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拉動消費的“乘數效應”很明顯。
文/閆肖鋒(微信公眾號:財經郎眼Daily)
當下疫情緩解,各行各業正在陸續恢復中。我們與疫情的抗爭似乎已經從一場“戰鬥”演化為生活的常態。進入疫情後時期,經濟的復甦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在思考“何去何從”。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也放緩了步伐。伴隨著海外疫情的擴散,外貿陷入低迷,內需成為了拉動經濟的主要作用力。
公共危機之下,直接補貼消費者被證明是刺激消費的有效手段。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米德1938曾在《消費者信貸和失業》中提出,直接給每個公民發放社會分紅,可以作為反週期的政策工具,起到在經濟蕭條時期擴大消費的作用。
但為了達到提振消費的目的,發消費券還是發現金更有效?不同國家在公共政策的選擇上一直存在爭議。
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什麼選擇直接發錢模式?據Business insider報道,目前有57%的美國人,其儲蓄還不到1000美元。所以當危機來臨時,政府只有發錢救助,否則經濟危機就有可能釀成社會危機。曾擔任小布什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哈佛大學教授曼昆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許多美國人幾乎沒有任何儲蓄,建議給每個美國人發一張1000美元的支票將是一個好的開始,成本相當於美國GDP的1.7%,若一個月後疫情惡化,可能需要再做一輪。”
而中國則選擇發消費券而不是發現金。眾所周知,中國人省吃儉用慣了,有錢就存起來,不捨得花。如果大家都把錢存在銀行,相當於紙幣從政府發到你手裡,然後又回到銀行,沒有產生任何促進作用。
而政府發的消費券是為了讓你消費,不是存到銀行。你只有把消費券兌換給了商家,買了實實在在的東西回家,商家才有生意可做,才會帶動更多的商家去生產,才會僱傭更多工人,於是就業也被拉動起來了。工人拿到工資後,再去消費,就會再次拉動生產,而生產被拉動後,會再次拉動就業,於是,經濟的齒輪就滾動起來了。
因此,國內主流意見是,相對一些國家直接發錢,消費券的指向更加明確,能更多幫助受損嚴重、需要恢復消費信心和人氣的行業,讓商場恢復人氣,讓餐館多些煙火氣,繼而穩定市場、恢復經濟。於是消費券應運而生,成為促銷售、保增長的重要手段之一。相較全民“撒錢”,面向特定群體、特定商品和特定領域推出的消費券,能更直接、更集中地轉化為消費行為,更有效促進消費迴流和市場復甦。
近段時間以來,全國多地相繼出臺政策,為居民發放消費券,以刺激消費快速恢復。據不完全統計,僅上月底,就約有16個省份發放了總數超過42.73億元的消費券,據稱已對促進消費釋放出10倍以上的“乘數效應”。
過往經驗表明,政府發放消費券,可以增加民眾的購買力和激發消費慾望。本質上,消費券是財政通過轉移支付提振消費的一種形式,不僅可以促進消費,也可以作為社會救濟工具之用。
如何把消費券這件好事辦好?筆者認為需要堅持以下幾條原則——
首先,消費券要具有普惠性,不能讓信息弱勢群體吃虧。
有些城市用抽獎方式定時定點發放消費券,定時定點發本身並不是問題,但問題是:那些得不到消息或不懂操作的人群怎麼辦?這就有點像朋友圈搶紅包,網速慢、手速慢的人永遠搶不到。
如何公平公正發放消費券以體現其普惠性,微信提供的解決方案似乎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由於微信用戶覆蓋廣泛,用戶不受年齡、地域限制,操作便利,可實現消費券的普惠性,其中主要是確保中老年群體的受益。據統計,在通過微信發放消費券的各城市中,平均領券消費的人群在各年齡段的使用率較為齊平,其中40歲以上使用消費券用戶分別佔比42%。中老年人在用券數量上與年輕人旗鼓相當。湖南省消費券發券使用人群中,有49%的人為中老年人。
有學者分析,現如今微信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其社交屬性保證了消費券在市民中的瞭解程度,微信支付的高普及率和滲透率又為消費券發放的便捷性、高效性提供了基礎,於是政府的相關舉措能夠通過微信精準觸達消費者。
