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绅士?谈谈中国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几乎所有的家庭都盼望着自己的儿孙能够成为一个君子和栋梁之才。而君子究竟是什么人?

“君子”即德才兼备,文质彬彬。君子文化也是中国最传统的文化。最初君子原指的就是国君之子,作为储君,君子自然要学习各种知识文化,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修行“德”和“位”。

在西方也有着跟君子一样类型的人群定位,那就是绅士。但是西方的绅士却没有那么普遍原因就在于西方人讲究出身,他们认为绅士只能存在于贵族之间的,只有贵族之子才能够学习绅士的礼仪和品格,而平民无论怎样修行都只是贱民。

但是中国君子的历史来源悠久,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那是出现在《周易》、《尚书》中记载以前的时期。后来君子就成了一个代名词。在拥有着民俗气息的《诗经》当中,君子还成了人物的专指。后来春秋时期,君子的意义发生了大的变化。

因为孔子的出现,他立身说法,对君子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所以君子便有了固定的说法。孔子的著作中多次对“君子”进行解说,孔子认为,君子必须要有人为修养和人为内涵,而且孔子看人更加注重人的德行。也就是说对“位”并不注重。早期国君之子修行“位”,而孔子却不认同大众不能够修行“位”,他认为人生而平等,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君子。这就是中国对君子的普适度。

君子?绅士?谈谈中国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一、君子教育的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当然中国的君子教育历史源远流长。从孔子设立私塾开始,教育攻坚战就打响了。

随着朝代的更替,汉代也成了君子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从汉武帝时期到清朝末年,君子教育也一直被国家和学派共同指导。但是无论是从学术背景还是政治背景来说,君子教育都是大众的教育,没有成为个别人的玩物。

但是君子制度并不是由国家教育开始的,一开始国家对待私塾的存在态度模糊,所以一时之间百家争鸣,各个学派争先恐后地不断发展。从春秋时期各个学派分别教授学生,一直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中的君子教育被抬上了一个进程。

1、孔子君子教育的普遍性

追寻“君子教育”的产生和流传可以发现,“君子教育”也存在着民族传承的。孔子生于鲁地,而最早生活在鲁地的却是东夷人。

《淮南子·地形训》中有记载说“东方有君子之国”,便是讲的东夷人。虽然不同民族。但是他们却是最早有着君子传承制度的人群。东夷人的君子之风盛行,被世人尊崇,就连孔子的“仁”的思想也因此受到影响。在孔子的思想同化下,这种君子精神最终成为了东方尊崇的传统精神,而且升华为儒学经典的核心内容。

所以说,君子教育的起源也是有着一定根基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如果没有根基就像是空中楼阁一样,最终也会化为灰尘。正是因为源远流传的传统民族特色,君子教育才能够得以重新问世。有了民族文化的积淀,君子文化才能在东方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其实,君子教育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不过也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孙能够得到教育的机会。在那时,“君子”就成了王公贵族子孙的一个指称。皇室子孙有着绝对的特权。但是孔子在后期却提出了“有教无类”,还广办私学。这下之后的平民也能够接受教育。“君子教育”在之后也不再是贵族们的专利了。

孔子的做法,受到个广大平民的追捧,所有的平民百姓都可以进行教育。而且孔子还以身作则,他所收的徒弟,来自于各个民族,国家和阶层。门徒三千人,大多数都是平民阶层。孔子还主张“因材施教”。对于不同阶层的人,他有着自己的教育方式。最后所有的学生,孔子都有所指点,所以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学有所成,即使有着人没有名气,但也是学有所益。孔子的倡议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

中国国土人口众多,之前能够受到教育的人寥寥无几,大多还是处于落后的田园生活当中。但是经过孔子的教育变革,中国受教人变多,增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孔子才让中国“君子教育”的培育对象从少数人变成了多数人。

君子?绅士?谈谈中国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2、春秋之变局,君子教育形成

春秋时期成就了私学的兴起。当初的君子教育作为王公贵族的守则,他们豢养的一些文人之士也会受到同等的教育。所以学术下移到了文人身上。这个时期又分了两个不同的路途。先是从皇室子孙到王公大臣。再从王公大臣到文人平民。而且后期在孔子的大力倡导下,“君子教育”成了人人都能进行的教育。这种大众的“君子教育”打破了之前必须“学在学府”的模式。这种普世的原则也为君子教育的普遍发展提供了便利。

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最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出现的迸发发展的现象,几乎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无数的学派思想,百家争鸣。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却又因为国家之间的摩擦而不断地出现动荡和战乱,诸侯并立,所有的霸主争夺天下的主人位置。大国吞并小国,小国吞并不知名的部落都是寻常发生的事情。一个国家还没有适应新的秩序的时候,就会突然颁发另一个秩序,因为国君经常易主。

孔子也说“天下无道,庶民横议”。当一个时代没有国家君主的统治和管理时,这个时代就会越发混乱。孔子当初周游列国就是为了能够复兴当初周朝的礼制。也正是因为国不国,家不家的状态才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自己的作用,才会挺身而出,为了国家而创建自己的学派。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孕育了不少新的思想。“君子教育”也在其中发展壮大。这种情况也一直持续到后来秦国的大一统。

如果说为“教育下移”做出突出贡献的还属“士”们的合作。春秋战国时期是“士”们出现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数的王公贵族都会豢养士。虽然士的地位不高,但是士也是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角色。而且孔子也是“士”的一员。士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士也划分为不同的主体来源。

