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君子”和“小人”,是孔子提出的一對人格類型概念,對後世中國人的做人方式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

在《論語》中,有很多談論“君子”和“小人”的話,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

那麼,孔子界定和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是什麼呢?或者說,在孔子看來,具備哪些素質的人算是“君子”,反之則算是“小人”呢?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綜觀《論語》裡記載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以及相關儒家經典,可以總結出12條主要的標準:

1.仁

這是君子必須具備的素質,必須堅決、持久地保持,有時甚至要不惜犧牲生命去維護(“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仁”的核心內涵即“愛人”,要以愛心對待所有人;同時還包括:孝悌、恭、寬、信、敏、惠等素質。

具備這些素質的君子,自然願意“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不僅自己要站得住,也要讓別人站得住,不僅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在與他人發生誤解或矛盾時,首先會反省自己言行的不足(“君子求諸己”),而不像小人,只會把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小人求諸人”)。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2.義

做人必然要涉及“義”和“利”的問題,在孔子看來,從一個人處理“義”和“利”的態度上,可以看出他是君子還是小人:君子優先考慮“義”,小人優先考慮“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當然,並不是說君子就不能考慮“利”,而是要在講“義”的前提下謀“利”,不能見利不見義,更不能唯利是圖。

因此,也只有君子才會以道義來團結人,而小人則會為了一時的私利而互相勾結(“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禮

在孔子看來,與小人常常“無禮”或虛情假意地守禮相反,君子的立身之本在於“禮”

“禮”在養成君子人格的過程中作用巨大,身為君子者,也須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4.智

身為君子者,須通過努力學習來獲取高超的才能和智慧。

君子的才能往往是多方面的,能勝任多方面的工作,而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君子不器”)。

君子也能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處理自己與外部環境的關係,並能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做到“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而小人正相反,只是“半桶水”,就以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自大自負,感覺良好,不知天高地厚。

5.信

君子說話算話,擲地有聲;小人出爾反爾,言而無信。

當然,孔子將“信”放在了“義”之下,“信”要服從“義”,“義”是更高的原則,在“信”和“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提倡人們犧牲“信”而成就“義”。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6.“忠”與“恕”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對別人真心誠意,竭心盡力。

“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

小人則很少考慮別人,只圖自己快活,甚至採取“己所不欲,強施於人”的不道德的待人方式。

7.勇

君子要果敢、剛毅,不能軟弱無能。

8.中庸

君子既能固守中正之道,又敢於打破常規,根據情況的變化而把事情做得恰到好處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9.文質彬彬

孔子認為,一個人若樸實多過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若文采勝過樸實,又有虛浮之嫌。只有文采和樸實互相協調的人,才可稱得上君子。

君子要文質彬彬,既文雅,又樸實。

10.和而不同

孔子認為,在與他人交往、相處時,君子能做到“和而不同”,而小人卻是“同而不和”。

君子尊重人,以“和”待人,但卻不會為了一味求同而放棄自己的個性,放棄獨立的人格。小人則相反。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11.謙虛

儘管孔子沒有明確提出“謙虛”,但子曾經曰過:“君子泰而不驕”。孔子非常推崇的《周易》中也說:“謙謙君子”。謙虛實際上被孔子視為了君子的必備素質之一。

12.自強

《周易·乾》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子一生“知其不可而為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可謂踐行“自強”的絕佳榜樣。

-完-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