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再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节,才发现自己读错了,还错得离谱

上一次读《论语》还是高中,《论语》是语文考试要求之一,学校安排每周都要读《论语》。当时也没多想,囫囵着看着译文,死记硬背,也不曾想过译文是否合理,自己又是否真的读下去了。

大学毕业后,工作了几年,受到社会的拷打,不时会有迷茫之感。

于是,重新捡起《论语》,只不过,这次不仅限于看译文,选择了怀南谨的《论语别裁》,读了几篇,才恍然发现自己以往真是白读了。

十年后再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节,才发现自己读错了,还错得离谱

以《论语》里第一篇学而篇的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例。

以前以为是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感到欣喜,不因为他人的不理解而怨恨。

粗粗一看,好像挺有道理,细细推敲,却发现句子间缺少逻辑,也不符合实际。

“学而时习之”中“习”不是温习,而是学习,要终身学习

复习真的令人快乐吗?难道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工作?如果不是有新的认知,重复性的复习,不过是浪费时间,徒增无聊。

这里的“习”,真的是“温习”的意思吗?查阅古汉语词典,“习”亦有学习的意思。若按照学习的意思来理解,则原句可翻译为:学习,并且是随时随地学习,不也很快乐吗

这与现在提倡的

终身学习的观念相符。

十年后再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节,才发现自己读错了,还错得离谱

活到老,学到老

既然把学习理解成终身学习,会感到快乐也就很正常了。有的人可能会反驳,终身学习怎么会快乐?天天读书,这快乐?

问题归结到什么是学习?学习是读书练习考试吗?恐怕不是。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有教无类,在这之前,能读书的都是贵族有钱人。穷人买得起书本,天天坐桌子前摇头晃脑读书吗?恐怕不能,他们得干活工作,读书在他们看来,恐怕就是消遣。

那么孔子又是如何教他们的?学习真的就是读书吗?

学习,应该既包括为人处世,也包括专业技能。

十年后再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节,才发现自己读错了,还错得离谱

360行,行行出状元

联系一下生活实际,一个读了几十年书的物理博士,就一定不如街边卖杂粮煎饼的,没读过几年书的外乡人吗?

不见得。

一个月入过万的杂粮煎饼老板,必定是熟知哪里卖,什么时候卖,如何定价,如何选择原料,如何推销自己,如何扩张自己这些知识的人。杂粮煎饼的老板,也许就是明天某上市公司的CEO。

物理博士呢?虽然脑袋里装满了物理知识,但他可能就不理解为什么老板不开家店,而要每天推着辆小车到处跑了。杂粮煎饼的老板,自然也不知道问什么苹果不往天上飞,而要往地下掉。当然,他也不在意。

两人并没有高下之分。


学而篇的第一句,其实要说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要终身学习,获得快乐。并不是说读书要时常温习。

“有朋自远方来”的“远”,是空间,时间,亲疏关系的远

再看下一句,朋友远道而来,真的就令人高兴吗?除了高兴,更多的是麻烦吧?

朋友来了,要带他到处看看,到处玩玩吧?那是不是要做一下行程规划,调查一下附近哪里好吃好玩?

朋友来了,是不是要安排一下他住哪里?是和自己住,还是帮朋友找地方住?前者,是不是要打扫房子?如果自己是和别人合租,那是不是还要和舍友打声招呼?后者,是不是要去了解一下哪里旅馆便宜干净方便,或者,考虑一下民宿?

十年后再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节,才发现自己读错了,还错得离谱

朋友来了,要招待,拍照发朋友圈。像仪式一样。

朋友来了,是不是要抽出时间,应付一下人情世故?如果两人是至交好友,可能不需要这么麻烦,估计也就是哪里喝喝茶聊聊天。然而,至交好友会远道而来吗?知道你可能不方便,他不会选择用社交网络吗?文字,语音,视频,怎么不方便?真的需要线下见面的情况,应该是非当面说不可,是有仪式感的,带有“交易”性质的见面。

然而,那还算朋友吗?

所以,这里的“远”,可能不是我们理解的远方,“朋”,也不是我们认为的朋友。

那到底这句话在说什么?

十年后再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节,才发现自己读错了,还错得离谱

远的解释

依然是查看文言文字典,可以看到,“远”可以指空间上,时间上,人际关系上的远。

“远”修饰“朋”,则可以认为这个朋友,是跨越了空间,跨越了时间,跨越了种族,跨越了人情的人。

这已经不是普通的朋友了,这必须是知己啊!

在这里,忘年交,神交,必须要这种程度才算是“朋”。

十年后再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节,才发现自己读错了,还错得离谱

学习更多时候是反人性,寂寞的

联系上一句,做学问为什么是快乐的?一个人什么时候会强调他是快乐的?恐怕是因为其实不快乐,但因为这件事很重要,非做不可,因此要用“其实这件事很快乐”来不时安慰下自己。

所以,其实做学问,本质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既然是要终身学习,这件事就只能自己去做。终身学习,其实是很寂寞的吧

那么,这时候有个知己,能不开心吗?不必在意对方是谁,不必在意对方是哪里人,不在意这个人是否和我同年代,不在意这个人和我的亲疏关系,只要是知己,你理解我,我就感到快乐

网上现在有这么一句话,“只要你粉xxx,我们就是朋友”。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


十年后再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节,才发现自己读错了,还错得离谱

阅读名著,其实就是在和古人为朋,对于古人来说,就是“有朋自远方来”


那些留下了自己作品的历史名人们,如果知道他们的作品,在后世被人阅读分析,从而理解他们本人,难道会不欣慰吗?

一想到如果我现在的这篇文章,在我消失在这个世界,某一天被后世的人们看到,我估计会笑开花吧?

“人不知而不愠”,不愠其实是在坚守本心

最后一句,可以理解为:不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怨天尤人,这就是君子啊。

别人不理解什么?依然是联系前文。

一个践行终身学习的人,他有什么特征?

他可能整天神神叨叨,看到谁哪里不好就要指出,看到什么小问题就要长篇大论;又或者他离群索居,看起来极为孤僻,每天都不知道在看些什么,做些什么,学些什么;也可能他很接地气,让你以为他好接近,但实际接触后,你有发现这人其实和你大不一样。


十年后再读《论语》学而篇第一节,才发现自己读错了,还错得离谱

独行者,终身学习的人是特殊的


一个践行终身学习的人,本身和只是“过生活”的人,必然有所不同。这些人就像一张布满了黑色斑点的纸上,混进去的一些彩色点,虽然身在人群,又和人群有所割裂,显得格格不入。

他们会被误解吗?会被排斥吗?会被拒绝吗?

他们会如何看待这些对他们不好的人?

四流学校里,那个唯一认真学习考试的人,要和他旁边的人一样,放弃学习,干脆就随便混;还是遵守本心,排除干扰,继续学习呢?

显然,这时候他应该坚持本心。不埋怨环境,不埋怨旁人

他的心中,应始终坚定目标,不为外物改变。

结语

综上,论语的学而篇第一句,其实指出了做学问的本质:寂寞。也提出了做学问的要求,要坚持终身学习,自得其乐,要坚持,相信会有知己来理解自己,要不为外界环境影响,要始终贯彻本心

本文最早写于2020年4月15日,发布于百家号,有所改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