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真的值得学习么?

少年不大冷


中国五千年历史,有一个朝代,被我们格外宠爱。这就是宋朝。

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宋朝?

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有人爱极了宋词;也有人对宋人的书法迷到不行;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绘画之一《清明上河图》也是绘于北宋,噢对了,十七岁的王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也是出自北宋;宋瓷也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高峰。

金庸小说最经典的作品,《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创作背景都是宋代;甚至连中国足球的最辉煌年代,也是在宋朝……

五千年中华,二十多个朝代更替,你最喜欢哪个?

有网友点评说,始夏、烈商、礼周、霸秦、强汉、士晋、雄隋、盛唐、富宋、暴元、刚明、奴清。

假如可以穿越,你最愿意去到哪个朝代?

辽代皇帝耶律洪基,曾说来世做宋人,高丽国王王颛也表达了相似的愿望。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占了当时世界经济的80%。

北宋一年的财政收入,是明朝的十倍;南宋一年的财政收入,则是明朝的六倍。

宋朝的对外胜率,达到了惊人的70%。

宋朝一共经历了319年,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其仅次于汉朝,远超强大的唐朝、明朝和清朝。

北宋亡于金,南宋联合蒙古灭金;一百多年后,南宋灭于强大的蒙古。

1276年,崖山海战,宰相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十万军民跳海殉国,无一投降。

文天祥更是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完美概括了宋人的气节。

这就是宋朝,一个在强敌环伺下,却顽强生存了319年的伟大王朝。

它被称为富宋,也被称为雅宋。

书法、绘画、诗词、茶道、花艺、蹴鞠、瓷器的全盛年代,都是在宋朝。

这是文人最爱的年代,这也是最有文化的朝代之一。

被宋仁宗要求”且去填词“的柳永,写出了「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文史记载里:宋人的生活,安逸、悠闲、文艺、富足。

他们创造了特有的生活美学,影响深远。

我们目前追求的,难道不正是一千年前的宋人生活么?

宋朝,不是我们历史教科书中的“盛世”,而且近千年来,“弱宋”的帽子已经锈在宋朝的头上摘不下来。

说到宋朝,自然绕不开“大唐”。提起大唐,我们每个人都会亢奋。唐的版图,唐的国力,唐的开放,唐的雄风,都让每一个中华儿女为自豪。我们多么渴望那段辉煌的历史能永不终结!

但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渔阳的烽火,彻底击碎了盛世的狂热,“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霸气,“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富足,似乎一夜之间,都成为昨日的梦幻。

李白的豪迈,化作“流血涂野草,豺狼尽灌缨”的悲愤;杜甫的仁爱,转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离愁。

从此,大唐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颓唐成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但毕竟年轻时身体健康,纵然生一场大病也不至于一下子要命,所以又步履蹒跚地走过后来的两百余年。

当大唐终于寿终正寝后,中华大地又再次烽烟四起,走马灯式的五代十国政权,让百姓来不及熟悉每个朝代的国策,记不住皇帝的年号,搞不懂杀来杀去的意图,唯一能记住的,就是兵荒马乱带来的刻骨铭心的苦难。

而当中原王朝和南方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地混战不已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党项等,却静观其乱,抚掌而笑,时不时南下捞上一两把“油水”,甚至还有石敬瑭这样为了当皇帝想疯了的人,厚颜无耻地认贼作父,主动舔契丹的屁股。

所以,等到五代结束时,他们早已羽翼丰满,獠牙外露。而宋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

我一直认为,一个朝代的总体品格,与开国皇帝的品质有很大的关联。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柴氏而立宋,一直为后来所诟病,但我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中,如果不是赵匡胤皇袍加身,及早结束战乱,那么,华夏民族的黑夜,不知何时结束。

在我开来,赵匡胤建立大宋后:偃武修文,爱惜百姓,可谓仁也;善待柴氏,保其荣华,可谓义也;虽为武夫,却守周礼,可谓礼也;先南后北,削平藩镇,可谓智也,杯酒释兵,永不杀戮,可谓信也,具此五种品质,可谓君子也。

