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貨到殷商第一權臣,伊尹如何上位的

我在史記次元看史記-殷商世代003

吃貨也可能是有大志的,他們往往能從美食之中發現事物的本質,尋找到人生的目標。

更重要的,他們還能因為這樣共同的愛好,更容易彼此認同,找到一生相伴的朋友。美食會成為他們相處的潤滑劑。

因此,在中國人的關係中,一旦提到“吃飯”,那肯定是要辦正事的。如果再加上喝酒,那就更了不得了。

而商王朝的歷史,就是從兩個吃貨的飯局開始的。據說,伊尹就是通過一頓飯打開了商湯的格局。


從吃貨到殷商第一權臣,伊尹如何上位的||史記次元殷商世代003


003

在夏王朝最後的歲月裡,商湯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一個叫阿衡的人盯上了他。

這個叫阿衡的人除了有見識,還有一手的好廚藝。對美食有獨到的見解,他後來成了商帝國的第一位權臣,有了另外一個名字叫伊尹。

關於商湯影響力的來源,歷史更願意相信時因為他的人品。但在《史記》次元裡,司馬遷恰恰沒有迴避,讓人能夠願意追隨他其實是來自他的實力。“湯徵諸侯。”這種實力應該當時的很多人都看到了。

有莘氏是夏王朝的諸侯,就是在這個時候和商湯建立姻親關係的。這種聯姻其實絲毫不用迴避其中的政治因素。有可能有莘氏清楚地意識到,需要獻上一個女兒,來尋求強者的庇護。也可能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被征服之後屈辱的無奈之舉。在《史記》次元裡,這件事沒有被展開討論。因為這件事不重要,僅僅是為了解釋阿衡,也就是後來的伊尹,作為陪嫁的男僕是怎麼到了商湯的身邊。

“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

因此,這個兩個諸侯國聯姻的故事的主題就變成了能臣尋求聖君認同的故事。這個時間是在商湯被囚之前還是之後呢?不管怎樣,在《殷本紀》裡,似乎此時已經非常清晰,兩個男人都打算幹一票大的,也就是所謂的“王道”。

伊尹在見到商湯之前,他知道商湯要幹什麼嗎?按照《史記》次元的記錄方式,這個時候的商湯有沒有在為顛覆取代夏王朝做準備,四處招攬人才呢?這事應該還不好大張旗鼓地做。

還是說,此時的阿衡其實還不知道商湯心裡有什麼打算呢?即使有,這個時候的商湯肯定也不好到處宣傳他的宏偉藍圖的。他應該還是很低調地保持著夏王朝臣子的態度和對夏桀的恭順,一副對夏王朝人畜無害的樣子。

商湯內心裡或許有一些想法,這種想法會讓他在內心裡盤算這件事時熱血沸騰。也許,這些想法他和核心一些人分享過,之後還不忘提醒他們,保持低調,不要到外面亂說。

此時的伊尹應該已經看到夏王朝正不斷衰敗,商湯所代表的一股新生勢力正在不動聲色地興起壯大。這個廚子憑藉他敏銳的嗅覺,可能看到的是這樣一個機會:他看好商湯,打算追漲。

“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他想追隨商湯乾點事情,但是找不到門路。

這個時候,伊尹所能看到的也許只是和很多人一樣,商湯不斷壯大,勢力在諸侯國之間影響越來越大,跟著他幹,肯定是沒錯的。所以,在《殷本紀》的記錄裡,伊尹不惜自降身價,作為有莘氏陪嫁的男僕的身份,來到了商湯的團隊裡。

不管怎樣,先入職,從基礎工作幹起來再說。而且,此時的伊尹很可能知道一件事:

商湯是個吃貨。不然他帶著廚具做什麼呢?而且,伊尹應該沒少在朋友圈曬美食。在成為一個時政類KOL之前,他首先成功地成為一個美食網紅,吸引了商湯這個吃貨很快就被圈粉了。

於是,商湯和伊尹這個商王朝最重要的一對CP終於有機會坐到了一起,這首先是兩個吃貨的經驗交流。

擼串總是能夠讓人放下戒備暢所欲言,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更容易建立信任,都是在同一個維度思考問題,彼此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達成共識。

而且,”吃飯”的重要還在於在這種環境裡,話題很容易從美食過渡到娛樂八卦,進一步到天下局勢,不經意之間,就進入了正題。

伊尹和商湯怎麼談的呢?《殷本紀》裡沒有說。司馬遷只是說,在“王道”這個很有高度的話題上,兩個人取得了高度的一致。伊尹應該清楚了商湯要幹什麼了,之前他應該有所判斷,這也是他想追隨商湯的原因。或者說,所謂的“王道”,就是伊尹要說服商湯要乾的事。重要的事往往就是在飯桌上決定的。

對於後來商王朝的建立來說,這件事的重要性在於商湯找到了他最好的事業搭檔,也確定了他們未來的目標。伊尹在以後的幾十年,將直接影響著商王朝幾代帝王。

在這個時候,他們仍然沒有說要取代夏王朝,只是說要“王道”。也許他們說了,也開始佈局,只是這事不好那麼直白地記下來。好像是要趁著下雨天,挖別人家牆角是的。

當然,在記錄這個故事時,司馬遷沒那麼肯定,僅僅是因為時間久遠,這事變得說不準了嗎?或許並不是。緊接著,他就有給了這個故事一個不同的說法,好像是要為伊尹找回一些面子。

“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湯舉任以國政。”

在伊尹的出道上,這是一個在主動和被動關係上完全相反的故事,不是一點點細節上的差別。在這個版本里,伊尹作為一個有能力的人,算是擺足了架子。商湯倒是放下姿態,一次一次派人去請,來來回去去了五次,伊尹才決定追隨商湯。商湯也因此任命他主持國政。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故事呢?在《史記》次元裡,這才應該是一個君主對人臣的態度。那些在中國歷史的政治生態裡精於算計的人臣們太期待這樣了,既有裡子也有面子。事實上呢?這恐怕恰恰是他們無法得到的。他們太希望這樣了,儘管更多的時候,他們需要尋找各種機會,去討好那些君主們,以便得到一展才能的機會。

既有面子又有裡子的事最終還是要變成飯局裡的勾當,即使是在像商湯那樣的聖王那裡,仍然是一樣的。在以後的日子裡,伊尹說不定仍然要時不時為商湯燒了兩個小菜吃吃。

伊尹,也即是之前那個來自有莘氏的廚子,不管怎樣操作,最終都成功登上了商王朝的政壇,成為商王朝的第一個權臣。不過,在他輔佐商湯的時候,《殷本紀》還記錄了他的另外一些事:

“伊尹去湯適夏。既醜有夏,復歸於亳。”

怎麼理解這段很含糊的話呢?大概只能得出一個事實,伊尹曾經離開過商湯,後來帶著對夏王朝的失望,重新回到了商湯的身邊。

當然,有人打圓場說,那段時間,他是到夏王朝為商湯打探情報,做間諜的。而不是去考察一下,在那個風雲變化的局面裡,到底選擇跟誰才更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