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再讀《論語》學而篇第一節,才發現自己讀錯了,還錯得離譜

上一次讀《論語》還是高中,《論語》是語文考試要求之一,學校安排每週都要讀《論語》。當時也沒多想,囫圇著看著譯文,死記硬背,也不曾想過譯文是否合理,自己又是否真的讀下去了。

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幾年,受到社會的拷打,不時會有迷茫之感。

於是,重新撿起《論語》,只不過,這次不僅限於看譯文,選擇了懷南謹的《論語別裁》,讀了幾篇,才恍然發現自己以往真是白讀了。

十年後再讀《論語》學而篇第一節,才發現自己讀錯了,還錯得離譜

以《論語》裡第一篇學而篇的第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為例。

以前以為是學習要溫故而知新,對遠道而來的朋友感到欣喜,不因為他人的不理解而怨恨。

粗粗一看,好像挺有道理,細細推敲,卻發現句子間缺少邏輯,也不符合實際。

“學而時習之”中“習”不是溫習,而是學習,要終身學習

複習真的令人快樂嗎?難道不是為了應付考試,工作?如果不是有新的認知,重複性的複習,不過是浪費時間,徒增無聊。

這裡的“習”,真的是“溫習”的意思嗎?查閱古漢語詞典,“習”亦有學習的意思。若按照學習的意思來理解,則原句可翻譯為:學習,並且是隨時隨地學習,不也很快樂嗎

這與現在提倡的

終身學習的觀念相符。

十年後再讀《論語》學而篇第一節,才發現自己讀錯了,還錯得離譜

活到老,學到老

既然把學習理解成終身學習,會感到快樂也就很正常了。有的人可能會反駁,終身學習怎麼會快樂?天天讀書,這快樂?

問題歸結到什麼是學習?學習是讀書練習考試嗎?恐怕不是。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倡有教無類,在這之前,能讀書的都是貴族有錢人。窮人買得起書本,天天坐桌子前搖頭晃腦讀書嗎?恐怕不能,他們得幹活工作,讀書在他們看來,恐怕就是消遣。

那麼孔子又是如何教他們的?學習真的就是讀書嗎?

學習,應該既包括為人處世,也包括專業技能。

十年後再讀《論語》學而篇第一節,才發現自己讀錯了,還錯得離譜

360行,行行出狀元

聯繫一下生活實際,一個讀了幾十年書的物理博士,就一定不如街邊賣雜糧煎餅的,沒讀過幾年書的外鄉人嗎?

不見得。

一個月入過萬的雜糧煎餅老闆,必定是熟知哪裡賣,什麼時候賣,如何定價,如何選擇原料,如何推銷自己,如何擴張自己這些知識的人。雜糧煎餅的老闆,也許就是明天某上市公司的CEO。

物理博士呢?雖然腦袋裡裝滿了物理知識,但他可能就不理解為什麼老闆不開家店,而要每天推著輛小車到處跑了。雜糧煎餅的老闆,自然也不知道問什麼蘋果不往天上飛,而要往地下掉。當然,他也不在意。

兩人並沒有高下之分。


學而篇的第一句,其實要說的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因此,要終身學習,獲得快樂。並不是說讀書要時常溫習。

“有朋自遠方來”的“遠”,是空間,時間,親疏關係的遠

再看下一句,朋友遠道而來,真的就令人高興嗎?除了高興,更多的是麻煩吧?

朋友來了,要帶他到處看看,到處玩玩吧?那是不是要做一下行程規劃,調查一下附近哪裡好吃好玩?

朋友來了,是不是要安排一下他住哪裡?是和自己住,還是幫朋友找地方住?前者,是不是要打掃房子?如果自己是和別人合租,那是不是還要和舍友打聲招呼?後者,是不是要去了解一下哪裡旅館便宜乾淨方便,或者,考慮一下民宿?

