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立了太子之後要廢掉,困難嗎?

問題青年


看到這個問題大家一定會想:皇帝想立誰為太子就立誰為太子,想廢掉就廢掉有啥好睏難的呢?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的,立太子是為了家庭和睦、國家安定穩固;廢太子可能會導致兄弟相殘、國家動盪。

廢太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古至今除了昏庸無道的皇帝之外,但凡出色的皇帝對於太子的人選都是慎之又慎不會輕易更換。

一,劉邦欲換太子,最終卻沒有成功。

劉邦的易太子風波牽扯出了一系列的故事。開始時劉邦認為劉盈太過軟弱、劉如意比較像自己;再加上劉邦對戚夫人的寵愛於是將易太子的事提上日程,開會時御史大夫周昌帶頭堅決反對。

之後呂雉的兄弟綁架張良,逼迫張良獻計請出商山四皓。商山四皓出山後跟誰劉盈左右,劉邦看到後認為劉盈的勢力已經很強,怕引起國家的動盪果斷放棄了易太子的想法。

最後因為易太子不成功,劉邦死前就知道戚夫人不會有好下場於是安排周昌輔佐劉如意,只是呂雉又怎麼可能放過戚夫人母子呢,最後戚夫人被做成人棍劉如意也被殺死了。

二,更改接班人而引起的悲劇。

戰國時期外部環境的惡劣,一不小心國土就會被其它諸侯蠶食;在這樣的情況下趙武靈王主動改革――推行胡服騎射。學習北方少數民族的優點,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從此趙國的軍事實力僅次於秦國。

輝煌的軍事家、改革家,政治家卻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三心二意最終導致自己在沙丘活活餓死。

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傳位給了次子趙何(趙惠文王),公元前298年趙武靈王滅中山國後封長子趙章為武安君。

趙武靈王在公元前321年娶韓宣王的女兒立為後,生兒子趙章為大子(繼承人);公元前310年娶大夫吳廣的女兒娃贏、十分寵愛,立娃贏為後(稱惠後)所生趙何被立為大子;趙章被廢。

趙武靈王到沙丘度假時帶上了兩個兒子,想要緩和他們之間矛盾。只是他想的似乎太過簡單了,趙章先設計造反、失敗後趙何順勢軟禁了趙武靈王奪取了最高權力;一代梟雄趙武靈王因為更換接班人最終落得個餓死的下場。


三,慎重選擇繼承人,選太子難廢太子也難。

康熙皇帝是歷史上在位世界最長的皇帝,也是同時代最受尊重的皇帝的之一。

康熙第一個皇后是赫舍里氏,她與康熙相守十幾年在1674年五月初三為康熙生了一個兒子(同時赫舍里氏難產而死);由於是第一個嫡子,在第二年(胤礽)被封為太子。

康熙對這個皇太子悉心照顧教導,只是由於康熙太長命;所以太子感覺自己繼承無望就開始了享受生活。

胤礽醉生夢死,康熙知道後於1708年廢了他的太子之位。

胤礽不能讓康熙滿意,太子之位空缺;其它有希望的皇子們就開始了爭奪戰,為了儘快結束奪嫡之戰,康熙恢復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胤礽太不爭氣,三年後又被康熙給廢了。康熙後期上演了一場九子奪嫡的大戲,最後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史稱“雍正皇帝”。

自古有母憑子貴與子憑母貴兩種說法。皇帝因為寵愛某個女人所以將她的兒子立為太子,但是皇帝寵愛的女人是會變的;所以繼承者的人選也會變更。

趙武靈王的這種變更繼承人做法直接導致了後來自己的悲劇,康熙皇帝王朝的穩固,變更了皇位繼承人卻也導致了九子奪嫡的悲劇。

這些血淋淋的歷史告訴我們“繼承人不能隨便變更,變更繼承人可能導致兄弟相殘國家動盪”。所以廢掉太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蟻史為諫


太子的事說起來很複雜,豹眼想了解一下,在歷史上究竟有多少人曾經被立為太子?有多少太子被廢?有多少被廢的太子重新被立?有多少太子是皇帝親生的?有多少太子能夠最終上位?有多少帝位不是傳給了太子而是太弟或太孫?

