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風華,文景之治,德化天下

盛世風華,文景之治,德化天下

回顧歷史,看到過多少令人振奮的輝煌,也看到過多少傷及心靈的黑暗。上下五千年,王朝盛衰,造就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夢想——民族復興。

讓我們透過金戈鐵馬,穿越跌宕風雲,去眺望王朝盛衰的背影后的盛世風華。盛世在中國歷史上也叫太平盛世,指的是安定興盛的時代,即國家繁榮昌盛、統治集團文治武功達到一定水平的社會現象。對此,自古史家便有公論,能稱盛世者,必須達到六條:一曰國泰、二曰民安、三曰國富、四曰民足、五曰國強、六曰文昌,這六條是判定盛世與否的標準。因而其表徵在內政方面即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民生安定,民族凝聚力強;技術發達,思想活躍,文化昌盛。對外方面的表徵即在軍事強大,貿易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等。

盛世風華,文景之治,德化天下

文景之治是指中國西漢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統治時期,時間是從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41年,共39年。這是秦末農民戰爭對社會經濟極大地破壞之後,經過漢初22年的休養生息而社會經濟有一定的恢復和發展的基礎上,由漢文帝和漢景帝開創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這一時期社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較大發展,物質財產豐富,社會安定和諧。

然而此盛世之來之不易,透過漢初幾代皇帝的理政特色亦可見一斑:高帝開豁,惠帝仁厚;至文景二帝,則休養民力、輕徭薄賦、恭儉治國,故有此盛世之來也。

盛世風華,文景之治,德化天下

漢初一直實行“黃老之治”,即將黃帝、老子的道家學說作為治國的理念。漢高帝劉邦手下有個重要的謀士楚國人陸賈,他經常勸漢高帝讀書,漢高帝罵他:“你老子是在馬上得天下的,讀書有何用?”陸賈反駁他:“你能在馬上得天下,難道可以在馬上治天下嗎?秦朝沿用法家的那套學說,不做改變,結果自取滅亡。如果秦朝統一天下後,效法先聖,施行仁政,你還能取得天下嗎?”這一通話說得漢高帝既生氣又慚愧,立即要求陸賈為他寫一部總結秦朝滅亡、漢朝成功以及歷史上政權成敗原因的書給他看。這部書總共12篇,每上奏一篇,漢高帝都稱讚寫得好。這部書就是《新語》,它宣揚“道莫大於無為,行莫大於謹敬”的道家思想,要求統治者無為而治,行為要謹慎敬畏,剋制自己的慾望,節儉治國,奉行小政府、大社會的原則,政府輕徭薄賦,不要折騰民眾,不要發動戰爭,不要大興土木。這種治國理念不僅為漢高帝本人欣賞、採納,也被他執政團隊中最重要的成員,包括丞相蕭何、曹參、張良、陳平等人所信奉。漢朝開國功臣中排名第二、擔任漢惠帝時丞相的曹參甚至是黃老學派一脈相承的“學科帶頭人”,謹守前任相國蕭何的執政理念,不變更,不折騰,與民休息,以恢復經濟為主。

盛世風華,文景之治,德化天下

漢文帝也是黃老學說的信徒,他在位23年,一直忠實地遵循這一治國理念,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國家的基本政策仍以農業為主,輕徭薄賦,約法省禁。對外則以和親為主,避免戰爭發生,以維護國家穩定。經過漢文帝20餘年的仁政,百姓沒有了內、外徭役的負擔,得以在田畝間休息;天下富饒殷實,每鬥粟僅值十餘文錢;處處雞犬相聞,人家煙火連綿萬里,可以稱得上是和諧的盛世。司馬遷感嘆,那時天下剛從戰亂中解脫出來,人民安居樂業,漢文帝的政策順應了民眾的需求,不多加擾亂,所以百姓才能平安地享受生活。漢文帝給他的兒子漢景帝留下的是一個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的太平盛世。

盛世風華,文景之治,德化天下

景帝即位後,繼續文帝政策的同時,更加以改進。例如,平定同姓諸侯的七國之亂,將各諸侯王任免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鞏固權力。漢景帝只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守成君主,只是繼續了父親漢文帝與民休息的國策,談不上發揚光大,在制度上也沒有什麼創新。但他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歷史人物,在位期間,很多精力花在了處理繼承人的問題上,這個問題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歷史。文景二帝先後治國近40年的時間裡社會安定,經濟欣欣向榮。因此文景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國泰民安、民富國強的太平盛世時代,史稱“文景之治”。

盛世風華,文景之治,德化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