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一生才華做學問,不負盛名,做自己

在這個年代越來越多的人為了一紙文憑而去讀書考學,但是有這樣一個人雖然學貫中西但是卻沒有一張文憑。

大師鄭天挺卻稱他為:"教授的教授。"

大師吳宓卻贊其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這個人,就是陳寅恪。不僅中國古典文學底蘊深厚,還精通22國語言,被人們稱為"活字典"和"教授的教授"。

陳寅恪:一生才華做學問,不負盛名,做自己

陳寅恪的詩,附有唐篔存詩,既有史料價值,又有不少可琢磨玩味的意思。

詩集裡抑鬱的情緒太壓迫人,"衰淚已因家國盡,人亡學廢更如何",我全然沒有想到,這個久負盛名的學者心靈深處,竟纏繞糾結著這麼複雜難解的情結,它不僅籠罩了陳寅恪的心,也浸透了陳寅恪的詩。

有人曾說,魯迅是中國最痛苦的文人,那麼我想,陳寅恪也許可以稱作中國最痛苦的學人。

學人比文人更不幸的是,學人的理性使那些痛苦壓抑積存在心底而不得宣洩,"玉溪滿貯傷春淚,未肯明流且暗吞"。

世間凡讀寅老之書者,知寅老其人者,無不感受到他內心深處蘊藏著一種揮之不去的哀傷和苦痛,而且哀傷的意味大於苦痛。

陳寅恪:一生才華做學問,不負盛名,做自己

陳寅恪崇高的學術地位無可否認。

二十世紀有五位歷史學家堪稱第一流的史學大師,在他中年失明之後,僅僅靠著助手的幫助,能夠繼續從事研究和著述,寫下著作,這裡不只是一個毅力的問題,記憶力的頑強至關重要。

除了天賦超凡,陳寅恪學問的淵博尤其可觀。

當年吳世昌與唐蘭縱論天下飽學之士,曾出大言云:"當今學者稱得上博極群書者,一個梁任公,一個陳寅恪,一個你,一個我。"

陳寅恪:一生才華做學問,不負盛名,做自己

陳寅恪一生的數百萬字論著,如今大都被奉為中國史學的經典著作。二十世紀前八十年總共出版了一萬二千餘種歷史學著作,今天還有閱讀價值的,連一書架都裝不滿,而陳寅恪的某些著作,可能會被人們讀上幾百年。

陳寅恪:一生才華做學問,不負盛名,做自己

不同於梁啟超、王國維、章太炎等與近代史有千絲萬縷的"政治網紅",筆者一直以為"布衣"陳寅恪先生似乎是最不可能成為公眾話題的冷門"國學大師"。畢竟,無論是他所鑽研的史學、敦煌學還是考據學等,都是艱澀難解,充滿學術的枯燥。

不過,是金子總會發光,先生的光芒愈來愈亮,成了新時代的"文化符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