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慈禧为何不审戊戌六君子,而直接将其杀害?

大家好,我是说历史。本文内容均为作者个人对电视剧《走向共和》的见解,欢迎大家讨论点评。

“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晚清光绪年间,特别是甲午失败后,一批志士在以康有为梁启超的带领下,开始改良清政府的政治教育体制,发展农工商。抛去康有为个人问题不说,整场变法运动的愿景是好的,而且变法虽然只有短短的103天且以失败告终,但是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究其失败原因,上一篇文章《走向共和:想拉拢袁世凯发动政变,康有为真的太天真》中谈到过,闲淡君认为谭嗣同的总结很好:

变法以来,我维新党人,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而树敌太多。

说白了,就是维新党人太激进,步子一下子迈得太大,而且毕竟保守派比维新派势力强很多,没有想办法去拉拢保守派,造成不但今天孤立无援,且保守派和维新派成了水火不容的两派。

所以变法维新没多久,公元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此时,也宣告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走向共和:慈禧为何不审戊戌六君子,而直接将其杀害?

这里有一个问题:

囚禁光绪皇帝以后,六君子未经审判便直接被诛杀,这是为什么呢?

且说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是晚晴大臣张之洞的心腹。在六君子被逮捕后张之洞自然会想方设法捞人,然而,同年八月十三日戊戌派六人迅速被杀害,这使得张之洞都措手不及,做出的营救计划直接被打断。或许是,由于张之洞并非京官,消息获取不及,但是,当时就连军机重臣王文韶得知此事的时候也十分错愕,这就有些蹊跷了。

走向共和:慈禧为何不审戊戌六君子,而直接将其杀害?

其实,有两件事一直贯穿整个变法始末,这也成为扎在慈禧太后心间的两柄利刃,让其坐卧不安。

其一为担心外国势力的干涉。

在变法时期,康有为希望日本的前首相伊藤博文来中国,出任中国总理,最后实现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合二为一。其实当时的伊藤博文未必愿意资助维新变法,但是对于出任中国的总理并推动中日两国合并,他还是很感兴趣的。来到中国后,时值维新变法即将破产,康有为于是连夜秘会伊藤博文,并说了自己想除掉慈禧太后将真正的权力交给光绪的愿望,希望能得到伊藤博文的支持。

走向共和:慈禧为何不审戊戌六君子,而直接将其杀害?

康有为请求伊藤博文给维新党全力支持

慈禧手下耳目众多,所以两人的密会慈禧势必会知道,所以会担心外国势力插手清政府内政。而且伊藤博文还是日本人,刚刚经历过甲午之战,举国上下对日本恨之入骨,一旦这样的人插手,且不说此时让日本人来协助变法是引狼入室,即使是真的让伊藤博文来大清协助,也恐遭到国人唾骂,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后面在维新党人的谋划下,光绪与伊藤博文见了面,但是因为慈禧太后在不远处听着的原因,所以谈话并没有很深入。

走向共和:慈禧为何不审戊戌六君子,而直接将其杀害?

光绪话说一半,也实属无奈

所以政变一结束,六君子连夜被捕,慈禧太后肯定不希望后续审案过程牵扯到国外势力,干脆果决行事,将维新派六人不审而杀。

其二则是不想挑动帝后两党更大的冲突。

众所周知光绪皇帝是极为支持此次变法的,若没有皇上的支持,百日维新也没可能如此大规模的实行,更不会引发朝中两派激斗,导致光绪帝被囚禁,最终,致使变法派出逃的出逃被杀的被杀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变法后期,维新党密会袁世凯令其发兵颐和园直指慈禧逼宫,已经将帝后两党的冲突直接升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此事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自古以来,皇室内斗乃是大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若审讯戊戌六君子,难免会扯出此事。届时,光绪皇帝与慈禧的矛盾将不可调和,最快的结果就是废帝,这后果可能又会引起朝局震荡。所以,在朝中大多数官员请求废帝之时,慈禧却采纳了荣禄的“不废帝,请求再次训政”的建议。所以在慈禧太后的心中六君子该杀、必杀、且杀得越快越好。

走向共和:慈禧为何不审戊戌六君子,而直接将其杀害?

荣禄建议不要废帝,而改为请太后训政

慈禧囚禁光绪皇帝之后对其的态度骤变,直至后来自身废帝想法的产生,这些都有可能与逼宫一事有关,二人亲属关系降至冰点。

不得不说,慈禧太后在处理此事的时候杀伐果决,思维缜密。然而,其本质迂腐,作风糜烂,独揽政权,在后面的改革中经常以私欲为重中之重,让清政府遇到制度改革一开头便“举足受到牵连”,无法再进行下去。所以清末“成也慈禧,败也慈禧”。

走向共和:慈禧为何不审戊戌六君子,而直接将其杀害?

你对戊戌政变中慈禧的做法有什么想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