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律要留辫子,那秃顶和光头的人怎么办?

不容青史尽成灰


辫子及腰,闲庭信步,看花开花落,聊天地人生;辫子绕脖,奋战沙场,征东南西北,为江山统一。

大抵是众多清朝热血男儿的现实写照。

与其它朝代的热血男儿不一样的是,他们头上的那条乌黑的长辫子,有时候比女子的满头钗饰还抢眼。

清朝男子一律要留辫子,对于秃顶和光头的人有什么影响?

一、“剃发令”有特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人剃发被视为不孝。

清朝初期,为了打击汉人的信仰,消弱汉族人民的反抗意识,清政府颁布了“剃发令”。

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改剃满族发型,即头上的头发要被大面积剃掉,只在头顶和后脑勺留一小撮头发扎成辫子。

这个命令限制了修发型的时间,十日的限期内不剃发,或者剃发不合官方标准的,严惩不贷,甚至会被斩首。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剃发令允许秃顶推两边,光头不需要留辫,前提是得要听话。

秃顶和光头的人脑袋瓜本来就大面积光亮着,在这一剃头运动中,他们倒也省心不少。特别是光头的,只是无法能达到官方“留两小辫子在头上”的标准而已。

二、中期辫子进化

随着清朝势力的逐渐统一和稳固,剃发规定有所放松,辫子也是由前期的留两撮改留头顶那一撮就可以了。

而且头发留的范围可以大一些,这时候的辫子就比较大,有垂感,比较大方得体,不像前期那般小家子气了。

而对于秃顶的人来说,只需要剃后脑后面那小部分的头发,辫子照样可以编。

而对于光头的人来说,也没什么大影响的,只是省了编辫子的工夫,少了甩辫子的潇洒而已。

三、晚期制度松

到了清朝晚期,剃发越来越宽松了,男子剃掉前半部分头发就可以了,后脑勺后的头发全部编在一起,编起一根长长的大辫子。

可以撸辫沉思,也可以绕辫练武。大辫子也成了清朝男子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随着时间的增长,满汉两族之间的相处越来越和谐,社会上自然也就少了很多事端和摩擦,扎辫子也成为了一种习惯。

至于秃顶和光头是怎么样的,已无关要紧了,只要他们不反清就行。

时代在变更,清朝的辫子风景也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史书的记载,成为后人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大家都知道有清一代对于留辫子这条规定执行的还是很严格的,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也是让无数汉人掉了脑袋,但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辫子可以留,比如说秃顶和光头,那也不能无中生有的留辫子吧,难不成还让人家人头落地了不成?那这些人怎么办呢?

在一开始清朝刚刚定鼎中原的时候,对于留辫子改服装的规定还是比较严格的,像“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这个背景发生的,大环境如此,所以清廷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大力推行,违者就是重罚。但这种特殊原因还是考虑到了,毕竟人到中年身不由己呀,清政府很大度的允许秃顶推两边,光头不需要留。

后来随着清王朝统治时间的延长,虽说全国保留辫子的人越来越多,剃掉的头发却越来越少,不再是以前那种只留下一点扎辫子,而是剃掉一点意思意思

。光头和秃顶就更加舒服了,一点都不用操心和头发有关的问题。后来太平天国闹事的时候,出了一批“长毛军”就是指太平军留了辫子又不剃头发。

从一开始的“剃发令”到后来的法纪松弛,其实主要还是和清朝统治理念有关,一开始清朝人是为了让汉人从思想上接受他们的统治,这就像后来的日本人在东北,台湾教授日本文化一样,随着后来时间的增长,汉人渐渐接受了满人的那一套,自然也就没那么多事,扎辫子也成为了“根深蒂固”的一件事,至于秃顶和光头是怎么样的,没多大关系,只要他们听满人的话就行。


一树梅花一放翁


清朝统治中国后,满族人要求汉族人都要改穿满族服饰和帽子,还下达了剃头令,要求汉族人都要剃成满族的发型。如果汉族人坚持不愿改装、剃头的话,要么会被杀害,要么被流放边疆。(聂远的清朝发型)

汉人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思想影响,刚开始愿意剃头的并不多,无奈清廷下达了严厉的剃头令,不执行的话都得死!所以好多汉人才迫不得已去执行剃头命令。那么当时光头和秃子没有头发,剃不了头算违法吗?会被杀头吗?