观两宋三百多年,有德之君比比皆是,不能不说与赵匡胤的影响无关。

宋朝之所以文化鼎盛,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宋朝有一股“读书风”,可以说从乡野到庙堂,几乎所有有条件、没有条件的男孩子从小就会开始读书。也许对于宋代的人来说,读书才是最崇高的职业,宋朝算是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应用到了实际之中,并进一步升华了这句话。

那么为何宋朝人都那么爱读书呢?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到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每个宋朝人都趋之若鹜呢?

杯酒释兵权是每个人在历史书上看到的故事,就因为从这个故事开始,当年的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和推行。当然当时的宋朝之所以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不仅仅只是因为武将的威胁比较大,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项政策可以有效地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促进文化方面的发展,宋朝时期出现文化盛世原因有一部分就是这个政策的作用所引起的。这种重文的政策是宋代的文化出现繁荣时期,当时的宋朝出现了许多文化泰斗以及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典籍。

当时的重文政策一方面体现在对于读书人的优待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文化典籍的修复和重视程度上。据说北宋的皇帝都会在自己的宗族祠堂里祭拜这样一块碑,这块碑上有许多的碑文,据记载 碑文大体规定两条,一是优待柴氏后人,二是后世皇帝不得杀上书言事者,不得杀士大夫。宋朝算是把以前的“刑不上士大夫”的规定彻底的保留了下来,你要的规定无疑给了天下的百姓一个重要的信号,即读书人是最高贵的讯息。

据记载,“建隆初,三馆所藏书仅一万三千卷,江南书二万余卷。又下诏开献书之路,于是天下书复集三馆,篇秩稍备”除了优待读书人之外,当时的皇帝还进行了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修复,他们开始大规模的恢复被这段时代所抛弃的文化典籍以及优秀的文化知识,并且这样的活动是当时几代皇帝共同完成的。据记载,“太宗下令召集文人编纂了故事集《太平总类》,文章集《文苑英华》,小说集《太平广记》,医方集《神医普救》。...真宗也组织了大型编书工作,他召集书生编纂君臣事迹一千卷,命名为《册府元龟》。”这样大规模的修复和编纂文化典籍的活动给当时的宋朝读书人提供了大量可以学习的材料,同时更加坚定了百姓对于读书这件事情的看重。

古往今来大多数人的人生活动方向都是用利益来趋势的,宋代人之所以这么爱读书,大多数都是在利益的驱使下选择出来的行为。要知道宋代官员的俸禄是非常丰厚的,不仅仅是日常的工资,宋代的官员可以拿到很多很多种我们完全没有听到过的补助,可以说只要是在宋代当上官之后,基本上就可以不用担心日常生活问题了。根据赵翼的《甘二史札记宋制禄之厚》记载:“有茶酒厨料之给、薪蒿炭盐诸物之给、饲马刍粟之给、米面羊口之给。其官于外者,别有公用钱,...选人、使臣无职田者,别有茶汤钱。”

宋朝官员这些乱七八糟的补贴加在一起,其实已经远远高于他们每月拿到的俸禄了,而且宋朝的皇帝很喜欢干的一件事情,就是时常打赏自己的臣子。所以说在宋代当官,只要不是野心特别大,基本上和他的人生就不需要太过于为钱操心,国家满足了他一切的生活需求。宋代的很多高官都是贫寒出身,所以在宋朝,努力读书争取成为国家公务员应该算是许多贫苦百姓唯一的一条出路,在宋朝成为国家肯定的官员就是荣华富贵的开始,这应该是宋朝大部分人都非常愿意成为读书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宋朝的人之所以选择读书,除了政策方面以及待遇方面的优厚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掌权者皇帝所起的引领作用。宋朝时期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了读书的风尚,当时的宋朝皇帝对于文学的热爱以及对于文臣的敬重,都在直接的影响整个朝代的风尚标。根据《麟台故事》记载:“太宗崇尚儒术,听政之暇,观书为乐,殆至宵分,手不释卷。……命文仲为翰林侍读,寓直禁中,以备顾问”当权者的一些小爱好和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官员的态度和兴趣爱好,而这些官员在投其所好的同时也会影响读书人的一些想法。在这样种种的条件作用之下,宋朝的百姓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了解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成为读书人的风尚在宋朝的土地上蔓延开来。

