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一生才华做学问,不负盛名,做自己

在这个年代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一纸文凭而去读书考学,但是有这样一个人虽然学贯中西但是却没有一张文凭。

大师郑天挺却称他为:"教授的教授。"

大师吴宓却赞其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这个人,就是陈寅恪。不仅中国古典文学底蕴深厚,还精通22国语言,被人们称为"活字典"和"教授的教授"。

陈寅恪:一生才华做学问,不负盛名,做自己

陈寅恪的诗,附有唐筼存诗,既有史料价值,又有不少可琢磨玩味的意思。

诗集里抑郁的情绪太压迫人,"衰泪已因家国尽,人亡学废更如何",我全然没有想到,这个久负盛名的学者心灵深处,竟缠绕纠结着这么复杂难解的情结,它不仅笼罩了陈寅恪的心,也浸透了陈寅恪的诗。

有人曾说,鲁迅是中国最痛苦的文人,那么我想,陈寅恪也许可以称作中国最痛苦的学人。

学人比文人更不幸的是,学人的理性使那些痛苦压抑积存在心底而不得宣泄,"玉溪满贮伤春泪,未肯明流且暗吞"。

世间凡读寅老之书者,知寅老其人者,无不感受到他内心深处蕴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哀伤和苦痛,而且哀伤的意味大于苦痛。

陈寅恪:一生才华做学问,不负盛名,做自己

陈寅恪崇高的学术地位无可否认。

二十世纪有五位历史学家堪称第一流的史学大师,在他中年失明之后,仅仅靠着助手的帮助,能够继续从事研究和著述,写下著作,这里不只是一个毅力的问题,记忆力的顽强至关重要。

除了天赋超凡,陈寅恪学问的渊博尤其可观。

当年吴世昌与唐兰纵论天下饱学之士,曾出大言云:"当今学者称得上博极群书者,一个梁任公,一个陈寅恪,一个你,一个我。"

陈寅恪:一生才华做学问,不负盛名,做自己

陈寅恪一生的数百万字论著,如今大都被奉为中国史学的经典著作。二十世纪前八十年总共出版了一万二千余种历史学著作,今天还有阅读价值的,连一书架都装不满,而陈寅恪的某些著作,可能会被人们读上几百年。

陈寅恪:一生才华做学问,不负盛名,做自己

不同于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等与近代史有千丝万缕的"政治网红",笔者一直以为"布衣"陈寅恪先生似乎是最不可能成为公众话题的冷门"国学大师"。毕竟,无论是他所钻研的史学、敦煌学还是考据学等,都是艰涩难解,充满学术的枯燥。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先生的光芒愈来愈亮,成了新时代的"文化符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