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嘆息——殺死大明的不是滿清,而是喪亂的“人心”

帝國的嘆息——殺死大明的不是滿清,而是喪亂的"人心"

"治亂之關,必在人心風俗"

——顧炎武

小時候讀著大明史,總是忍不住跳過最後一段。為什麼?太屈辱。我實在是不知道,這個曾經強悍無匹、剛烈驕傲的帝國怎麼最後竟會那樣屈辱的死去。明宋都是如此。好在宋朝並未有過多少軍事上的輝煌,讀起來也就不會那麼意難平。而大明的前後半段,就像一個晚節不保的老人,連同之前的驕傲一起被砍的七零八落。


帝國的嘆息——殺死大明的不是滿清,而是喪亂的“人心”

明朝軍隊


"滿人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這說的是曾經的滿清鐵甲,只要滿了一萬人,就再也沒有軍隊可以抗衡。薩爾滸之戰,16萬大明邊軍全軍覆沒流乾了王朝的最後一滴血。崇禎哭著在煤山上了吊,叛徒國賊蜂擁而出。清軍留髮不留頭,揚州十日,嘉定屠城,漢人的血染紅了整個中原……


帝國的嘆息——殺死大明的不是滿清,而是喪亂的“人心”


為什麼呢?這是為什麼?

這不是我熟知的那個強悍無匹的大明,那個威震整個東南亞的雄獅。"明軍威武"的聲音還在邊疆、在沙漠、在西南、在南海上回響,這邊清軍入關時奴才就已經跪成一片。論軍械盔甲我們遠超滿清,論制度,滿清還在奴隸制那裡晃悠。論城池,無數巍峨雄關巍然屹立,論人口,漢地十八省豈止千萬。

唯獨一樣東西落下了。

那就是人心。



一:人心之起

建國之初,先正綱紀,綱紀先禮

——朱元璋

作為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草根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自己就是從農民起義軍中脫穎而出的。從農民到皇帝,他幾乎見到過也深入瞭解了這個社會所有階層的心酸苦楚和運行規律,深知人心向背的重要性。也因此,在大明立國之初,他就格外重視人心體系的建立。也正是他,親手締造了大明整個的運行體系。其實收攏人心,或者說是建立共通的價值體系主要的對象很清晰,也很簡單。一個是士人,一個是百姓。而對這兩種群體,朱元璋都有著自己的對策:

1:士人:儒家體系下忠君為國、家國天下的榮辱觀的建立

外儒內法,這是幾乎所有封建王朝必走的一步,明朝也不例外。但是在用儒家價值體系為天下士人灌輸價值觀的道路上,明朝是非常不遺餘力的。

"朕謂治國 之要,教化為先。教化之道,學校為本。今京師雖 有大學,而天下學校未興,宜令郡縣皆立學。"

帝國的嘆息——殺死大明的不是滿清,而是喪亂的“人心”


朱元璋下令在各地興建學校,宣傳教育儒家理論,尤其是朱熹為代表的理學,更是大行其道的在明朝傳播。另外,繼承了宋代漢人帝國的正統性的明朝也大力宣傳前代忠君報國、寧死不屈的士人典型,在天下士人面前樹立榜樣,宣傳風尚,這進一步加強了士人家國天下的榮辱觀。據史書記載,當時的士人:

"一時守令畏法,潔己愛民,以當 上指,吏治煥然丕燮矣"。

因此,明朝中前期的士人是非常具有家國責任感的,也鑄就了明朝臣子忠烈不屈的名聲。一直到今天,明朝士人都是以剛烈不屈、忠君死諫流傳千古。

2:農民百姓:使之有產

回顧歷史,無論是秦朝鐵軍,大漢強軍,東晉北府軍,唐朝的大唐鐵騎或者是西方英國的自耕農長弓手、法國的憲兵騎士這些強悍無匹的軍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由具有自己產業的一批人組成的。原理很好理解,有自己產業的一批農民就會和這一片屬於自己的土地產生強烈的聯繫,進而會對它產生出強烈的歸屬感,也會對這個國家生出認同感和歸屬感。


帝國的嘆息——殺死大明的不是滿清,而是喪亂的“人心”


相較於漂泊無依的奴隸或者被壓迫的半死不活的佃戶,有自己產業的自耕農無論是在人心穩定還是國家對外軍事上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恆產"則成了收攏農民人心的至關重要的舉措。

"太祖籍有天下戶口,置戶帖、戶籍,具書名、 歲、居地。籍上戶部,帖給之民。""又以中原 田多荒蕪,命省臣議,計民授田。設局農司,開治河 南,掌其事。臨濠之田,驗其丁力,計畝給之,毋許兼併"。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在開國之初不僅大力分給農民土地,還做了一系列措施來防止土地兼併。至於輕徭薄賦的一系列措施也大力實行。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農民有自己的產業,生活相對穩定,因此也對國家盡職盡責,人心穩定,社會治安良好。


