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气、自私、不爱分享,那是家长没做对这件事!(二)

上一篇文章探讨了为什么要尊重孩子的物权。

尊重孩子的物权,会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利。

尊重孩子的物权,是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物权的前提。

尊重孩子的物权,让分享自发自愿、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那么,孩子生来就有正确的物权意识吗?并非如此。

《小七老师育儿说》中写道:“当孩子刚刚拥有自我认知能力时,对这个世界的一个基本判定,就是全世界都是他的。”


孩子小气、自私、不爱分享,那是家长没做对这件事!(二)


而另外一些孩子呢,又比较佛系,不喜欢争抢,被抢了玩具也不反抗。

上述两种表现,都是没有形成正确物权意识的表现。


一、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物权意识呢?

(1)分清“你的”、“我的”,有“借用”、“交换”的概念。

孩子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后,见到什么都会去动去拿。那他有“我的”概念吗?其实并没有。

所以,带孩子出去玩,遇到小伙伴,他手上的东西他不稀罕,偏偏要动别人的。

那么,家长通常都会说:“这个蚂蚁车是你的,你玩自己的嘛。”

但是,孩子还是对别人的玩具好奇。

家长就说:“这个滑板车是小朋友的,我们跟他借一下,或者跟他换着玩,看他是否同意。”

如果同意,皆大欢喜。

如果不同意,那就把孩子抱走啰。


我见到有些家长就做的特别好。给孩子借到或者换到玩具后,给孩子之前,还要跟孩子申明——

“这是小朋友的玩具,我们要爱惜。”

“一会儿小朋友自己要玩的话,我们马上还他。”

“到时候不准哭闹,不准抱着不撒手。”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在跟孩子强调物权。

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可以随便玩。

别人的东西,动之前要征求别人的同意。

如果别人同意,我们要有随时归还的心理准备。

如果别人不同意,那也很正常,没什么好抱怨。

这是尊重其他孩子的物权。


孩子小气、自私、不爱分享,那是家长没做对这件事!(二)


(2)公共物品,有“轮流使用”概念

一个孩子的物权观念不清晰,还会很直观地表现在对待第三方物品的态度上。

例如,去游乐园。

有的孩子见什么空着玩什么,什么没人拿就去拿。

而有的孩子呢,只要自己喜欢,管他有人玩没有,管他在谁的手里,上手就抢。

如果自家的孩子这样,家长就应该跟孩子说:“这是公共设施,大家一起玩,等他不玩了你再玩。”

如果孩子上手就抢呢,肯定阻止啊。即使他抢到了,也要给他拿下来,还回去。

不然,孩子肯定以为想要什么凭力气就可以。

如果别人孩子这样,也可以直接告诉他:“不要抢,这个不是你的东西。等他不玩了你再来玩。”

一般孩子,见陌生大人发话了,也就不敢造次了。


另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就是逛超市。

进了超市,孩子肯定会乱抓乱拿。

通常,大人疼孩子,也会任凭孩子拿几样,然后给他买下来。

但孩子有付钱的概念吗?没有。

所以,这个过程中,大人可以跟孩子说:“这个东西是超市的,不是我们的。我们要付了钱,才可以拿走。”

到了收银台,孩子见你付账。几次之后,他就知道,超市的东西也是不可以乱拿的,是需要拿钱换的。

只有付了钱之后,完成了物权转移,他才真正拥有处置权。


孩子小气、自私、不爱分享,那是家长没做对这件事!(二)


(3)孩子东西,孩子做主。可以诱导分享,但不要强迫。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别的孩子想玩自家孩子的玩具时,家长都是大方、鼓励的态度。

然而,孩子可能不同意哦。

这个时候,家长为了自己的面子,也或者是为了化解尴尬,可能就会说:“你好小气!”、“你真自私!”

其实,这是很不得体的行为。

既然是孩子自己的东西,那决定权肯定归孩子,他为什么一定要委屈自己取悦别人呢?

所以,我们不仅要尊重其他孩子的物权,也要尊重自家孩子的物权。


例如,上篇文章开头提到的,八岁的儿子不肯分东西给一岁多的女儿,遭到大人的评判。

事实上,蛋糕当时本来就没多少了,他也很饿了,吃了就吃了,也不是多大的事儿。

本来,家里吃的喝的,谁都有权利享用,他都拿手里了,不能因为妹妹小就必须分妹妹很多。

不过,如果有办法既不让儿子为难,也不让女儿哭鼻子,当然更好了。

后来,我怎么做呢?

很简单。如果买回去的东西有限,我就马上分好(口头分分就可以),各人吃各人的。

如果买的多呢,当剩下不多的时候,我也赶快划定一下,大的一个,小的一个。各人吃各人的,没那么多牵扯。

我突然发现,物权的明确,也是界限的划分。各得其所,哪有那么多纠葛呢?