我们先说下清朝每个阶段的发型

(清朝每个阶段发型,人长得不帅的话,真扛不住前期和中期这个发型!)

清朝初期的时候,留的发量很少,除了头顶上和后脑勺下方留一小撮头发扎成辫子外,其余的头发都要被剃光,给人看起来很奇怪;

到了清朝中期,仅有头顶部留了头发,不过留的稍微比清朝初期多一点,同样扎成长长的辫子;清朝晚期的时候,就是想清宫剧里面看到的差不多了,就是将前半部分头发剃掉,后脑勺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

(人长的丑的话,在清朝就不要活了)

为什么要剃头留辫子?

清朝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头来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让汉人习惯满族的发型。到了辛亥革命之后,民国又号召男子剪掉辫子,当时又大部分男子不敢剪,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剪掉辫子后被官府砍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政策对汉人影响极深。(《延禧攻略》中这个应该是清中期的发型)

那么光头和秃子没有头发可以剃,会被砍头吗?

清朝时期,所有人都得留辫子,对于秃顶的男子,只要不是头发全部掉光,那就将两侧的头发剃去,留下脑后边一小撮头发编成辫子就可以了。对于光头的话,那就没有办法了,不能因为人家没有头发就把他给杀了吧,所以光头是最没有压力的。到了清朝中后期,连皇帝自己都常常穿明代衣冠做模特绘画,比如雍正、乾隆皇帝。剃头令从那时起就变得越来越宽松了。

太平天国时期,男子索性就留起了头发,男子头发越多,说明清朝的统治力越来越薄弱了。


牛耳历史


众所周知,清军入关以后颁布了剃发令、易服令、解足令。而对于剃发令,当时要求沿路居民、官员10天内必须剪成官方指定发型(金钱鼠尾型),也就是清朝的辫子头,否则就砍头,这就是著名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每个人都要留一小条辫子。

那么,问题来了,秃顶或者光头的人怎么办 呢?

纵观整个清朝,在对于剃发令最严酷的顺治时期,出台有:剃发不如式者亦斩。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如果跟朝廷规定的不一样,哪怕只是辫子粗了点儿,也会被视为犯法,当斩。

所以,光头者斩,而秃顶者视情况而定。

如果你就是任性,而不想留官方发型,还不想被砍头,那就只剩下出家当和尚这一条路了。

而等到康乾时期,国家平定以后,老百姓对于剃发已经习惯,满清政府开始崇尚汉学,统治阶级的奖惩开始充满人性化,并不太在意剃发样式是否完全遵循一致了,适当的加粗或者前面多留点也无伤大雅(蛇尾型),在这个时期,对于光头和秃顶的没有人会特别追究,当然面子上基本要过的去。


而在之后,慢慢催生了假发产业链,但清朝的辫子在脑袋后面,假发穿帮的可能性很大,但穿帮的人被抓住以后,顶多就是被教育批评,行为恶劣的罚点款罢了。

之后的清晚期,满清因八旗子弟政策,导致朝堂上的汉人反而比满人还多,尽管已经习惯了剃发,但骨子里的儒家思想,还是让他们在规则范围内有了小小的对策,逐渐形成了月半头(牛尾型)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大多是这种样式。


所以说,不同时期对于光头和秃顶的人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但是不论金钱鼠型,还是蛇尾型,乃至后来的半月型,显然都不符合汉人的习惯。

儒家文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小小嬴政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大宋在为阳明心学追根溯源时,查阅过清朝的有关文档,曾发现过类似的案例。只是当时是在图书馆,忙着看阳明心学的资料,没有注意复印清朝辫子的资料,可惜可惜。

在大宋的印象中,清朝的相关规则是:就算秃顶,剩下的头发也要织成辫子。

就算秃到几乎光头,哪怕只有一两根头发,也要织成辫子。

如果实在连一根头发也没有,则要向保长、族长事先汇报,记录在案,以便在风纪官来抽查的时候,可以有凭证。

此外,这个问题,周星驰早想到了。看《武状元苏乞儿》中的相关场景——


当时,周星驰演的苏乞儿正在妓院玩耍,与僧格林沁及赵无极争风吃醋。中间,赵无极看到苏乞儿披头散发,就抓住了这个把柄。

不过,周星驰何其天才,这个细节正好是无厘头笑料,他岂会错过,于是,苏乞儿就有了这根小辫子,看图——

注意看,周星驰手中拈着的那一撮头发,就是一根小辫子。

两位对手看了以后,就没有借口了。

一根不起眼的小辫子,在清朝,那简直是可以保护脑袋的大力士啊。

.


