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风华,文景之治,德化天下

盛世风华,文景之治,德化天下

回顾历史,看到过多少令人振奋的辉煌,也看到过多少伤及心灵的黑暗。上下五千年,王朝盛衰,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梦想——民族复兴。

让我们透过金戈铁马,穿越跌宕风云,去眺望王朝盛衰的背影后的盛世风华。盛世在中国历史上也叫太平盛世,指的是安定兴盛的时代,即国家繁荣昌盛、统治集团文治武功达到一定水平的社会现象。对此,自古史家便有公论,能称盛世者,必须达到六条:一曰国泰、二曰民安、三曰国富、四曰民足、五曰国强、六曰文昌,这六条是判定盛世与否的标准。因而其表征在内政方面即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生安定,民族凝聚力强;技术发达,思想活跃,文化昌盛。对外方面的表征即在军事强大,贸易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等。

盛世风华,文景之治,德化天下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时间是从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41年,共39年。这是秦末农民战争对社会经济极大地破坏之后,经过汉初22年的休养生息而社会经济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由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创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物质财产丰富,社会安定和谐。

然而此盛世之来之不易,透过汉初几代皇帝的理政特色亦可见一斑:高帝开豁,惠帝仁厚;至文景二帝,则休养民力、轻徭薄赋、恭俭治国,故有此盛世之来也。

盛世风华,文景之治,德化天下

汉初一直实行“黄老之治”,即将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作为治国的理念。汉高帝刘邦手下有个重要的谋士楚国人陆贾,他经常劝汉高帝读书,汉高帝骂他:“你老子是在马上得天下的,读书有何用?”陆贾反驳他:“你能在马上得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天下吗?秦朝沿用法家的那套学说,不做改变,结果自取灭亡。如果秦朝统一天下后,效法先圣,施行仁政,你还能取得天下吗?”这一通话说得汉高帝既生气又惭愧,立即要求陆贾为他写一部总结秦朝灭亡、汉朝成功以及历史上政权成败原因的书给他看。这部书总共12篇,每上奏一篇,汉高帝都称赞写得好。这部书就是《新语》,它宣扬“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的道家思想,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行为要谨慎敬畏,克制自己的欲望,节俭治国,奉行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政府轻徭薄赋,不要折腾民众,不要发动战争,不要大兴土木。这种治国理念不仅为汉高帝本人欣赏、采纳,也被他执政团队中最重要的成员,包括丞相萧何、曹参、张良、陈平等人所信奉。汉朝开国功臣中排名第二、担任汉惠帝时丞相的曹参甚至是黄老学派一脉相承的“学科带头人”,谨守前任相国萧何的执政理念,不变更,不折腾,与民休息,以恢复经济为主。

盛世风华,文景之治,德化天下

汉文帝也是黄老学说的信徒,他在位23年,一直忠实地遵循这一治国理念,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的基本政策仍以农业为主,轻徭薄赋,约法省禁。对外则以和亲为主,避免战争发生,以维护国家稳定。经过汉文帝20余年的仁政,百姓没有了内、外徭役的负担,得以在田亩间休息;天下富饶殷实,每斗粟仅值十余文钱;处处鸡犬相闻,人家烟火连绵万里,可以称得上是和谐的盛世。司马迁感叹,那时天下刚从战乱中解脱出来,人民安居乐业,汉文帝的政策顺应了民众的需求,不多加扰乱,所以百姓才能平安地享受生活。汉文帝给他的儿子汉景帝留下的是一个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

盛世风华,文景之治,德化天下

景帝即位后,继续文帝政策的同时,更加以改进。例如,平定同姓诸侯的七国之乱,将各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巩固权力。汉景帝只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守成君主,只是继续了父亲汉文帝与民休息的国策,谈不上发扬光大,在制度上也没有什么创新。但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人物,在位期间,很多精力花在了处理继承人的问题上,这个问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文景二帝先后治国近40年的时间里社会安定,经济欣欣向荣。因此文景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国泰民安、民富国强的太平盛世时代,史称“文景之治”。

盛世风华,文景之治,德化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