十年後再讀《論語》學而篇第一節,才發現自己讀錯了,還錯得離譜

朋友來了,要招待,拍照發朋友圈。像儀式一樣。

朋友來了,是不是要抽出時間,應付一下人情世故?如果兩人是至交好友,可能不需要這麼麻煩,估計也就是哪裡喝喝茶聊聊天。然而,至交好友會遠道而來嗎?知道你可能不方便,他不會選擇用社交網絡嗎?文字,語音,視頻,怎麼不方便?真的需要線下見面的情況,應該是非當面說不可,是有儀式感的,帶有“交易”性質的見面。

然而,那還算朋友嗎?

所以,這裡的“遠”,可能不是我們理解的遠方,“朋”,也不是我們認為的朋友。

那到底這句話在說什麼?

十年後再讀《論語》學而篇第一節,才發現自己讀錯了,還錯得離譜

遠的解釋

依然是查看文言文字典,可以看到,“遠”可以指空間上,時間上,人際關係上的遠。

“遠”修飾“朋”,則可以認為這個朋友,是跨越了空間,跨越了時間,跨越了種族,跨越了人情的人。

這已經不是普通的朋友了,這必須是知己啊!

在這裡,忘年交,神交,必須要這種程度才算是“朋”。

十年後再讀《論語》學而篇第一節,才發現自己讀錯了,還錯得離譜

學習更多時候是反人性,寂寞的

聯繫上一句,做學問為什麼是快樂的?一個人什麼時候會強調他是快樂的?恐怕是因為其實不快樂,但因為這件事很重要,非做不可,因此要用“其實這件事很快樂”來不時安慰下自己。

所以,其實做學問,本質並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為既然是要終身學習,這件事就只能自己去做。終身學習,其實是很寂寞的吧

那麼,這時候有個知己,能不開心嗎?不必在意對方是誰,不必在意對方是哪裡人,不在意這個人是否和我同年代,不在意這個人和我的親疏關係,只要是知己,你理解我,我就感到快樂

網上現在有這麼一句話,“只要你粉xxx,我們就是朋友”。說的不就是這個意思?


十年後再讀《論語》學而篇第一節,才發現自己讀錯了,還錯得離譜

閱讀名著,其實就是在和古人為朋,對於古人來說,就是“有朋自遠方來”


那些留下了自己作品的歷史名人們,如果知道他們的作品,在後世被人閱讀分析,從而理解他們本人,難道會不欣慰嗎?

一想到如果我現在的這篇文章,在我消失在這個世界,某一天被後世的人們看到,我估計會笑開花吧?

“人不知而不慍”,不慍其實是在堅守本心

最後一句,可以理解為:不因為別人的不理解而怨天尤人,這就是君子啊。

別人不理解什麼?依然是聯繫前文。

一個踐行終身學習的人,他有什麼特徵?

他可能整天神神叨叨,看到誰哪裡不好就要指出,看到什麼小問題就要長篇大論;又或者他離群索居,看起來極為孤僻,每天都不知道在看些什麼,做些什麼,學些什麼;也可能他很接地氣,讓你以為他好接近,但實際接觸後,你有發現這人其實和你大不一樣。


十年後再讀《論語》學而篇第一節,才發現自己讀錯了,還錯得離譜

獨行者,終身學習的人是特殊的


一個踐行終身學習的人,本身和只是“過生活”的人,必然有所不同。這些人就像一張佈滿了黑色斑點的紙上,混進去的一些彩色點,雖然身在人群,又和人群有所割裂,顯得格格不入。

他們會被誤解嗎?會被排斥嗎?會被拒絕嗎?

他們會如何看待這些對他們不好的人?

四流學校裡,那個唯一認真學習考試的人,要和他旁邊的人一樣,放棄學習,乾脆就隨便混;還是遵守本心,排除干擾,繼續學習呢?

顯然,這時候他應該堅持本心。不埋怨環境,不埋怨旁人

他的心中,應始終堅定目標,不為外物改變。

結語

綜上,論語的學而篇第一句,其實指出了做學問的本質:寂寞。也提出了做學問的要求,要堅持終身學習,自得其樂,要堅持,相信會有知己來理解自己,要不為外界環境影響,要始終貫徹本心

本文最早寫於2020年4月15日,發佈於百家號,有所改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