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繁榮的文景之治,實則盛世之中暗藏“未統一”和“偽統一”

表面繁榮的文景之治,實則盛世之中暗藏“未統一”和“偽統一”

漢景帝劇照

唐朝有“開元盛世”,西漢有“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西漢王朝時期的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那時的西漢剛剛統一,經濟繁榮,社會和平。但這一切都只是假象,在這其中隱含著在盛世之中的“未統一”和“偽統一”。

“未統一”和“偽統一”局面的形成,都是有著一定的歷史原因的,而這兩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對漢朝的社會發展起了負面的影響。下面,本文就將從西漢“文景之治”時期的“未統一”和“偽統一”局面說起,來討論西漢在這種局面之下的改革措施。

盛世之下的“未統一”——國土疆域和統治者意向

為何說當時“未統一”?可以從國土疆域的不完整性和統治者缺乏統一意向這兩個方面來說。

1、漢朝的國土疆域並未完成統一,面臨著匈奴的威脅

雖然說,

西漢是直接滅秦而完成的建國,但是在秦末時期,戰亂中有很多地方都脫離了中央的統治,當時的西漢國土僅包括秦朝的三分之二左右,完全達不到全國統一。

表面繁榮的文景之治,實則盛世之中暗藏“未統一”和“偽統一”

高祖起兵反秦

秦始皇是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統一局面的,但是隨之而來的西漢王朝,卻沒有完成這種統一。特別是河套地區還被匈奴佔領了,也造成了西漢長期的“匈奴之亂”的局面。在“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之下,匈奴對中央統治的威脅十分巨大,因此,在這盛世局面之下,還隱藏著各種邊患威脅。直到漢武帝時期,匈奴的威脅才被完全解除。

2、西漢統治者完成統一的意向並不明確,喪失統一斗志

西漢前期,統治者奉行黃老之學,支持“無為而治”,雖然在戰亂之後,主張休養生息並沒有錯,但是在長期的“休養生息”政策的影響之下,西漢的統治者的完成國家統一的鬥志都未被激起。

在明明知道“未統一”的局面之下,西漢的統治者還不積極應對邊患,反而在前期採用各種躲避的方法。可以說,當時的西漢統治者,基本上已經放棄了未統一的地區。比如說,在閩越政權圍攻東甌之時,當時的大臣田蚡反而認為,他們的相互攻擊與中央無關,因此不鼓勵出兵,並主動聲稱放棄東甌。連當時的宰相尚且如此,更何況當時的其他大臣了,這也足可以體現出當時的統治者的統一志向並不遠大。

分封制之下的“偽統一”——中央和諸侯各國的矛盾加劇

為何要說“偽統一”,這和西漢時期所實行的分封制有著強烈的聯繫。在長期的分封制的實行之下,中央和地方諸侯的矛盾已經達到了頂峰。

1、西漢初期實行分封制和郡縣制相結合的方式,是“偽統一”形成的基礎

在西漢建國初期,統治者對待地方的政策實行的是分封制和郡縣制相結合的方式。在西漢初期,漢朝統治者延續了秦朝的郡縣制,但是為了安撫當時的舊部,實行了一定的分封制。

表面繁榮的文景之治,實則盛世之中暗藏“未統一”和“偽統一”

起兵時的“合夥人”

秦朝的大一統局面,實行完全的郡縣制並不難,但是對於漢朝來說,並非如此。協助漢高祖劉邦完成統一戰爭的各類盟友和合夥人,都並非劉邦的部下,並非是君臣關係。因此在戰爭結束之後,劉邦為了安撫這一幫人,為他們實行了分封制。再加上漢高祖劉邦出身平民,並沒有足以震懾的家世,因此盟友的幫助,也只是為了在結束之後分封。在這種分封制和郡縣制相互結合的長久局面之下,中央和諸侯各國自然無法協同一心。

2、分封制的影響下,諸侯和中央政府的矛盾不斷加大,“偽統一”局面形成

長久以往,在分封制的影響之下,諸侯和中央政府的矛盾也就不斷的擴大,形成了一種盛世之下的“偽統一”局面。

長期的分封,使得漢朝的大部分疆土,都無法掌握在中央手中。疆土中包括的各種資源和人口,都被牢牢掌握在諸侯各國手中,再加上分封地的一種自治權力的擴大,使得當時的“偽統一”局面已經形成。在這種“偽統一”的局面之下,某些諸侯國的人口、資源和潛在兵力都已經完全擴大,在這種情況下,