大宋2019


明朝末期,以皇太极、努尔哈赤为首领的女真部落入侵,一个是气数将近的王朝,一个是充满野气朝气蓬勃的新势力,最终明朝以耻辱性的靖康之耻结束了对中国的统治,同时也来开了将近三百年的统治。

女真部落以满族为主,部落里的野气表现很多,“剃发令”,强制要求统治下的各民族,剃成满族的发型,也就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头顶剃光头发,头后部留个长辫子这种发型。

想在普通老百姓中施行这种民诉上的政策自然会面对巨大的阻力,古今亦然,更何况是要普遍地剃发,留一个让人一下子很难的发型,更何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已经深入汉族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认知之中。对清朝这种政策,反抗者大有人在。

这时,野蛮的民族一般都会采取高压强制措施,清朝也不例外。“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引起的血案并不在少数。

在持续高压之下,最终满族发型在普通老百姓施行开来。这就涉及到了秃顶和光头的人的处境,首先秃顶的人做一个留辫子的发型并不难,将秃顶两边头发剃掉,再在尾部留个长辫子就好。而光头的人,则要危险的多,可以戴个有辫子的假头套,或者出家,否则在政策执行严格的时候就很危险了。


老李有刀


从金国开始,女真人就这样了。清朝的女真人沿用了这种风俗。客观上讲,这是为了骑马,头发不会挡在眼前设计的发型。和女真人、满洲人相比,契丹人的髡发更具有当代性,非常时髦。目的也是类似,易于打理,不挡眼睛,而且起范儿。

秃顶的好说,有多少头发,就梳多长的辫子。

光头强属于自然灾害,估计政府核查清楚,也只能得过且过了。


小板凳看电影


您的问题很有意思。我来回答一下吧。

清朝推行削发令,就是所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当然,这个法令的实施力度与执政时间相对应,关于秃顶和光头的人在不同时期,也就有了不同的后果。

在清朝初期,满清王朝为镇压汉人,决定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统治,剃发,也就意味着对汉人几千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儒家思想的颠覆,所以,剃发,也称之为“剜发”,每次剃发都是相当于被千刀万剐一般,这种折磨对于读书人尤其大,所以,今人总会说清朝人没有骨头,那就是因为,骨头早已经随着剃发一起被剔除了。

『金钱鼠尾辫』

在清早期,即乾隆以前,清朝比较流行此种发型,该发型为女真族习俗。



从图中所见,可以看出为什么当时汉人不愿剃发了,太丑了!

『猪尾辫』清朝中期

『牛尾辫』清晚期比较流行,也就是现在影视剧中比较喜欢用的一种发型——月半头。

纵观整个清朝,在对于剃发令最严的顺治时期,出台有:剃发不如式者亦斩。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如果跟朝廷规定的不一样,哪怕只是辫子粗了点也被视为犯法,当斩。所以,光头者斩,秃顶者视情况而定。

而等到康乾时期,国家平定,老百姓对于剃发已经习惯,满清政府开始崇尚汉学,统治阶级的奖惩开始充满人性化,并不太在意剃发样式是否完全遵循一致了,适当的加粗,无伤大雅。这个时期,光头和秃顶没有人会特别追究,当然,面子上还是要过得去,因此,催生了假发这条产业链,但由于这个时期的发式在脑后,假发穿帮的可能性极大,但顶多也就是教育批评罚款罢了。

清晚期,满清因八旗子弟政策,导致朝堂上下汉人居多,尽管已习惯剃发,但骨子里的儒家思想还是让他们在规则范围内有了小小的对策,逐渐形成了月半头。这个时期,头秃头者无所谓(或带假发,或参假发一起辫),光头者(如为底层老百姓则顶着光头,如是富贵人家,则多会戴假发或帽子)



橘子猫cherry说道


清朝没头发的人怎么办?

