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攻打高句丽?

独行大浪


唐朝攻打高句丽之时,高句丽、百济、新罗都同属于唐朝的附属国,当时他们每年都要纳供的。所以他们有事情的时候唐朝也会调和出兵(上图就是当时大致这三国的所处区域)。

1、公元642年高句丽西部酋长泉盖苏文,杀害高句丽荣立王,拥立宝藏王,并自任莫离支(类似于兵部尚书、和政府机构中宰相的职位),还联合百济进攻新罗。

这属于唐朝附属国的国主被手下给杀了,正常是需要唐朝承认的泉盖苏文才算是合法继承这个国主之位。

2、大致7月左右,百济王统重兵夺占新罗西境40余城。

不仅杀害唐朝承认的国主,还侵略唐朝承认的另一个合法的国主土地。

3、新罗告急求援,唐太宗先遣相里玄奖为使(相当于外交人员)赴高句丽劝阻。但是泉盖苏文不听,又复派蒋俨为使再次劝说泉盖苏文,泉盖苏文将要反叛,将其囚禁。唐太宗知道后大怒,决定以此为出兵理由,大举出兵攻打高句丽。

按照唐朝和附属国的关系接到新罗求救,唐太宗派类似外交的官员,前去调和劝阻,当时泉盖苏文将要彻底反叛唐朝脱离附属国身份,直接把唐朝外交官下了高句丽的大狱。唐朝外交官被下大狱,这属于公然与唐朝叫板。

4、645年,唐太宗调集水陆10万大军攻打高句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相当于前线总指挥),率精兵4万多人,战船500艘,从莱州(今蓬莱)渡海直奔平壤。

5、太子詹事左卫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兵6万,自幽州(今北京附近)出发,奔向辽东。4月,李勣所率陆军渡辽水,抵玄菟城(今辽宁抚顺)。高句丽军闭城防御。

太宗皇帝发兵。

6、公元648年,又派薛万彻由水路攻打高句丽。攻克鸭绿江下游之泊汋城(今大蒲石河口)后回军。唐太宗准备明年发30万大军,再侵高句丽。但至翌年,唐太宗亡故,遗诏结束辽东之战。唐朝侵略高句丽战争终以失败而告终。

综上所述,当时的唐朝附属国有很多,不可能放任何一个附属国与唐朝公然叫板,尤其还是一个没有合法继承的反叛分子,如果不管,不出兵会使唐朝周边动荡不安,而且也会削弱唐朝在周边附属国的政治形象。

所以肯定是坚决出兵打击。

另一方面说,如果放任其做大不管,会使唐朝东北部的国家长治久安造成战略威胁。

由其是其做大后再与其它附属国结盟。

最后说一下:这只是唐朝攻打高句丽的开始,也只是这场战争的大幕刚刚拉开。——(从中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轻易不出手,既然出手了就不会轻易罢手,不取得胜利,绝不收兵,每一个强大的朝代都是如此)。


草木炊烟


我认为最大的就是因为从隋朝开始高句丽就是悬在帝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于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来说,要实现长久稳定的统一,那必须就清除高句丽这颗定时炸弹。

高句丽对东亚地区的霸权觊觎已久

高句丽人最早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西汉末年建国时定都于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市,行政区划归属于玄菟郡,民族分类属于濊貊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自强不息的高句丽人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北魏拓跋焘和南朝刘义隆的时代迁都平壤,成为朝鲜半岛鼎立的三国之一。

另外两国,是百济和新罗。三国当中,高句丽受中华影响最大,文明程度最高,综合国力最强,处境也最微妙。东边的南朝和北朝,南边的新罗和百济,西边的日本,北边的靺鞨、室韦、契丹和突厥,都不是什么好相处的邻居。当然,高句丽自己并不省油,他们对东亚地区的霸权也觊觎已久。

因此,中国南北对峙之时,朝鲜半岛同样热闹非凡。大体上说,是高句丽联合新罗,百济勾结日本,在半岛长时间问鼎逐鹿征伐不已。

隋朝的统一以及之后大唐,使高句丽感到不安

高句丽、新罗、百济和日本,都争相与中华建立各种关系,甚至同时向南北两朝示好。中国的南方和北方也都不但来者不拒,而且尽量阻止对方与他方往来。但是隋文帝灭陈,却把平衡打破了。

