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什麼攻打高句麗?

獨行大浪


唐朝攻打高句麗之時,高句麗、百濟、新羅都同屬於唐朝的附屬國,當時他們每年都要納供的。所以他們有事情的時候唐朝也會調和出兵(上圖就是當時大致這三國的所處區域)。

1、公元642年高句麗西部酋長泉蓋蘇文,殺害高句麗榮立王,擁立寶藏王,並自任莫離支(類似於兵部尚書、和政府機構中宰相的職位),還聯合百濟進攻新羅。

這屬於唐朝附屬國的國主被手下給殺了,正常是需要唐朝承認的泉蓋蘇文才算是合法繼承這個國主之位。

2、大致7月左右,百濟王統重兵奪佔新羅西境40餘城。

不僅殺害唐朝承認的國主,還侵略唐朝承認的另一個合法的國主土地。

3、新羅告急求援,唐太宗先遣相里玄獎為使(相當於外交人員)赴高句麗勸阻。但是泉蓋蘇文不聽,又復派蔣儼為使再次勸說泉蓋蘇文,泉蓋蘇文將要反叛,將其囚禁。唐太宗知道後大怒,決定以此為出兵理由,大舉出兵攻打高句麗。

按照唐朝和附屬國的關係接到新羅求救,唐太宗派類似外交的官員,前去調和勸阻,當時泉蓋蘇文將要徹底反叛唐朝脫離附屬國身份,直接把唐朝外交官下了高句麗的大獄。唐朝外交官被下大獄,這屬於公然與唐朝叫板。

4、645年,唐太宗調集水陸10萬大軍攻打高句麗。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相當於前線總指揮),率精兵4萬多人,戰船500艘,從萊州(今蓬萊)渡海直奔平壤。

5、太子詹事左衛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步騎兵6萬,自幽州(今北京附近)出發,奔向遼東。4月,李勣所率陸軍渡遼水,抵玄菟城(今遼寧撫順)。高句麗軍閉城防禦。

太宗皇帝發兵。

6、公元648年,又派薛萬徹由水路攻打高句麗。攻克鴨綠江下游之泊汋城(今大蒲石河口)後回軍。唐太宗準備明年發30萬大軍,再侵高句麗。但至翌年,唐太宗亡故,遺詔結束遼東之戰。唐朝侵略高句麗戰爭終以失敗而告終。

綜上所述,當時的唐朝附屬國有很多,不可能放任何一個附屬國與唐朝公然叫板,尤其還是一個沒有合法繼承的反叛分子,如果不管,不出兵會使唐朝周邊動盪不安,而且也會削弱唐朝在周邊附屬國的政治形象。

所以肯定是堅決出兵打擊。

另一方面說,如果放任其做大不管,會使唐朝東北部的國家長治久安造成戰略威脅。

由其是其做大後再與其它附屬國結盟。

最後說一下:這只是唐朝攻打高句麗的開始,也只是這場戰爭的大幕剛剛拉開。——(從中可以看出我們中國人有個習慣,輕易不出手,既然出手了就不會輕易罷手,不取得勝利,絕不收兵,每一個強大的朝代都是如此)。


草木炊煙


我認為最大的就是因為從隋朝開始高句麗就是懸在帝國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對於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來說,要實現長久穩定的統一,那必須就清除高句麗這顆定時炸彈。

高句麗對東亞地區的霸權覬覦已久

高句麗人最早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西漢末年建國時定都於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市,行政區劃歸屬於玄菟郡,民族分類屬於濊貊系統。魏晉南北朝時期,自強不息的高句麗人不斷髮展壯大,並在北魏拓跋燾和南朝劉義隆的時代遷都平壤,成為朝鮮半島鼎立的三國之一。

另外兩國,是百濟和新羅。三國當中,高句麗受中華影響最大,文明程度最高,綜合國力最強,處境也最微妙。東邊的南朝和北朝,南邊的新羅和百濟,西邊的日本,北邊的靺鞨、室韋、契丹和突厥,都不是什麼好相處的鄰居。當然,高句麗自己並不省油,他們對東亞地區的霸權也覬覦已久。

因此,中國南北對峙之時,朝鮮半島同樣熱鬧非凡。大體上說,是高句麗聯合新羅,百濟勾結日本,在半島長時間問鼎逐鹿征伐不已。

隋朝的統一以及之後大唐,使高句麗感到不安

高句麗、新羅、百濟和日本,都爭相與中華建立各種關係,甚至同時向南北兩朝示好。中國的南方和北方也都不但來者不拒,而且儘量阻止對方與他方往來。但是隋文帝滅陳,卻把平衡打破了。

