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都說岳飛是秦檜害死的、如果要是沒有秦檜、岳飛能被害死嗎?

541154252


先說我的結論,並不是大環境必然結果。而是由於趙構這樣的皇帝,加上秦相爺,這個組合太絕了。但凡把皇帝換一個,哪怕是阿斗,也不會造成如此局面;或者把秦檜換成另外的奸臣,一般也不會崩壞到這個程度。

比如岳飛最後的一次北伐,金人撕破和談契約來犯,原先因為上書說“夷狄不可信”,說金人的和談不可信而被貶的岳飛帶兵迎敵,金人一觸即潰。秦檜黨馬上就攛掇皇帝停手,說什麼不宜行險之類的。慫皇帝立馬下旨讓岳飛不許追擊。傳旨的大臣是李若虛,他的弟弟當年被俘,在金營中高聲喝罵完顏宗翰而被殺,李若虛不惜矯詔支持北伐。後來的事情都知道了,岳飛一路北上,民間抗金力量四處響應,“人為血人,馬為血馬”,最終將故都汴梁包圍,破城在即。結果十二道金牌直接繞過岳飛,到了他手下十二個將領手裡。當然那時候趙構其實也不知道就要奪回故都,後來知道了又趕忙下旨不要班師,但是來不及了。

這件事可以說皇帝做了天大的錯誤決定,但合議裡殺岳飛的要求,正常皇帝誰會接受?當然這也少不了秦檜黨的攛掇。對岳飛的審理過程中,同樣有不少文官武將為岳飛發聲,秦檜直接就把整個流程從簡,人員都換成其黨羽。 那位矯詔的李若虛,死在流放途中。

岳飛在的期間,可以說整個大環境是非常適宜北伐。不論是民間倒向,金與南宋的朝堂局勢、經濟軍事對比,都是良好的大環境。 正如岳飛自信的那句話“期以河北平乃相見”。 奈何真就出了趙構和秦檜這樣的組合,尤其是趙構這樣的皇帝,千古難遇。


誰是姚明改革的絆腳石


如果沒有秦檜,還會出現張檜、王檜、李檜,因為想讓岳飛死的是南宋的皇帝趙構。他怕岳飛率領的岳家軍打到金國的都城黃龍府,把他的父親和哥哥(宋徽宗和宋欽宗)迎接回來。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公元1140年十月,金國發動全國的精銳大軍,以兀朮為大元帥,分四路大軍進攻南宋。

岳飛一面派大將王貴、牛皋、楊再興、岳雲各率一路大軍迎戰,一面派人到河北跟起義軍首領梁興聯繫,讓他率領大軍在河東、河東向金軍後方包抄。岳飛在偃城做鎮總指揮。

過了幾天,幾路大軍紛紛告捷,先後收復了穎昌(河南許昌東)、陳州(今河南淮陽)和鄭州。

岳家軍是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東京城四十多里的朱仙鎮。河北起義軍得知岳家軍打到朱仙鎮的消息,都歡新鼓舞,紛紛渡過黃河和岳家軍匯合。附近的老百姓們時殺豬宰羊犒賞岳家軍。

岳飛看勝利在望,高興的對部下的將領們說:*大家共同努力殺敵吧,等我們打到黃龍府的時候,再跟各位弟兄們痛飲慶功酒!*

秦檜聽說岳飛把金軍打得是潰不成軍,秦檜對宋高宗趙構說:*如果天下無事,那就南方是南方,北方是北方吧。*意思是和金人保持現壯,不要再收復失地了。

宋高宗就怕岳飛把宋徽宗和宋欽宗迎接回來,馬上就命令其它將領們撤回來。然後以岳飛孤軍深入為由,連發十二道金牌逼他撤退。岳飛是含淚撤兵,收復的失地又全部被金兵佔領。

岳飛到京城後,秦檜指使諫議大夫万俟卨上書彈劾岳飛。誣告岳飛和金國互相勾結,同時被抓的還有岳雲、部將張憲。抗金名將韓世忠質問秦檜,憑什麼抓岳飛!秦檜說:*岳飛寫信讓張憲謀反,這事雖然還不太確定,但*莫須有*。韓世忠大怒:*莫須有*3個字怎麼能讓天下人信服?*

