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田子方》第十夜

【本經】

莊子見魯哀公。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莊子曰:“魯少儒。”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

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屨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為不然,何不號於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

【譯文】

莊子拜見魯哀公。魯哀公說:“魯國多儒士,很少有信仰先生道學的人。”莊子說:“魯國很少儒士。”魯哀公說:“全魯國的人都穿著儒士的服裝,怎麼說儒士很少呢?”

莊子說:“我聽說,儒士戴圓帽的知曉天時;穿著方鞋的,熟悉地形;佩帶用五色絲繩繫著玉玦的,遇事能決斷。君子身懷那種學問和本事的,不一定要穿儒士的服裝;穿上儒士服裝的人,不一定會具有那種學問和本事。你如果認為一定不是這樣,何不在國中號令:‘沒有儒士的學問和本事而又穿著儒士服裝的人,定處以死罪!’”

就想起小時候和爺爺猜過的一個燈謎,“頭尖身細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眼睛生在屁股上,只識羅衣不識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我知道在這個年代說這個很多人會覺得可笑,但我仍然希望能夠有所執著,逆行路上,不乏辛苦,但幸運的是不缺夥伴,總會有那麼些人,一樣的追求心安。

就像那則寓言中寫到的一樣,雖然落潮後在沙灘上擱淺的小魚你不可能全部把它們救回大海,但是對於你手裡那條正在接受幫助的小魚來說,你的幫助就顯得彌足珍貴,就是被在乎的,就是有意義的,所以,不在於多少,而在於盡力而為;不在於一蹴而就,而在於點燃星星之火,所以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那些羅爛人、羅爛事,也且隨它去,你是否用心付出,以誠相待,孩子,不會辜負。

最近也許是工作壓力比較大,臨近考試看到孩子們鬆散比較火大;抑或是因為平常課堂上沒有把握好寬與嚴之間的分寸,所以近來彷彿失去了耐心,對孩子們發火不少,收拾了幾個,每次生氣完了自己心裡都會難受,後悔,也盡力的用為數不多的一點閒暇去思考,去琢磨,什麼樣的方法才更有效?或者再引申一下,現階段這種狀態的自己應該怎麼辦?仍然不得結果,但最起碼的一點就是不要再發火,君子如玉,觸手也溫,希望自己找到一個很“君子”的方法。晚安,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