其次,消費券發放要精準到位。消費券表面上補貼的是消費者,其實刺激的是餐飲、零售、旅遊、娛樂等在疫情當中因為人流減少而受影響最大的行業。
青島城陽區的1000萬微信電子消費券針對餐飲、體育、圖書、零售四大行業,市民只有在這四個行業消費才可抵扣使用;湖南省總工會發放的消費券可以在全省任意商貿、餐飲、旅遊商戶中使用;浙江嘉興的消費券可以在美食、旅遊、健身、書店、智慧生活以及汽車等行業使用;作為世界美食之都,佛山順德最聚焦,1億元消費券中有80%用於餐飲行業消費抵扣,不但發給本地市民,也有一部分發給外來的“吃貨”。
據微信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消費券發放後,餐飲、交通、服飾美業、休閒娛樂、零售等行業增長明顯,某些領域甚至出現“報復性增長”。比如浙江嘉興市,餐飲日交易金額環比增長236%,交通增長230%,休閒娛樂行業增長912%;再如湖南省,餐飲日交易金額環比增長212%,休閒娛樂增長423%,酒店住宿增長234%。
第三,消費券發放要讓中小微企業受益,它們才是共度時艱期間最應該被救助的對象。在過去一個月,消費券帶動的“乘數效應”明顯,其中小微商戶訂單增幅顯著。
大家知道,疫情期間是眾多小微企業的艱難時刻。令人欣慰的是,各地消費券發放後,小微企業的經濟復甦和拉動明顯,為居民恢復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多地又重現熟悉的“煙火氣”。
例如,嘉興市通過微信發放消費券後,惠及的小微商戶佔比達8成,小微商戶交易金額增幅明顯,對比2月同期,平均環比增幅翻了53倍,日均交易金額增幅超200倍。
穩經濟、穩就業首先要穩住中小微企業,它們不但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更是解決就業的主力軍。
綜合各地情況看,選擇在線平臺發放電子消費券已是主流做法。不過各地政府應該充分考慮的是電子消費券的發放應該惠及弱勢群體,應該考慮將較大比例的消費券定向發放給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低收入和弱勢群體,緩衝他們因收入下降帶來的生活困境。
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互聯網企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普遍迅速響應,除了捐款捐物,還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快速調集資源和優化產品,用科技能力支持疫情防控、臨床救治、公共服務和生產生活穩定。微信等數字化工具被刷新認知,不但在抗擊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復工復產階段也功不可沒。平臺越大,用戶越多,承載的責任和期望也越大,關鍵時刻的確要體現出互聯網企業的社會責任。
疫情後恢復國計民生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信心,尤其是消費信心。為拉動經濟增長,當前,相對投資和外貿,“三駕馬車”中的消費被寄予更多厚望。增加消費、紓解民困、促進復工復產,各地寄望消費券可以發揮“一箭三雕”的“乘數效應”。
消費券能否“一箭三雕”,關鍵看效果。目前微信及WeChat合併月活躍賬戶數高達11.64億,微信支付擁有8億月活躍用戶,其便捷的操作符合用戶的日常習慣,公眾號、小程序等多種形態,可承載豐富的消費券發放、運營及核銷等活動,輕鬆觸達基層大小商戶,為政府引導居民消費提供了保障。
一個有趣的大數據是,3月份美容美髮美甲服務的微信支付環比增幅高達356%,一躍成為復工後“最旺”的行業。為什麼呢?春天來了,不只復工要給人一個好印象,更關鍵地,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自己、愛生活並顧及他人,這恐怕才是一個國家消費領域不竭的動能吧。
誰拿走了金子,石頭又砸向了誰?
只有5名員工的渾水,是如何攪動數萬億資本市場的?
“港姐”選美暫停,哪有什麼黃金時代......
為什麼你的個稅退稅是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