首先感到不安的是高句麗。作為好不容易才獨立出來的發展中國家,他們清醒地意識到,跟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帝國接壤,絕不會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如果對方還跟南邊的新羅或百濟聯手,自己面臨的就將是滅頂之災。

利用中華帝國動盪分裂之機幹他一票的時代過去了。腹背受敵的高句麗必須找到同盟軍,救亡圖存。

他們想到了東突厥。於是準備與東突厥聯盟。

結語

大業三年(607)六月,隋煬帝巡幸塞北,高句麗的使者也到了那裡。啟民可汗不敢隱瞞,向皇帝如實彙報。隋煬帝立即警覺起來:高句麗如果當真聯盟東突厥,再裹脅契丹和靺鞨之眾,勢必成為帝國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這顆定時炸彈必須排除。

高句麗,則鐵定地成為中華帝國的眼中釘。公元668年,也就是新羅依靠大唐兼併百濟的八年之後,高句麗也被大唐聯合新羅而滅亡。這時,唐高宗已經因病休假不問政事,執掌朝政的是皇后武則天。

武則天就更不會含糊了,她什麼時候心慈手軟過?


Crazy灬歷史


根本原因就是收復遼東故土,穩定唐朝東北邊境地區,不給子孫後代留隱患

高句麗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在東北地區建立的政權,領土範圍包括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北部和俄羅斯遠東地區。自從高句麗建立以來與中原混戰不休,隋朝時期多次討伐高句麗,最終隋朝也滅了。唐朝建立統一全國之後,李世民將目光對準高句麗了。


在古代,遼東地區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從秦朝統一到西晉滅亡之前,它一直是中原王朝直接管轄的地區。西晉滅亡以後,中原地區頻繁發生的分裂與戰爭為少數民族在東北的歷史舞臺上競相稱雄創造了機會,中原王朝逐漸失去了對遼東地區的控制。

對此,中原王朝的統治者一直耿耿於懷,始終將收復遼東地區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但囿於客觀形勢的限制,一直未能實現。這一願望隋唐時期,隨著中原王朝的再次強大,收復遼東地區再次成為最高統治者追求的目標,前面的隋煬帝三次征伐高句麗本身就是追求這種目標的體現。




唐朝建立之後,繼承了隋朝的這個要求,對於收復遼東故地孜孜不倦。唐太宗就對高句麗的政治局勢十分關注,對高句麗的認識也非常明確,裴矩、溫彥博等大臣一直認為“遼東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家玄菟郡耳”,“不可許以不臣”,唐太宗也一再申明“遼東本中國之地。”唐太宗君臣一再強調遼東故中國之地,其根本用意在於收復遼東舊地,使天下歸於大統。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召見出使高句麗歸來的使者陳大德,詳細聽取了陳大德對高句麗情況的彙報,當得知高句麗在唐朝滅亡高昌國後,十分驚慌,國內加強了戒備時,唐太宗說“高麗本四郡地耳。吾發卒數萬攻遼東,彼必傾國救之。別遣舟師出東菜,自海道趨平壤。水陸合勢,取之不難。但山東州縣,凋瘵未復,吾不欲勞之耳。”唐太宗的話語,說明了唐朝對收復遼東打敗高句麗抱有必勝的信心,只是因為客觀條件還不是很好,特別是作為出兵之地的山東州縣需要休養生息,才沒有實施攻打高句麗的計劃。


等到貞觀十八年左右,唐太宗聽到高句麗國內的權臣泉蓋蘇文囂張跋扈,不服國君,同時為了鞏固權勢不斷向著半島南方的百濟和新羅發動進攻。這引起了唐朝的高度警惕,看樣子高句麗的野心不小啊,敢情人家一旦統一半島之後又要捲土重來了。雖然高句麗權臣攝政的情況下還是極力討好唐朝,但是李世民已經下決心滅掉這個不知好歹的國家,不給子孫後代留隱患,順便給自己的戰爭輝煌錄本子上增添一幕新的功績。


於是在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命令東北地區的軍將進行火線偵查,同時調兵遣將在山東地區打算水陸同時並進,一舉滅掉高句麗收復遼東故地。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下令攻打高句麗,李世績率領軍隊讀過遼河抵達前漢玄菟郡故地,唐朝攻打高句麗的戰鬥正式打響。


李世民之後,唐高宗李治也對高句麗進行多次征伐,最終在唐朝的多次攻打之下,公元668年,建國長達705年的高句麗政權滅亡。唐朝也終於收復了這個丟失了數百年的遼東故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