首先感到不安的是高句丽。作为好不容易才独立出来的发展中国家,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跟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帝国接壤,绝不会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如果对方还跟南边的新罗或百济联手,自己面临的就将是灭顶之灾。

利用中华帝国动荡分裂之机干他一票的时代过去了。腹背受敌的高句丽必须找到同盟军,救亡图存。

他们想到了东突厥。于是准备与东突厥联盟。

结语

大业三年(607)六月,隋炀帝巡幸塞北,高句丽的使者也到了那里。启民可汗不敢隐瞒,向皇帝如实汇报。隋炀帝立即警觉起来:高句丽如果当真联盟东突厥,再裹胁契丹和靺鞨之众,势必成为帝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颗定时炸弹必须排除。

高句丽,则铁定地成为中华帝国的眼中钉。公元668年,也就是新罗依靠大唐兼并百济的八年之后,高句丽也被大唐联合新罗而灭亡。这时,唐高宗已经因病休假不问政事,执掌朝政的是皇后武则天。

武则天就更不会含糊了,她什么时候心慈手软过?


Crazy灬历史


根本原因就是收复辽东故土,稳定唐朝东北边境地区,不给子孙后代留隐患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在东北地区建立的政权,领土范围包括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自从高句丽建立以来与中原混战不休,隋朝时期多次讨伐高句丽,最终隋朝也灭了。唐朝建立统一全国之后,李世民将目光对准高句丽了。


在古代,辽东地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秦朝统一到西晋灭亡之前,它一直是中原王朝直接管辖的地区。西晋灭亡以后,中原地区频繁发生的分裂与战争为少数民族在东北的历史舞台上竞相称雄创造了机会,中原王朝逐渐失去了对辽东地区的控制。

对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一直耿耿于怀,始终将收复辽东地区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但囿于客观形势的限制,一直未能实现。这一愿望隋唐时期,随着中原王朝的再次强大,收复辽东地区再次成为最高统治者追求的目标,前面的隋炀帝三次征伐高句丽本身就是追求这种目标的体现。




唐朝建立之后,继承了隋朝的这个要求,对于收复辽东故地孜孜不倦。唐太宗就对高句丽的政治局势十分关注,对高句丽的认识也非常明确,裴矩、温彦博等大臣一直认为“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玄菟郡耳”,“不可许以不臣”,唐太宗也一再申明“辽东本中国之地。”唐太宗君臣一再强调辽东故中国之地,其根本用意在于收复辽东旧地,使天下归于大统。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召见出使高句丽归来的使者陈大德,详细听取了陈大德对高句丽情况的汇报,当得知高句丽在唐朝灭亡高昌国后,十分惊慌,国内加强了戒备时,唐太宗说“高丽本四郡地耳。吾发卒数万攻辽东,彼必倾国救之。别遣舟师出东菜,自海道趋平壤。水陆合势,取之不难。但山东州县,凋瘵未复,吾不欲劳之耳。”唐太宗的话语,说明了唐朝对收复辽东打败高句丽抱有必胜的信心,只是因为客观条件还不是很好,特别是作为出兵之地的山东州县需要休养生息,才没有实施攻打高句丽的计划。


等到贞观十八年左右,唐太宗听到高句丽国内的权臣泉盖苏文嚣张跋扈,不服国君,同时为了巩固权势不断向着半岛南方的百济和新罗发动进攻。这引起了唐朝的高度警惕,看样子高句丽的野心不小啊,敢情人家一旦统一半岛之后又要卷土重来了。虽然高句丽权臣摄政的情况下还是极力讨好唐朝,但是李世民已经下决心灭掉这个不知好歹的国家,不给子孙后代留隐患,顺便给自己的战争辉煌录本子上增添一幕新的功绩。


于是在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命令东北地区的军将进行火线侦查,同时调兵遣将在山东地区打算水陆同时并进,一举灭掉高句丽收复辽东故地。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下令攻打高句丽,李世绩率领军队读过辽河抵达前汉玄菟郡故地,唐朝攻打高句丽的战斗正式打响。


李世民之后,唐高宗李治也对高句丽进行多次征伐,最终在唐朝的多次攻打之下,公元668年,建国长达705年的高句丽政权灭亡。唐朝也终于收复了这个丢失了数百年的辽东故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