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老農拿出1100萬法幣天價欠條,經核實是真的,最後結局如何?

欠條作為個人或集體借款的憑據性物件,有著其特定的規範格式,在時間、借還款雙方、還款方式及明細等信息上都需要一個清晰明確的描述,不然就會失去其權威性與真實性。

如果有一天,一位衣衫單薄破舊的老農拿著一張泛黃的欠條向政府索要還款,欠條上的金額是驚人的1100萬,卻沒有明確的還款日期,你會有如何的第一反應?拙劣的騙局,又或是經久的誤會?其實並不然,出人意料的是,這是一張貨真價實的鉅額欠條。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著這張1100萬的欠條,探索其背後的故事。

山西老農拿出1100萬法幣天價欠條,經核實是真的,最後結局如何?

一、老農索要鉅額欠款,專家詢問其父姓名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位名為郭建英的山西老農突然前往政府,拿出來一張微微泛黃的手寫欠條,向政府工作人員索要欠款。起初,工作人員並不以為意,認為只是一樁莫名其妙的烏龍事件,畢竟這張欠條的信息實在令人不敢相信,連基本的還款時間信息都不具備,年代久遠,金額卻達到了1100萬之高,實在是難以追溯其真實性。

不過樸實貧寒的老農看起來不像是惡作劇或者設騙局的人,本著“為民服務”的原則,工作人員仍然著手開始辦理這樁事件,請來相關專家對欠條進行鑑定。專家對這張欠條進行了一絲不苟的真偽鑑定,又向老人詢問了相關信息。豈料一查之下大吃一驚,這張欠條竟然是真實具備法律效應的文件。如此一來,專家不由起了興趣,看落款的名字似乎是老農的父輩家傳而來,便請來老農,問他父親是誰,仔細盤問欠條的來龍去脈。

山西老農拿出1100萬法幣天價欠條,經核實是真的,最後結局如何?

欠條從何處而來?何人而借?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一切只有從老農的嘴中得到答案。為了儘快解決這一樁心事,老漢也如竹筒倒豆子般將自己知道的部分細細訴說。原來,這張欠條是老農的父親臨終前交到他的手上的,借錢給他人的是他的祖父,在戰亂時期借給了一個軍中的師團長。然而戰火之下,一切事情都不能以常理而論,幾經輾轉顛簸,一家人與軍官失去了聯繫,不知軍官後來是死是活,還款一事也沒了後續。

老漢本並未將這件事再放在心上,奈何家境越發困窘,竟到了借債度日的地步。無奈之下只能拿著這張欠條來求助政府,只是碰碰運氣。專家一問之下,便開始挖掘背後的故事,而這段戰火間的溫情故事也隨之浮出水面。

二、戰火間的軍民情誼,為國為民傾家蕩產

故事要追溯於上世紀的抗戰時期,長期處於國泰民安下的我們似乎已經忘卻了戰火帶給民族不可逆轉的傷痛,普通百姓永遠是戰爭下最大的受難者,人命如草芥,隨時都會飄零。在這樣的境況下,家中年富力強的男人都上了戰場,保家衛國,家中只剩無戰鬥力、體力的老幼婦孺。

但這樣的情況也造成了一個極大的問題,所有的勞動力都上了前線,那麼誰來生產糧食,以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呢?尤其是軍糧的供應,是必須要保證豐足的,從史書上我們不難看到前車之鑑,因後方糧草不足而導致節節敗退的戰爭不在少數,所以,統治者們在軍糧的囤積與儲備上從不馬虎半點,朱元璋當政時便大興囤軍糧之道,命令將士們在和平時期自耕自種,保證軍糧的自給自足,為的就是保證軍糧的穩定性。

山西老農拿出1100萬法幣天價欠條,經核實是真的,最後結局如何?

然而抗戰時期並沒有明代囤積軍糧的條件,中國積貧積弱已然太久,將士們一個個體力虛浮不穩,統帥們心急不已,只得向百姓募集錢糧。奈何當時民不聊生,百姓自己也掙扎於生死一線,又有什麼餘力募捐呢?這時一些仁義的富戶就站了出來,承擔家國重任,郭建英的祖父就是其中一位。

當時恰好有一支軍隊經過郭建英的家鄉,聽聞戰士們已多日無果腹之食量,祖父不由慨嘆不已,立即捐出糧食接濟軍隊。回家後,郭建英的祖父再三思索,認為在國家面前,錢財實在不值一提,便毅然將自己的全部身家捐給軍隊應急。師團長感激不盡,雖然戰亂時期無法確定何日才能償還,卻仍然執意寫下了一張沒有日期的欠條,代表一個鄭重的許諾。豈料世事難料,自此後天各一方,再沒有相見。

山西老農拿出1100萬法幣天價欠條,經核實是真的,最後結局如何?

三、心存仁義庇子孫,人情溫暖久傳承

郭建英的祖父必然想到了在動盪的年代身無分文的後果,很有可能代表著一個望族的瞬間傾覆,卻仍然毅然決然地做出了這樣的舉動,這是一種在家國前捨生取義的情懷,也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自信,自信可以東山再起,庇護一家老小。可惜在黑暗動盪的時局下,天有不測風雲,他再也沒有得到發跡的機遇。一個富戶之家就這樣迅速地走向了衰亡,竟到了流離失所的地步。

郭建英對於自己捐款的行為並不後悔,卻自責自己連累了子孫後代。本不欲再要回欠款的他將欠條精心保存了下來,作為郭家的最後一條底線,代代傳承。如果子孫真的到了朝不保夕的那一天,國家經濟又開始寬裕,或許可以憑藉欠條得到救濟。欠條就這樣一代代傳到了郭建英的手中,並終於得以面世。

山西老農拿出1100萬法幣天價欠條,經核實是真的,最後結局如何?

知曉內情後,政府對此事十分重視,十四年漫漫抗戰之路,沒有軍民間的相互扶持,不可能迎來光明的今日,現在也到了該回報的時候。但是對於歸還的金額,又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郭建英的祖父當時借給軍隊的是1100萬法幣,而法幣在後來的歷史中貶值嚴重,到今天如果直接換算成人民幣,顯然並不公平。

經過仔細核算,政府最終得出結論,1100萬法幣大致相當於八十年代的八萬人民幣,便將八萬元一次性結清,交到了郭建英老人的手中,老農的家庭經濟終於得以改善,激動得熱淚盈眶,連連感謝政府。

這張穿越了近百年的欠條所牽扯而出的故事並不如同想象般繁複爛俗,而是一個在戰亂年代充滿溫情的故事。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往來,更多的是一種人情的慰藉。

在今天的時代下,電子科技飛速發展,各類合同、公證代替了曾經不算正式的紙質欠條,欠條也逐漸成為了少見的事物。郭建英老人鉅額欠條事件歷經漫長的歲月,終於得到了圓滿的結局,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國家與國民間的溫情傳遞。

文/枕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