古代好多少数民族的人,特别是极具尚武精神的少数民族,男人都是要剃光头或者是光头上某一部分留少许头发,估计是和他们的图腾有关,在他们看来可能有一些象征意义,亦或在他们看来那样的发型会显得威武,对他们的敌人有震慑作用。



至于后面留辫子,最初他们留很细的一绺,大概和满族人的萨满教信誉有关,现在在东北有些小孩身体不好总长病,家长就会给他们剃个光头,在后脑勺留一小缕头发,这样孩子就会健康成长了。估计最初满族人就是这样的,后来在汉民族里面推行这种汉族人难以接受的发型时,折中了一下,整体效果是满族统治者要求的形式,加入了汉族人对蓄发的情怀,变成我们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那个样子。



到了清朝男人的发型就基本固定下来,前面光光后面拖着长辫子。清朝统治者对包括汉民族在内的所有男子规定为:大致意思就是各地人民百姓都一律剃规定的发型,不管是坚决不剃的,迟疑观望的,甚至上表章请示保存明朝制度的,都将视为亡命草寇,杀无赦。



清政府指派的江南地方的官员,到处张帖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布告,同时,还派出一些八旗子弟兵,带着剃头师傅,挑着剃头用的担子,在大街小巷到处巡逻,如果见到没有按他们的要求剃规定的发型,就强行拉过来剃,如果谁胆敢反抗,当场就会把他们的头砍下来,挂在剃头担特制的竿子上,起震慑威胁的作用。



清朝统治者是想在精神上,打压汉族人让他们在屈辱中生活,到后来习以为常了汉族人也不觉得这是一种民族性的耻辱,到推翻了清朝统治者要求剪辫子的时候,有一些人反倒接受不了了。



那么,如果天生就秃顶或者光头者怎么办呢?史料没有明确记载,应该是没有什么制裁办法,进一步分析应该允许男人光头。不过当时的这种光头或半光头者,如果是当时的时尚达人他们应该带假发,那种假发应该比较简单,只要把假辫子缝制在帽子上就行。

每个人的尊严来自国家的强盛,警钟长鸣。


7老师262366556


清初推行“薙法令”时,曾有一位前明官员,因为年老谢顶没有剃发,最终被判处斩刑。

这个人名叫陈奇瑜,字玉铉,山西保德州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曾经出任洛阳知县、延绥巡抚以至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诸省总督军务,后来被弹劾降职,其生平历经万历、天启、崇祯、南明和清朝。

《明史》称陈奇瑜最后“卒于家”,没有交代死因,其实他是因为剃发令的缘故被清朝处死的。此事的全部经过可见于顺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十八日一份题为“山西巡按刘漪为审拟绅民违制蓄发并纠参州官贪银事”的内阁揭帖。

根据揭帖透露的信息,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正式颁布“薙法令”后,已经被革职在家的陈奇瑜,由于“年老剃头发脱,遂将两鬓及脑后头发未剃,一面遮护”。至顺治四年(1647年)四月,山西太原府保德州知州贺雄飞到任后,陈奇瑜经常与他一道宴饮,贺雄飞没有察觉剃发的事情。后来,贺雄飞以太原府催解加增钱粮为由,向陈奇瑜之弟陈奇琏借银百两,又和曹现、钱有库、严可奇等每人借银十两。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初八日,贺熊飞从偏关回州,先拜会陈奇瑜;几天后,陈奇瑜回拜,“用黄伞乘轿,头戴帽套,内包见获网巾一顶,前至迎宾馆相见”。贺熊飞斥退左右,与陈奇瑜单独谈话时,见他蓄有头发,就人将他拘执,摘下其网巾,又将黄伞一并没收。

陈奇瑜遂即令人请原任北直蓟州知州王皋、宾山县知县陈时务等人,前来哀恳保领,并写了担保的状子,将陈奇瑜保领到家。陈奇瑜的妾室王俊秀要为他遮饰死罪,就用剪刀将他的头发剪去。

贺熊飞将此事上报祝都御史,得到批示:“事干蓄发,速查。” 即将陈奇瑜收监。为了脱罪,陈奇瑜状告贺熊飞贪赃,说贺熊飞到任以后常与他宴饮,宴中数次借银,贪饕无厌,二月十九日又勒要银子,并从袖内取出网巾一顶,诬陷自己,待众人将他保领回家后,又差人向他索要银两等。

那么,陈奇瑜有没有剃发,贺熊飞有没有借机勒索、诬陷他呢?为了弄清这件事,清朝派人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这两件事或许是同时存在的。贺雄飞作为州官贪图钱财,敲诈陈奇瑜,而陈奇瑜确实没有剃发,其理由并不是有怀念故明的情节,仅仅是由于“年老发脱,止有肉皮”,“两鬓与脑后发亦不多,乱纷纷的”,因而有所不忍。最终,贺雄飞被革职,陈奇瑜被判处斩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