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煙雨任平生,從飲酒詩創作,看蘇東坡的“苦悶”與“樂觀”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仁宗三年出生於眉州,他生性率直豪放,喜歡結交朋友、喜歡品茶飲酒、喜歡遊山玩水,。東坡先生幹活累了會喝酒、心情煩躁會喝酒、有朋自遠方來會喝酒……在蘇軾流傳下來的詞作344首中,含有“酒”的多達78首,但東坡先生並非俗子酗酒以放蕩澆愁,顧隨先生曾說:“詩人多好飲酒,其意卻不在酒。”從他的飲酒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歷經艱難困苦卻依舊意氣風發、樂觀豁達的蘇東坡,本文就將簡單談談他飲酒詩中的"苦悶"與"樂觀"。

一蓑煙雨任平生,從飲酒詩創作,看蘇東坡的“苦悶”與“樂觀”

一、飲酒詩創作背景

1、 蘇軾的時代背景

北宋中期國家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社會各階層的矛盾凸顯,亟待變革,好在北宋政治還算開明,是一個言論自由的時代,無論是王安石的變法,還是司馬光的廢法,他們的目標是不謀而合的,都是為了國泰民安。蘇軾的一生恰逢北宋時期幾次大的變革,仕途之路可謂跌宕起伏,但他始終懷著滿腔的壯志凌雲,雖然與王安石和司馬光的政治立場並不相同,但仍然懷有一絲希望,沒有徹底的離開官場,因而他總是一腳走進隱逸的山水,一腳還留在他熱愛的人間。

北宋前中期的詩詞在繼承前人審美風格的基礎上有了新的開拓,這一時期的詩詞借鑑了中唐以後詩詞的成就,在內容和題材方面也更加接地氣,更具人間煙火的氣息。同時在詩詞藝術形式方面也突破了五代時期短小的體式,擴展到長篇詩。與前代比較,北宋前中期的詩詞在用典、鋪陳、議論等方面有較大的突破,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分為三個階段,蘇軾為第三階段的代表人物,這場運動把古代文學發展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對後代的影響也十分重大。此後,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的詩作一直被奉為正統。但同時,北宋詩詞具有的散文化和概念化的傾向,具有一定的歷史侷限性。

一蓑煙雨任平生,從飲酒詩創作,看蘇東坡的“苦悶”與“樂觀”

2、 蘇軾的心境

要了解蘇軾的飲酒詩,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蘇軾的生平以及他飲酒作詩的背景。蘇軾的父親蘇洵發奮圖強雖晚,但卻十分用功,蘇軾也深受其父的影響,幼年時期便有遠大的理想抱負。他入朝為官時,恰逢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繁榮景象的背後隱藏的是潛在的巨大危機,蘇軾因為不同意王安石的變法而上書反對,由此不被容於朝廷而被迫離京。先後調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政績顯赫,深受百姓的愛戴。但蘇軾在湖州任職不到三個月,也就是1079年,革新派搜刮了一大堆蘇軾的詩詞,並曲解其中有一句吟檜樹的詩,說蘇軾有謀逆之心,蘇東坡因此抓起深受牢獄之災,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蘇軾也因此差一點性命難保。出獄之後蘇軾被貶黃州,職位相當低微,便在城東的坡地開墾田地維持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也因此而來。此後,蘇軾的仕途和人生經歷了更多的起起伏伏,使他產生出世的想法,但內心仍希望改變朝廷的現狀,卻無奈一波三折。

一蓑煙雨任平生,從飲酒詩創作,看蘇東坡的“苦悶”與“樂觀”

二、融於飲酒詩中的“苦悶”

1、尊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

熙寧七年十月,蘇軾因升任從杭州前往密州,在這一路上,與諸多知己好友相會,飲酒作詩,十分快意。到潤州之時,遇到了好友孫洙,他們便又約上好友王存,一起登多景樓,蘇軾遂作此詞,表達當時的良辰美景與好友同在的欣喜。蘇軾喜歡吟詩,詞集中有即事明筆的即興之作。這些臨時、肆口而作的詩篇,不容深思,雖然來不及細細推敲,稱不上完美,但卻更足以顯示東坡先生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敏捷的創作思維,耐人尋味。“尊酒相逢”四字點明與孫巨源、王正仲等眾多好友集會背景,語言質樸,為下面抒情作了鋪墊。這次多景樓飲酒作詩,實在是難得的樂事,可是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一場大笑過後,再次回頭看,眼前樂事已經不復存在,只有 “多感”、“多病”、“多情”縈繞在心間,哀怨盡言外。

