民之間有著很大差距。哪怕是到了如今這個時代,西方的貴族和其他的平民也是存在著不同的教育方式。甚至是各階層之間還存在著隔離的教育模式。這就成了時代發展的弊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