孩子小气、自私、不爱分享,那是家长没做对这件事!(二)


二、如何尊重孩子的物权?

绘本《敌人派》里,爸爸帮“我”盖了一间树屋。

“那可是我一个人的树屋,由我说了算。要是妹妹想进去,我可以不让她进去;爸爸想进去呢,我也可以不准啊。”

“我”无疑拥有树屋的完全所有权。那种骄傲、自豪、满足、喜悦,也是溢于言表。

所以,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充分拥有物权,无疑会增强生活的愉悦和幸福!


(1)给孩子一块儿自留地,或放置自己的心爱之物,或放飞自己的心情。

之前看过一篇散文,一个小女孩和哥哥,有一个精致的小匣子,匣子里放着各种画片,父亲得闲就把他们抱在膝头,给他们讲画片上的故事。

她和哥哥都对那个匣子宝贝的不得了。后来,哥哥外出求学,匣子交给她保管。

每当她想哥哥了,就打开匣子看看画片。

结果,噩耗传来,哥哥病殁了。

自此,她更是把那匣子看得金贵得很。时常默默摆弄,决不允许他人触碰。

结果,后来家里添了一个弟弟,特别淘气,见姐姐那般宝贝那个匣子,愣要抢去把玩。

一个精美却脆弱的小匣子,在一个懵懂无知的小顽童手里,很快就损坏了。

作者作为姊姊,特别伤心。

那篇散文读来十分动人,就在于那个小匣子里承载了小女孩的童年记忆,以及她对哥哥的深厚感情与沉痛怀念。


孩子小气、自私、不爱分享,那是家长没做对这件事!(二)


其实,在我小的时候,也有那样的一个盒子。

那是邻居家姐姐收到的生日礼物,一个音乐盒。

后来,盒子摔坏了,既不能唱歌,也没小人儿在里面跳舞。

就剩一个盒体和盖子分离的空盒子。

我要了过来,宝贝得不得了,天天锁在自己的小箱子里。

盒子里也只是装一些从包装袋上剪下来的画片。

但在当时,它对于我来说,真的是意义非凡。

《小王子》里说:“每个成人曾经都是孩子。”

孩子自有孩子的情感,虽然稚嫩,却非常珍贵,需要呵护。


(2)不要自作主张地丢弃孩子物品。

电影《春潮》中,郝蕾饰演的郭建波,跟妈妈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暗流涌动、波涛汹涌。

母子间最激烈的一次冲突,就是郭母没有经过女儿同意,把女儿精心收藏了三十多年的玩具、纪念品扔掉,把女儿的日记烧掉。

郭建波用一种低沉到令人心碎的声音说:“我在这个家里没什么是我的。我就那么一点点,就那么一点点,你也必须要毁了它。”

其实,到那个时候,母子之间的关系已经彻底崩坏了。

也许,在郭母看来,那些东西幼稚可笑,就应该随着被她鄙夷的亡夫一起,通通消失。

但是,对于郭建波来讲,那些东西象征着父亲的温柔和慈爱,是她生命的温暖源泉,所以,她珍而重之地保管、收藏。

那是她无法割舍的记忆,更是她被爱的证明。

所以,很多时候,在我们看来不值一提的画片,一张破纸,一个空盒子,可能在孩子心里,都是无价之宝。


孩子小气、自私、不爱分享,那是家长没做对这件事!(二)


(3)任何人要动孩子的东西,须经过孩子的同意。

之前看到一个妈妈在网上吐槽孩子爸爸。她家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所以很不喜欢别人动她的东西。包括爸爸妈妈。

但孩子爸爸呢,偏偏喜欢逗孩子,不让动偏要动。

惹得孩子老是发脾气、哭鼻子。

结果,孩子爸爸反过来指责孩子说:“这些东西都是我买的,我为什么不能动?包括你穿的衣服,你住的房子,都是我的。”

哎,真不知道这个爸爸想表达什么意思。更不明白他养孩子的初衷是什么。

虽然孩子是你生的,东西是你买的,你给了孩子,还兴拉着不放手吗?

实际上,有这种观念的家长还是很多的。

所以,才会有人强迫孩子分享,才会有人随便扔掉孩子的东西,才会有人自作主张把孩子的东西送人。

如果孩子哭闹,他们还理直气壮地觉得是孩子胡搅蛮缠,是孩子不懂事。

因为在他们认为,自己对东西有绝对的支配权,而不是孩子有支配权。


孩子小气、自私、不爱分享,那是家长没做对这件事!(二)


《小七老师育儿说》一书中说:“尊重孩子对物品的所有权,是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物品的前提,更可以促进孩子在方方面面的健康发展。尊重别人的物品是一种社会规则,孩子学会遵守这个规则,能使他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欢迎,顺利地社会化。”

这难道不正是所有家长殷切期望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