宋太宗在宋朝的诸多皇帝之中,算是比较爱读书的一个,在他看来,所有的知识都可以从书本中得到,即使一个人的学问再高也会有不会的东西,宋朝的读书风尚大约就是从他这一代逐渐开始的。根据《宋史》记载:“诏:『史馆所修《太平总类》自今日进三卷,朕当亲览。』...朕性喜读书,开卷有益,不为劳也。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因思学者读万卷书,亦不为难耳。』...上怪之,以语近臣。对曰:『上好学之感也。昔有鹳雀衔三鱸鱼坠杨震讲堂下,抑以类此。』”也许当时除了国家政事之外,宋太宗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修复古籍,然后阅读书籍并和自己的臣子进行讨论,从《宋史》之中的对话不难看出,这位皇帝是真的乐于读书一道。

宋朝重视科举,当时的宋朝统治者讲究的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则,同时因为政策方面的原因,当时涌现了一大批大文豪,这些人对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宋朝时期所有贵族也都以读书好为豪,据《容斋随笔》记载,在一些地区出现了“父笃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者,莫不耻焉”“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与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的社会风气,这其中文人们的带动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当时的各个地区广为流传的并不只是这些大文豪的名气,更多的是伴随着他们的名字而出现的许多故事。这些故事大多都是这些文人刻苦学习读书的事件,在《宋史》中,曾经这样记载过范仲淹:“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这种赞许文人读书刻苦的记载很多,这些记载在长时间的传播上积攒下来的是读书蔚然成风的现象,然后这些现象就会催生更多的文人,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促进的存在,它们一起加固了宋代读书人的地位。

在宋代读书除了获取功名利禄之外,更多的一些文豪是为了满足这些对于知识的渴求而去不断的探索新的书籍,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这些为了非功利目的而读书的人占据宋朝读书人的大多数,相比起那些人为了功名利禄及参加科举而读书的人来说,这些即便身处贫寒也依旧热爱读书的文人才是促成当时宋朝读书风潮的主流人群,因为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更得人心。

除了那些流传的文豪事迹在激励着读书人之外,宋朝许许多多官学以及学院的诞生也是读书风气形成的原因之一。根据记载,宋仁宗颁布了兴学诏令:“诏诸路州军监各令立学,学者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自是州郡无不有学。始置教授,以经术行义训导诸生。”这些学院的出现不仅利于读书风尚的形成,同时它们也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文官和文人志士为宋朝的文化盛世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这些许许多多供给读书人学习的地方,给了许多出身贫寒的读书人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毕竟任何一个时代里,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一直是普通人。宋朝时期普通人的认同和努力是文化盛世出现的一个原因,也是读书风尚诞生并壮大的动力。

当然,宋朝之所以出现文化兴荣的盛世,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这些因素里既有政治方面重文轻武,也有社会上读书“蔚然成风”的影响,其实当权者肯定的态度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反面例子就是秦始皇了,所以大秦帝国只能维持两代,而宋朝可以持续319年。

中国有名的四大发明,有三样诞生在宋朝,从中可以发现宋朝的科技发展水平很高,也从中可以知道宋代既尊重文化,还鼓励和促进工商业发展,整个社会风气开放,无论手工业,还是航海业,都极其兴盛发达。

宋朝的财政,大都来自工商业,中国没有一个朝代,像它这样。宋朝自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种,再加上本身发达的农业技术,使其用有限的国土,却养活了了众多的人口。

