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最是先生有風骨!


陳寅恪,最是先生有風骨!


陳寅恪,最是先生有風骨!


陳寅恪,最是先生有風骨!


陳寅恪,最是先生有風骨!

易中天曾經講:“讀《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常常會有倒吸一口冷氣的感覺。” 南郭確實有如此體驗。


儘管陳寅恪的故事在那個時代遠不是最觸目驚心的,《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作者儘量用了一種平實的史筆來講述過往發生的一切,但還是看得我驚心動魄,而印象最深者,除陳寅恪的清高自負外,就是他的孤傲與倔強,骨氣與膽量。


最讓人稱道的是,1953年10月中國科學院準備設立三個歷史研究所,這三個所以及所長的名單為,一所~上古史研究所所長郭沫若,二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長陳寅恪,三所~近代史研究所所長范文瀾。


與陳寅恪不同的是,郭沫若和范文瀾當時是激動的到任,後來我們看到,郭沫若由於失去文人氣節而成了文化的笑柄;范文瀾由於附庸政治,其研究成果大都失去價值;只有未到任的陳寅恪,堅持歷史研究不能以任何導師與領袖的主義與思想作為指導,到死都保持了知識分子的風骨,而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陳寅恪撰寫的王國維碑文雲:


“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其實上述碑文,正是陳寅恪學人風骨的真實寫照!


陳寅恪的歷史研究成果,相信多數人都未讀過,即使讀過,也未必能懂或者喜歡;但他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卻激勵著幾代知識分子前行!

陳寅恪,最是先生有風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