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朝貢也要承擔責任,且看大明是如何“罩小弟”的

大凡古時中原王朝,對於開疆拓土、一統天下的信念非常強烈。那些感興趣或認為重要的土地,直接納入版圖;而地處偏遠、或是不便直接統治的地區,多以藩屬身份存在。

各王朝對間接統治區域,主要採取冊封和羈縻方式,對外圍獨立性強的地區賜封王號;臣服程度高的地區則施以羈縻,並授予官職,如土司制度。在同中央政權的關係密切度上,羈縻高於冊封。

到了明朝,太祖朱元璋對朝貢制度作出規定:把朝鮮、琉球、日本、安南等15個外邦列為不徵諸夷,只要這些小國不主動招惹明朝,均禁止用兵征討。

接受朝貢也要承擔責任,且看大明是如何“罩小弟”的

萬曆帝

對於貢品和回賜往來,更是優厚有加。外藩只需意思一下,上貢些當地特產以表臣服即可,大明朝則不能含糊,每每重賞來使展示天恩。

如此一來,周邊勢力前來朝貢那是相當的爭先恐後。如西藏喇嘛動輒組織幾千人的使團,明朝則需按人頭回賜,到後來明朝也不堪重負,將使者限制在百人規模;再如,日本兩家諸侯使團同時到達明市舶司,為爭奪上貢機會,不惜大打出手。

以上表明,大明朝對周邊的“小兄弟”們是非常夠意思的。當這些誠心歸附的小弟被欺負時,明朝也會挺身而出。

接受朝貢也要承擔責任,且看大明是如何“罩小弟”的

豐臣秀吉

萬曆年間,日本出了位牛人豐臣秀吉,橫掃諸侯統一日本。在巨大的成功面前,秀吉飄了,於是便給朝鮮國王去了封信:

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

說簡單點就是想借道朝鮮,把大明江山納入日本版圖。結果被朝鮮斷然拒絕:你蕞爾小邦,算個什麼玩意兒,膽敢對大明天朝圖謀不軌,真是井蛙不知天有多大。

惱羞成怒的秀吉開始籌備侵朝,下達命令給那些被他打服的大名(諸侯),按領地大小和糧食產量,層層攤派兵員、船隻。

接受朝貢也要承擔責任,且看大明是如何“罩小弟”的

1592年,15萬日軍發起侵朝戰爭。

因朝鮮久已不戰、武備廢弛,根本經不住如狼似虎的日軍,兩個月間,漢城、平壤相繼陷落,國王也一路逃到中朝邊境,連續派出使者向宗主國明朝求救。為使明朝儘快出兵,甚至開出了“內附”的價碼。

這和“外藩”有本質區別:只要能趕走日本人,依附大明當個行省都行。

接受朝貢也要承擔責任,且看大明是如何“罩小弟”的

大明也不含糊,派了2000遼東精騎前往支援,這緣於朝鮮情報嚴重有誤,當時只顧逃命了,境內到底有多少日軍也沒個數,只說平壤有千餘日軍,誰知打起來方知城內日軍過萬。而且協攻的500朝軍也十分不給力,剛開打就潰逃400,剩下的100人只和日軍打嘴仗。

結果可想而知,首援失利。

同年10月,明以李如松(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為領軍,率四萬精銳再援。次年元月與1.8萬日軍戰於平壤,大勝。是役明軍陣亡不到800,日軍折損9000餘。

接受朝貢也要承擔責任,且看大明是如何“罩小弟”的

隨後在碧蹄館(位於漢城西北),數千明軍和兩萬餘日軍打了一場遭遇戰,雙方各有損失。對於這場戰鬥爭議較大,日史載斬首明軍六千,清史載明軍陣亡兩萬;朝鮮史載雙方死傷各5、6千。

明軍援朝總計也就4萬,此一戰即亡兩萬水分過大,應是清對明的抹黑之詞,相比之下朝鮮所載更為靠譜些。

在此之後,李如松部燒了日軍糧庫,迫使日軍退至漢城以南,戰局進入膠著階段。

接受朝貢也要承擔責任,且看大明是如何“罩小弟”的

僵持到1593年中,交戰雙方都有些吃不住勁,有了議和打算。

明朝使者沈惟敬為了談和成功、儘早交差,私自允諾日方一系列苛刻條件,包括日本天皇迎娶大明公主;朝鮮南部割讓給日本;朝鮮發誓永不背叛日本等等。

這下事情就搞大了,上述條款明擺著視大明如無物,萬曆根本不可能同意。沈惟敬眼睛一轉,出了個餿點子,對同行使者謊稱日本已同意對明朝稱臣,撤出侵朝日軍。那邊日本使者也向豐臣秀吉彙報,明朝已全盤接受要求,只等請萬曆帝批准即可。

接受朝貢也要承擔責任,且看大明是如何“罩小弟”的

沈惟敬還特意偽造了一份“日本降書”,萬曆見後自然是龍顏大悅,很痛快的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1595年初,明使前往日本宣詔。

這份詔書本就是沈惟敬欺上瞞下的產物,裡面也沒什麼好話,完全是居高臨下宣揚大明天威、對小日本恩賞之類的措辭。秀吉讀後暴怒,將詔書擲於地,說道:

吾掌握日本,欲王則王,何待髯虜之封哉!

“髯”就是長鬚,秀吉被氣得破口大罵,兩邊徹底談崩。

接受朝貢也要承擔責任,且看大明是如何“罩小弟”的

1597年初,日軍水陸並進,組織15萬大軍再次侵朝。明朝也是火大,蕞爾小邦膽敢冒犯天威,反了它不成?於是發兵四萬再次援朝,後累增至十萬。

二次侵朝頗具戲劇性,在經一年多交戰之後,1598年8月豐臣秀吉死去,侵朝日軍再無鬥志,遂萌生退意,戰爭結束。整個戰役期間,明軍傷亡3~6萬,日軍傷亡8萬。

萬曆朝鮮戰爭歷時七年,明朝之勝來之不易,這從側面驗證,此時明朝國力已經在走下坡路。囤駐遼東的兵力損失尤甚,戰前遼東有精兵十萬,戰後銳減至四萬,以致後金趁勢而起。

接受朝貢也要承擔責任,且看大明是如何“罩小弟”的

明朝“罩住了”藩屬國,但同時也因此留下巨大隱患,從這個角度看,有些得不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