他們甚至可以完全不聽從中央的調配,對中央政府都產生了嚴重的威脅。

1、漢朝統治者面對“未統一”的軟弱態度,損害了民眾對中央的信賴

因為長久的“未統一”局面,再加上漢朝統治者面對邊患和外患時的一種軟弱態度,長久的“無為而治”實際上也損害了民眾對於漢朝統治集團的信任。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喪失民眾信任是一件對國家損傷很大的事情。

比如說,在吳楚七國之亂髮生之後,漢朝想要採取措施去遏制諸侯各國的叛亂,但是在這個時候,統治者卻已經得不到民眾的信任了。在民眾的信賴受損的前提之下,中央統治者已經招不到兵去面對諸侯之亂了。更加上其他的外患邊患等眾多的威脅,缺乏民眾信賴之下的中央政府,基本上也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因此面對這些威脅時,漢朝統治者都束手無策。

表面繁榮的文景之治,實則盛世之中暗藏“未統一”和“偽統一”

七國之亂

2、為了鎮壓吳楚七國的反抗,漢朝統治者犧牲了民眾的信任

因此,為了去鎮壓吳楚七國的反叛,統治者採取了一種綏靖政策,採取妥協的方式去平定叛亂。當時統治者的綏靖政策,就是犧牲晁錯。

晁錯是何人?他是西漢非常重要的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但是他所提出的一個政策,觸犯了諸侯國的利益,他支持“削藩”,主張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來鞏固中央集權,這種做法損害了諸侯利益。因此吳楚七國的叛亂由頭,就是晁錯,但是漢景帝為了維持自己的無為而治,選擇了犧牲晁錯,順應其他諸侯各國的要求。

這種做法會產生什麼問題呢?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百姓完全不相信中央的權力,甚至認為諸侯王的權力大於中央,在這種情況下,喪失民心是非常嚴重的後果。

漢武帝時期,統治者集團開始採取措施解決“未統一”和“偽統一”風險

“文景之治”時期的“未統一”和“偽統一”局面,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得到解決。

1、“推恩令”的實行,鞏固了西漢王朝的中央權力

漢武帝主要採取的一個重要措施,來解決這種“偽統一”的局面,就是“推恩令”的實行。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措施,非常有力的解決了當時諸侯各國的權力過大的問題。

“推恩令”實際上就是中央要求諸侯各國將自己的封地再進一步分封給自己的後代。在這種情況之下,分封地越分越小,諸侯內部也開始不斷分裂,在長期的“推恩”之後,漢武帝就可以從外部削弱諸侯的勢力了。

表面繁榮的文景之治,實則盛世之中暗藏“未統一”和“偽統一”

頒佈推恩令

《漢書·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劉勝》中有記載這種“推恩令”的實施和頒佈: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製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從中可以看出,“推恩令”在結束“偽統一”這種局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2、改革之後的轉型升級,促進了西漢王朝的基本框架的形成

除了“推恩令”之外,漢武帝還採取了很多措施,來結束這種“未統一”和“偽統一”的局面。不僅加大了“推恩令”的實行,而且還採取軍事行動,迅速結束了匈奴的威脅。結束了匈奴的威脅之後,這種“未統一”的局面,實際上也開始走向結束了。

之後的各種阿黨、左官等法令,也開始壓縮諸侯封地,削減了諸侯的數量,結束了在西漢王朝建立初期而形成的“偽統一”的局面。

漢武帝的雷厲風行,開啟了全新的“昭宣之治”,雖然這個時期比不上“文景之治”時期的繁榮,但是從國家統一這個層面上來說,這個時期實際上基本上確定了西漢王朝的中央地方制度以及國土疆域,形成了西漢王朝的基本框架。

表面繁榮的文景之治,實則盛世之中暗藏“未統一”和“偽統一”

漢武帝

總結

綜上所述,雖然“文景之治”是西漢歷史上有名的繁榮時期,但實際上是一種盛世之下的“未統一”和“偽統一”局面。

當時的西漢王朝不僅僅國土疆域遠遠達不到統一的程度,而且分封制下的諸侯各王也與中央的矛盾非常劇烈,這種情況下,其實是盛世之下的隱藏弊病。直到後期的漢武帝的“推恩令”以及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才使得這種局面得以結束,成就了西漢王朝的真正的統一框架,為後世做足了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