二:人心之落

明朝末年,天下混亂不堪,人心也逐漸喪亂。太祖親自制定的規矩大多被破壞。然而人心受到損害最嚴重的依舊是這兩個群體:士人和農民。

1:士人:榮辱觀崩塌,利己主義盛行

相較於明初的錚錚不屈的士人臣子,明末的就差多了。明朝最後一任首輔魏藻德,在崇禎募集軍資的時候一毛不拔,在城破之後立馬投降。李自成問他:"你為什麼不去殉葬?他竟然回答說:"我正準備效力新朝,哪敢去死。"毫無骨氣,人心喪亂可見一斑。


帝國的嘆息——殺死大明的不是滿清,而是喪亂的“人心”


雖然從北宋到明中期的理學嚴重的禁錮了思想,但是縱觀歷史卻會發現,正是這一段歷史時期的文官臣子最為剛正不阿有骨氣,文死諫,武死戰。湧現出一大批鐵骨錚錚的英雄。然而,在明朝中後期,心學則悄然興起。心學本是為了對抗理學死板僵化的制度而產生的,對解放當時社會的思想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然而問題在於,心學倡導人們追求天性,解放思想的同時又矯枉過正,驅使著人們去"棄儒從商"或者影響著士人去追求"屬於他們自己的利益"。原本在理學上被認為是可恥的事情,現在大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家國天下被認為是虛偽,人為財死才是"天性"。因此,崇禎在北京城破之前募集軍資,在國破家亡的關鍵時刻卻沒有幾個人願意獻身。以骨頭硬而聞名的明朝臣子卻爭先恐後的當起了李自成和滿清的狗,這正是社會整體的士人的價值觀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利己主義一馬當先有關。當所謂的大義成了人們口中的傻子才會遵守的信條的時候,人心崩塌便無法避免了。


帝國的嘆息——殺死大明的不是滿清,而是喪亂的“人心”


2:百姓:產業喪失,民心不再

"兼併興,耕者 獲十而斂五,民乃心移於憂而不善其事。"

明朝中後期,土地兼併大行其道。這本是每一個王朝幾乎都無法走出的命運怪圈。然而對大明不同的是,這種兼併更加嚴重,更加赤裸和肆無忌憚。因為連皇帝都親自下場兼併土地。明武宗、明憲宗時期,皇帝大量兼併土地,建立皇家農莊,地方豪強更是走在兼併土地的前列。農民土地大量喪失,王公貴族則豢養了大量的奴僕,不僅為禍一方魚肉百姓,而且對抗國家偷稅漏稅。在這種環境之下,上層魚肉百姓,下層流離失所,又怎麼能奢求平民百姓再愛護這個國家,再為這個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呢?因此,正如史書所說:

"而當可以恤民時,君臣銳意刻剝,至臨殉之日,乃嘆曰:'苦我民',使早存此一念,以為辨別用人之準,則救亡猶有可望,乃有幾微大柄在手,即不肯發是心,猶不自承為亡國之君,何可得也!"

帝國的嘆息——殺死大明的不是滿清,而是喪亂的“人心”

而在物慾橫流的晚明社會,一邊是統治階級的窮奢極欲,一邊是底層百姓的困苦不堪,物慾衝擊著每一個人的心靈。如果說之前的朝代還有樸素的觀念和禮法壓制的話,晚明社會的社會意識已經鬆動,拜金主義已經開始興起。小市民連帶著底層農民一起奔向了這一不可逆轉的浪潮之中。當生活的困苦遇上了物慾的誘惑的時候,骨頭變軟幾乎就成了必然。


結語:

晚明之所以崩潰的這麼徹底且令人惋惜,人心崩壞是絕對至關重要的一環。而至於:崇禎用人唯親忠奸不分、東林黨結黨營私、社會矛盾積壓已久民不聊生、滿清戰鬥力極強、薩爾滸之戰使得明朝元氣大傷甚至處於小冰期使得農作物欠收等等都有一定的原因。但是人心絕對是最沉重也是最主要的一擊。因為最強大的力量就是人本身,最主要的變數也是人本身。人心在所有的歷史進程之中都佔據了主導地位,也左右了歷史進程的變化。

人是社會性動物,也因此人類的集合體——人類社會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每一個人宏觀上的命運。而人心,或者說是社會精神,就是這個社會的粘合劑。當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粘合劑開始消失,人類社會就開始土崩瓦解,這就是所謂的歷史大勢或者社會變局。人類社會就像一把劍,明朝這把劍曾經鋒利無匹,然而當人心喪亂土崩瓦解之後,這把劍也就隨之成了鏽鐵棍。而鏽鐵棍,我們知道,拿著它上戰場下場只有一個,那就是死。


你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 單選

0

0%

人心喪亂導致的尖銳社會衝突

0

0%

滿清鐵騎強大的戰鬥力

0

0%

黨爭誤國、軍隊腐敗


參考資料

《明史》——————徐元文

《明實錄》——————古照彥

《國朝典匯》——————徐學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