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戰亂的王朝,在倭寇之亂下,不僅只有直倭,更多的是從倭

明朝,是一個從建國開始打仗,一直打到了明朝末年,戰亂也依然沒有停止的朝代!無論是外患還是內亂,是護城還是平亂,大大小小的戰爭在轟轟的烈火之中從未平息過。

生於戰亂的王朝,在倭寇之亂下,不僅只有直倭,更多的是從倭

上圖:明軍


大明王朝的國力昌盛、物資實力等非常雄厚,國家風調雨順、生產力水平遙遙居前,國人條件也都肥的流油。而同明朝時期的周邊小國,要錢沒錢,要技術沒技術,以蒙古來說,只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人們就只能依靠放牧而維持生計,能不能過好光景不說,安定不安定都很難保證。所以當時的大明成為了周邊小國所覬覦的對象,抱著“仇富”的心理以及自己肚子吃不飽的驅使他們下定決心: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搶就完了!

然而當時的大明王朝豈是你想搶就搶的,若想要抱著搶一筆的心態,那就要做好把命留下的準備。當時這些“強盜”拼武器沒有人家的先進,拼人力也沒有人家多,按戰鬥力來說,更是無法與當時的明軍抗衡。但是畢竟還要活下去,家裡的父母孩子還要吃飯,只能硬著頭皮上了,正面衝突既然打不過那就開始使手段,與明軍打游擊戰,看哪裡防守弱就去哪裡搶,能搶多少算多少,搶完就跑,完全不給明軍派兵增援的時間。

生於戰亂的王朝,在倭寇之亂下,不僅只有直倭,更多的是從倭

上圖:明軍與倭寇激戰


逐漸的這些“強盜”嚐到了甜頭,越來越多的使用這種卑鄙的手段,最為典型的就是日本國。談到倭寇,小編真是有一種莫名的忿忿之感,或許這就是幾百年來不友好所導致的。

生於戰亂的王朝,在倭寇之亂下,不僅只有直倭,更多的是從倭

上圖:明軍騎兵


元末明初時,日本當時正處於戰亂之局勢,凡有戰爭必然導致老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當時日本就是這樣一個情況。百姓因戰爭開始流浪,便被稱作浪人,還有那些有著自己武士道精神的浪人,我們在電視或者電影裡都見到過——三兩個扎著長辮兒,穿著一身破布衣裳,背上或者腰部掛著三四把武士刀,雖然自己破破爛爛的,但那幾把刀都磨得亮閃閃的,可謂是刀比命貴,當時的日本倭寇大多就是這些人所組成的。後來,明朝強大,日本政府與明朝加強了貿易聯繫,日本政府才派出軍隊掃滅這些倭寇,獲得了短暫的和平。

到了弘治、嘉靖年間倭寇勢力逐漸的強大了起來。由於國力的衰弱,宦官、言臣的朝政控制,貪腐的嚴重,改稻為桑等政策導致底層老百姓失去家園,變為流民。老百姓居無定所,還要忍受飢餓的摧殘,這一切又一切的積怨全部怪罪給了這些權力者,於是他們淪為了倭寇。

生於戰亂的王朝,在倭寇之亂下,不僅只有直倭,更多的是從倭

上圖:海鬥


在嘉靖時期,倭寇尤為氾濫,在浙江等沿海地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弄得老百姓更加的苦不堪言。《明史·日本傳》裡就說:“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所以,當時的倭寇不僅僅是隻有東瀛人,也有咱們自己人。

這些人通俗的說就是“漢奸”,是為人所不齒的。但是當一個人連吃飯都已成問題時,他的所作所為還有道德可言嗎?這些問題講不了,或許根本就歸為一個因素所控制著:如何能活?所以,當時的倭寇之亂,明著是說倭寇實力強大、自己國力消退,而小編認為,正是那一次次國策、一件件小事所導致的,權力者豈能不擔責任。

生於戰亂的王朝,在倭寇之亂下,不僅只有直倭,更多的是從倭

上圖:抗倭英雄戚繼光


還好,我大明千秋,豈能無人?在胡宗憲、俞大猷、戚繼光等優秀的愛國將領的領導下,平定倭亂,安撫百姓,實為大明之幸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