諸如此類,讓豹眼懵逼,卻找不到確切的數據。與本題無關,也就不必再費那個勁啦。

對於題主這個問題,太子被廢,說難不難,說易不易。

扶蘇(?~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蘇,咸陽(今陝西咸陽市)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長子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許多人把秦始皇長子、公子扶蘇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太子,但沒有史料佐證。

豹眼查閱《史記·秦始皇本紀》,並沒有關於秦始皇立扶蘇為太子的記載。

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

秦始皇東巡,到了平原津時就病了,而且病情越來越重。於是,就用玉璽作詔書給公子扶蘇說:“回來辦理喪事,在咸陽埋葬我”。

這裡明確記載是公子扶蘇,而不是太子扶蘇。沒有記載秦始皇立太子一事,或許因為秦始皇自以為長生不老,就沒準備讓別人接班。

嫡長子扶蘇因為反對秦始皇“焚書坑儒”,就被髮配北方,協助蒙恬修築長城。

秦始皇感覺不行啦,就想把扶蘇召回,主持喪禮,繼承皇位。

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

當時,趙高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陪同秦始皇巡遊。趙高與李斯串通修改了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之後假詔賜死扶蘇,讓胡亥繼承了皇位。

從《秦始皇本紀》來看,秦始皇本人並沒有立太子,胡亥這個太子也是趙高、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而改立的。

有史料可查、皇帝親立的太子,最早是劉邦所立的太子劉盈。

漢惠帝劉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漢高祖劉邦與呂后之子,西漢第二位皇帝。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定陶即皇帝位,就以王太子劉盈為皇太子。

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位皇帝自己確定的皇太子。

雖然是劉邦自己立的太子,但也不很滿意,就想廢掉他。

據《史記·呂后本紀》記載:

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太子劉盈是劉邦與呂后所生嫡長子,為人仁弱,漢高祖劉邦就以“不類我”為由,常常想廢掉他。

這個“不類我”,並非懷疑呂布出軌,不是親生。而是指性格仁厚、軟弱,不像他那麼多流氓無賴的樣子。

此時,劉邦寵幸戚夫人,認為戚夫人所生的兒子趙王如意很像他。

戚夫人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將來繼承皇位,日夜啼哭,請求劉邦改立如意為太子。

劉邦經不住戚夫人的眼淚攻擊,加上不太喜歡劉盈,就想廢掉太子。

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如意立為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呂后因為年老色衰,劉邦外出征討,就把呂后作為留守,而讓戚夫人伴駕。一來二去,呂后說不上話,逐步被疏遠。有好幾次,如意幾乎就取代劉盈為太子。

幸虧大臣們力諫,留侯張良給出了個主意,太子劉盈才保住了其位子。

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劉邦想廢掉太子,群臣紛紛反對,御史大夫周昌最為強烈。

劉邦就問周昌是個啥原因,周昌口吃,且盛怒之下,說話更不利索: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意思就是,你別看我說話不利索,然而我可知道這麼做不行。你要想廢掉太子,我堅決不答應。

劉邦看到這個情況,也笑了,暫時停止議論這個事,但劉邦並沒有徹底放棄廢太子的打算。

呂后感覺到了壓力,就向張良求計。張良就建議呂后,讓劉盈去把商山四皓請出來輔佐。

在一次宴會上,劉邦看到太子劉盈身後站著四個老頭,詢問之後,才得知是自己多次請他們出山而沒有前來的商山四皓:

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lù)裡先生周術。

劉邦一看,清楚太子劉盈已經羽翼豐滿,不可動搖,也就打消了廢除太子的打算。

由此看來,皇帝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說啥就是啥。但廢立太子一事,事關國家社稷的命運,也絕不是一句話的事。

在歷朝歷代,也經常發生太子逼迫父皇退位的事,如玄武門之變,就是太宗李世民,把他老子趕下了臺。

但總體而言,太子還是鬥不過皇帝,多數情況下,皇帝想廢掉太子幾乎還是一句話的事。

就以武則天執政時期,太子廢立一事來說一下,這事太過稀鬆平常,就不必引經據典,簡單說一下吧。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賢繼立,是為章懷太子。

不久,李賢被廢,李顯被立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臨朝聽政。

次年,武則天就廢唐中宗為廬陵王,改立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

之後,武則天自己稱帝,把唐睿宗又廢掉了。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都想做太子,武則天也想把皇帝的位子傳給老武家。

狄仁傑就對武則天說:

“姑侄之與母子,哪個比較親近?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祭祖於太廟;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祭姑於太廟者”。