公元1142年一月一個夜裡,年僅39歲的抗金名將岳飛被害。他的兒子岳飛、部將張憲也同意被害。





隱者康司馬


如果沒有秦檜,岳飛能被害死嗎?我認為,就是沒有秦檜,岳飛也同樣會被害死。

岳飛的死,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獻身的,並不是愚忠。

自1126年母親在他的後背刻上“精忠報國”開始,岳飛就始終牢記母親的教誨,把抗金救國作為自己的理想,至死不渝。

1140年,岳飛率領岳家軍北伐時,曾經意氣風發的對部下們說:“今次殺金人,直搗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沒有想到,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

岳飛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被迫班師,憤惋泣下:“十年之力,廢於一旦!”1142年1月27日,岳飛以“莫須有”罪名,被宋高宗賜死。

有人說,岳飛完全可以“將在外、令有所不授”為由,不聽宋高宗的“金字牌”,繼續北伐;還有人說,岳飛手握重兵,完全可以起兵謀反。

然而,作為忠臣的岳飛,並沒有這樣做,最後以死謝國,喚起朝廷和民眾的抗金決心。所以,1162年宋孝宗即位後,岳飛的冤獄終於得以平反。1178年,岳飛被追贈諡號“武穆”,後又追封為鄂王,改諡忠武。

岳飛的死,與朝廷黨朋之爭有直接聯繫,並不是秦檜就想害他。

將相和、朝廷興,廉頗和藺相如握手言和的故事,一直以來被人們津津樂道。然而,在趙宋王朝,重文輕武已經根深蒂固,士大夫的力量成為朝堂上的主導力量。士大夫基於意氣,凡事認死理,搞黨朋之爭。

岳飛與秦檜的忠臣、奸臣之分,都是後人評說的。在當時的朝廷,只有政見和利益之爭。岳飛是主戰派的代表,秦檜是主和派的代表,而且這種矛盾達到難以調和的地步。

主和就是投降,主戰就是愛國嗎?不是的,後世的歷史事實已經說明這一點,晚清歷史就是這樣,翁同龢是主戰派誤國,而在外面對國家縫縫補補的恰恰是主和的李鴻章。

1141年,當時金國與宋朝的戰爭打了很多年,兩國都很難打下去。剛好岳飛打了勝仗,而完顏兀朮不想打了,那就談判言和吧。金國開出的條件是:“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

於是,秦檜上奏宋高宗,還是和談吧,國家經不起戰爭了。宋高宗基於形勢考慮,只好選擇和談,這樣主戰派不幹了。那麼只好“殺一儆百”,殺一個主戰派的領頭人物。只有殺了岳飛,其他的主戰派才會老實,主和的政策才能成為國家的大政方針。因此,岳飛就成了主和政策、黨朋之爭的犧牲品。

岳飛的死,與他的性格倔強,沒有得到宋高宗的絕對信任有重要關係。

宋高宗趙構登基後,對岳飛是比較信任的,軍事上也一直倚重岳飛,甚至將朝廷四分之三的兵馬都歸其統領。

岳飛的性格有點倔強。1137年,岳飛打了勝仗後,宋高宗準備將淮西軍將領劉光世歸他統領。後來,聽了張浚和秦檜的建議,就沒有再給他。於是,岳飛不幹了,呈上辭職的摺子,不等准奏,就直接回廬山替母守孝了。

宋高宗聞知岳飛辭職,即詔令鄂州軍營將佐立刻敦請岳飛還軍。岳飛就是不回來。又派大臣去廬山請岳飛返回軍營。大臣勸了岳飛六日,岳飛才答應受詔朝見。宋高宗為此很不高興。

後來,有一次岳飛入覲時,向宋高宗提議立其養子趙瑗(即宋孝宗)為皇儲,又遭宋高宗呵斥。如果一個文臣關心到也罷了,你是武將,手握重兵,對皇位繼承感興趣,指手畫腳,是想幹什麼呢?這件事,更導致了岳飛與宋高宗矛盾的加深。

所以,後來在戰與和的問題上,宋高宗聽了主和派的建議,加上岳飛有點不聽話,最後只能犧牲岳飛了。

縱上所述,岳飛的死,既是當時朝廷主和政策的需要,也與朝廷黨朋之爭脫不開關係。當然,決定權肯定是在宋高宗手中,也正因為如此,岳飛的倔強性格,沒有得到宋高宗的絕對信任,也是他致死的重要原因。

不管怎樣說,岳飛是民族英雄,為了國家、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永遠值得人們紀念他。而秦檜害死岳飛,必將遭人唾罵,遺臭萬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