第一种士,是来自于没落的贵族子弟,在时代的变迁中,他们没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而逐渐地落后于所有的贵族中,最后成了一个阶级的代表。而孔子正是其中的一个没落王公贵族的代表,但是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学识终是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至圣先师。而第二种士则是源自于,周朝是对于礼制的记录官员们。他们因为落入民间而成了一个阶层。第三种士则是有着特殊能力的人群,他们因为特殊的才能而不愿意执着于耕耘,更向往入仕,所以成了士中的一员。无论士的来源,他们都是同一个阶级,因为他们的努力,“君子教育”才能成为众人都能够参与的教育。

虽然春秋战国纷争不断,但就在这样的现实当中,“君子教育”蓬勃发展。孔子面对着现实的境况,做出了最好的计划,从各国人才中,选取君子教育的继承者,高举君子教育的旗帜。君子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通过孔子和其门徒的努力发展起来的。

君子?绅士?谈谈中国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3、大一统促使君子教育上升为国家教育的政治

因为唐朝科举制的发展,君子教育逐渐渗透到官员的管制下。正所谓是一切事物的出现都有着它的必然结果。虽然君子教育,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但是最终都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君子教育制度日渐完善,流传至今。君子教育制度也不仅仅出现在理论上,在实践上君子教育制度也有着它的优点。所以君子之度才能够得到发展。

而儒学也从孔子开始兴起。在孔子之后,他的门徒将孔子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创立了儒家经典《论语》一书。这就标志着君子教育的成熟。而且这种君子教育也体现了官僚制度的逐渐完善。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了大一统之下的殿堂级文学。儒学被运用于王朝的统治当中。而儒家经典当中的君子教育也进入了官僚统治的阶层中去。后来君子教育制度也逐渐成为了国家教育的主要形式。

君子?绅士?谈谈中国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二、绅士教育体现的是贵族上层教育

1、不平等性根深蒂固

西方的教育是不平等的。从绅士教育上就可见一斑。首先西方的绅士教育所对应的对象就不一般。西方的绅士教育是仅对于贵族子弟和富有者的。所以说西方的绅士教育是上层人的教育。而西方教育是古罗马教育的发展。在早期古罗马教育是注重于美德的。正是因为他们强调美德,所以这与中国的君子教育有着一定的相同点。但是西方的后学虽然保留了美德教育,但是也只是针对于上层人。一些底层或者是贫穷的人根本得不到应有的教育。这就丧失了教育的本质性。这与中国的君子教育正好相反。

君子?绅士?谈谈中国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2、宗教特色浓厚

宗教在国外是每一个阶层都必须信奉的。这就让每一个阶层都有了共同点。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文化元素和文化使命感。所以西方的下层民众不会出现反抗的心理。这也是西方的绅士教育能够存在,并且不被民众反抗的主要原因。

所以西方的绅士教育还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因为西方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所以对于宗教的学习也是绅士教育的主要部分。西方绅士教育对宗教部分的学习开始于19世纪。

君子?绅士?谈谈中国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3、绅士是贵族的代名词

西方绅士阶层当中也有一种弊端,那就是大多数的官员还有军队等重要的职位都是贵族和富有的人担当。这样就垄断了全国的职位,阻碍了平民的发展。富的人越富,穷的人越穷。所以接受了绅士教育的那些人也就成为了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国家的主体,掌握了权力和财富。而造成这一切的起源都是由于他们的绅士教育。

因为绅士教育的对象就是贵族。所以绅士几乎成为了贵族的一个代名词。他们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富有的中产阶级,人数重多。所以从17世纪到18世纪这100年之间,绅士阶层已经成为了以一个日渐壮大的群体。

君子?绅士?谈谈中国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三、君子和绅士教育的对比,凸显了君子的平等教育

1、君子教育“有教无类”

而中国的君子教育和西方的绅士教育相比较来说,中国的君子教育早就已经打破了固有对象的教育。因为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说法。一些受到君子教育的人群也大为增加,涵盖了各个阶层。接受君子教育的根本已经不是权利和财富了,而变成了德行和学问。所以说孔子的教育模式才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模式。

君子?绅士?谈谈中国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2、绅士教育注重身世门第

在18世纪以前,西方人把德行已经看作是绅士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了。但是它们最大的一个前提却是出身。没有出生就没有资格进行绅士教育。所以说自古以来,西方的绅士教育主要是注重与接受者的地位和财富、阶级,有着明显的等级性。能够接受西方绅士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有着高贵的出身。高贵的出身是他们进行教育的敲门砖。从这里,我们看出来,这种绅士制度,也是根深蒂固的。

直到18世纪的西方人,才逐渐把目光转向人的品格和德行、能力方面。高贵的出身不再是成为绅士的必要条件。从这来看,西方绅士也是有着突破性的发展。能够接受绅士教育也不再变成了上流社会和有钱人的专利。这样一来,更多的人都能够接受绅士教育。绅士教育也不再标签化。

君子?绅士?谈谈中国君子教育的平等性

但是在,培育绅士的同时。一些教育内容和形式在贵族和平民之间有着很大差距。哪怕是到了如今这个时代,西方的贵族和其他的平民也是存在着不同的教育方式。甚至是各阶层之间还存在着隔离的教育模式。这就成了时代发展的弊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