狄仁傑的意思是說,等你駕崩後,如果你侄子登基繼位,還沒聽說有把姑母供奉在太廟裡的。只有立兒子繼承帝位,才可以配享太廟哦。

狄仁傑更勸說把廬陵王李顯召回。

李顯回都後,皇嗣李旦主動請求遜位給廬陵王李顯,武則天遂立李顯為太子。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革命,逼迫武則天禪位,李顯再次復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從武則天主政時期,這個幾位太子的廢立來看,雖然不是一句話那麼簡單,但太子之位就跟玩偶差不多。即便做了皇帝,也是說廢就廢。

由此看來,太子廢立,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就看誰比誰厲害。

太子黨一向是高危職業,一榮俱榮,一敗俱敗。皇帝與太子的權力爭鬥一直是宮廷爭鬥的主旋律,總體而言,太子還是鬥不過皇帝。廢掉太子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容易的事,但絕不是一句話就解決問題的,最終還是取決於勢力。


豹眼看歷史


廢立太子,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歷史上能夠有本事廢掉太子的,是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這樣的狠人加牛人!

什麼是太子?太子就是皇朝未來的接班人!是皇帝名正言順的接班人。

作為皇帝所要考慮的,是一個王朝的千年大計,所以,他一定會選擇諸多兒子中最傑出、最睿智、最符合未來皇帝標準的作為繼承人。

每個太子被立為儲君前,都經歷了無數的算計、承諾、博弈、交易。立太子不容易,廢太子更難!

一、太子往往有強大的外援

劉邦建西漢之後,立劉盈為太子,晚年卻因為寵愛戚夫人,欲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他琢磨著想要廢掉劉盈。當他跟群臣商量時,卻遭到了強大的阻力。

這股阻力,一部分來自於劉盈的母親呂后和他背後的力量。呂雉嫁給劉邦之後,呂氏舉族加入劉邦麾下,在爭霸天下的過程中立下無數戰功。

另一部分阻力來自於功臣集團。劉盈當太子,最符合他們的利益。作為跟隨劉邦打天下的老臣們,不可能接受劉如意接任皇位。

而且,這些功臣集團,與呂后的私人關係非常好,很多都是豐沛的老朋友、老夥計,他們怎麼可能坐視劉邦廢太子呢?

二、太子佔有大義名分

封建王朝非常注意禮法,在繼承人的選擇上,向來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通俗地說,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只要不是嫡子、長子,你再能幹,能力再強,也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這種繼承原則,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權力交接的平穩,不至於因為爭奪皇位繼承權造成朝政的動盪。

很多時候,太子的人選是否賢明還真不那麼重要,只要有一個成熟的治理架構,有一幫能幹的大臣,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劉盈就佔有著大義名人份。所以劉邦一說要廢太子,御使大夫周昌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周昌之言,斬釘截鐵,劉邦大受震動。

更讓劉邦想不到的是,隱居良久、不問朝政的張良,指點呂后請出了商山四皓。劉邦知大勢不可為,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

禮法的力量,看不見,摸不著,卻有著強大的世俗影響力。皇帝想要廢太子,必須要考慮到其中的利害關係,誰願意當一個被老百姓物議的“昏君”呢?

三,廢掉太子,是傷筋動骨的大事

太子雖然不是皇帝,卻因為特殊的身份地位,形成了強大的影響力,有了自己的班底、培植了自己的勢力,更牽扯到母族、妻族。

廢掉一個太子,等於要滅掉一個利益集團,無數官員、重臣、外戚都要被清洗掉,朝廷秩序必然大亂,需要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動盪才能夠重新達到平穩狀態。

不到真正動手,誰也無法預料到廢掉太子引發的嚴重後果。這是任何一個王朝都不願意付出的代價。

例如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之後,有多少朝臣或被貶、或下獄、或悄無聲息地退出廟堂,又有多少人被牽連流放?

廢掉一個太子,後面的皇帝會不會有樣學樣?況且,太子是皇帝親自冊立的,現在又親手廢掉,皇帝不要臉面嗎?

太子是一個王朝傾盡全力培養的接班人,輔佐太子的臣子、太子的老師,哪個不是德高望重、位高權重?他們與太子緊緊的捆在了一起,若是要廢太子,要不要動這些人?

結語:正因為廢掉太子困難重重,所以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真正被廢掉的太子並不多。

自秦時算起,也就是劉據、楊勇、李承乾、胤礽等屈指可數的幾個太子。

有時候,不是皇帝不想廢掉太子,實在是騎虎難下啊!

一言九鼎、說一不二、威望無雙,對朝政掌控能力極強的皇帝,真的是太少了!

能夠正大光明廢掉太子的,是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這樣的牛人!別的還是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