2、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同是寫中秋之月,與著名的《水調歌頭》相比,這首《西江月》的情緒就顯得十分落寞。此時的作者被貶黃州,雖是中秋之日,心情卻異常苦悶。酒並非好酒,作者為客人少而發愁,月亮雖然明亮卻常常被烏雲遮擋,也暗示作者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憤懣。在這中秋之夜,無人共賞美景,只能孤身一人“把盞悽然望北方”。這首詞的基調較為低沉、哀惋,充滿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嘆。上片感傷人生的短暫,情景交融,感嘆伯樂難遇;下片悲憤世道之險惡,借景抒情,嘆息人生的起伏。

一蓑煙雨任平生,從飲酒詩創作,看蘇東坡的“苦悶”與“樂觀”

3、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這句詞源自《臨江仙》,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全詞風格飄逸清新,敘述一個深秋的夜晚作者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後返回住所的情景,此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與莊子“汝身非汝有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嘆息自己處於仕途卻身不由己,什麼時候才能遠離為功名利祿而奔競鑽營的辛苦生活!既充滿了人生的哲理,又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官場的勾心鬥角、希望解脫的出世意念,展現了作者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

三、 融於飲酒詩中的“樂觀”

1、輕舟短桌任斜橫,醒後不知何處。

這首詞運用描寫和敘述的手法,刻畫出漁夫酒醉後找不到回去的路的形態,表現出漁夫狂放不羈、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蘇東坡看似在寫漁夫,實則在寫自己,作者在宋神宗元豐五年七月與友人同遊赤壁湖的時候,也曾這樣狂飲爛醉過,結果是“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這兩首詩均體現出詞人對於喜愛飲酒的嗜好,在經歷了宦海沉浮和世態炎涼之後,恐怕也只有飲酒可以令作者暫時忘卻失意,迴歸內心最自由淳樸的心態。

一蓑煙雨任平生,從飲酒詩創作,看蘇東坡的“苦悶”與“樂觀”

2、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這句話出自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詩和酒,是蘇軾的兩大慰藉。俗話說詩言志,詩歌可以抒發內心的情緒和志向,包括人生的際遇、挫折和苦難,乃至各種各樣的人生體驗,都可以通過詩歌去抒寫,去表達。詩歌既是人們精神放鬆的助手,也是尋求寬慰的一劑良藥。此時的蘇軾,內心是苦悶的,雖然他表現的很樂觀,很超然。他特意強調這些,可能正是為了掩飾內心的孤獨、痛苦。

雖然他不贊同王安石的變法,自願外任,但仍放心不下著朝政,不僅上書指責變法的不妥之處,還作詩諷刺。因此被變法派視為眼中釘,所以從杭州一再被貶,直到密州。所以他內心不可能如詞中所表現的超然和樂觀,而是憂慮、苦悶的。以上經歷對蘇軾也並非真正的磨難和打擊,因為還有更多的磨難在等著他。正是經歷了一系列的大起大落,蘇軾才真正認清了人生的真相,開始學會淡然,去真實地表達自己,蘇軾在這時仍然可以作出“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樣積極樂觀的詩句,無論他內心是否真的看淡,都不影響它鼓舞人心,給人熱愛生活的信心以及希望。

3、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餘。

作者在二月十九這一天帶著著一罈醇香的好酒和新鮮的鱸魚去詹使君家做客品嚐“槐葉冷淘”,這首詩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豁達樂觀的蘇東坡,但實際上,作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已經年過半百,被貶到惠州任職。那時,蘇軾“罪惡滔天”,新朋舊友,人人自危,同僚部屬,避之不及。唯有在惠州任職的詹範將蘇軾視為知己,蘇軾的詩文中也有記載說:“詹使君,仁厚君子也。極蒙他照管,仍不輟攜具來相就。”在這樣的境況下,蘇軾仍然能說:“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餘。”即使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但他依然能夠以樂觀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難免的荊棘。

一蓑煙雨任平生,從飲酒詩創作,看蘇東坡的“苦悶”與“樂觀”

四、 小結

只因襟懷蒼生,使其生活寄予風雨,歲月失於道路,命運困於黨爭。蘇東坡波瀾壯闊的一生早已在歷史的車輪中漸漸消逝,但他偉大的人格品質卻愈發光彩照人。林語堂曾經在書中寫道:“他的骨子裡是道家風範,討厭一切欺瞞與偽善。他的文采為其他文人學者望塵莫及,因此他根本用不著嫉妒別人;他的偉大,已到達溫柔敦厚的地步。他單純真摯,向來不會裝腔作勢。”即便在複雜的宦海中沉浮多年,東坡何曾忘卻初心,背叛過自己的原則?他只是堅守自己,一笑而過。只有內心泰然自若,把生活的每一種遭遇當作人生必經的歷程,才能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任性,才能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從容不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