我们说“弱宋”,是因为它在对外的“抗战”中老处劣势,但事实上宋朝的军事实力并不弱,面对剽悍的少数民族,他们积极改良武器,发明了“神臂弓”和“火箭炮”,这些武器,在同时代中,都代表着最高成就。

宋人有福,这是事实。两宋共享国319年,国家虽战事不多,但天灾不断。而每次受灾,政府对救灾工作极其重视,尽最大努力将灾害减到最小。甚至在得知百姓受灾时,皇帝还为此伤心以至茶饭不思者比比皆是。

在宋朝,你骂皇帝不一定杀头或贬官,但救灾不力,或者贪墨,很多时候会掉脑袋。

宋朝很富足,两宋的财政岁入,基本上都保持在年一亿贯以上。北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的数字是11600万贯,这个数目还不是北宋岁入的最高额,却已经是唐代最高岁入的一倍了!后来的元明清,根本只能望其项背!

宋朝时期,开封人口超过100万,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世界之最。另外,十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洛阳、杭州、扬州、成都、广州、福州、应天府。其时,欧洲最大城市也不过十几万人口。

南宋时的杭州,作为一国之都,临安城人口迅速积聚。临安府九县上户口的人就有124万,而同一时期(公元13世纪),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

正因为宋朝如此富庶,政府对百姓的税负非常低,纵观整个历史,曾减免农业税的,只有宋朝和现在。

在教育方面:宋朝各地官办学校不收学费,有的县象征性的征一二钱,一二线交不起的学生政府也免了。国家和省上的“重点学校”政府还要补助学生钱,如太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读书不交钱,每月每个学子还能领到一千文钱,“孤寒士子”在校外没有房住的,政府提供免费住宿和吃饭。

对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宋朝对没儿女的老人、孤儿、残疾者、穷人,政府都出钱助养,“鳏寡孤独无依靠者,残废疾病难以为生者,依临安例,官司养济。”有史料说,宋朝街上没有乞丐,因为乞丐都被政府收养了,我不敢苟同,但却相信,在整个封建时代,宋朝在相当一段时间,基本社会保障是很不错的。

正是在朝廷先进、完备的政策保障下,宋人才少有饥寒,而且相对生活富裕。他们在太平、幸福的生活中,接受着中华优秀文化的沐浴,追求着高尚的道德修养和高雅的生活品味。

看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宋朝为什么很少有农民起义的原因了,因为老百姓有吃有喝,生活安逸,国家又把百姓当人看,谁愿意提着脑袋去造反?水浒中记载的“梁山起义、方腊起义”,其范围都没超过一省地界,与其他朝代大规模农民起义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而且,两宋灭亡,都是因为外族入侵,绝不是内部原因,这是及其难能可贵的。

你可能会说:宋朝虽然文化兴盛、经济富足,但宋朝给少数民族低声下气地送岁币,还两次因为外族入侵而亡国,怎么解释?

答曰:宋不比汉、唐、明,自有其难处。就像我在文章开头中说的,宋朝在立国时,北方少数民族都已发展壮大,宋要扫灭他们,已经绝非难事。更要命的是,汉族“败类”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这块中原王朝对抗少数民族的咽喉要地送给契丹后,宋朝连养马的地方都没有,骑兵自然发展不起来。

在农业文明时代,骑兵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宋朝没有骑兵,自然在战争中很难占上风。

况且,宋朝不是没有收复失土的决心,但北宋时宋太宗两次北伐,南宋时张浚的隆兴北伐和韩侂胄的开禧北伐,皆已失败而告终,其中原因不说自明。

况且,宋朝由于军事科技的发达,所以在对阵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时,虽不能获压倒性胜利,但对方也占不了多少便宜,要不人家也不会答应求和。

至于送岁币被当做耻辱,我觉得这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就会有不一样的结论。

首先,宋朝给辽等少数民族送岁币,并不是乞求和平,而是出自对方要求,在名义上是两国互称兄弟,不算巴结,岁币是宋主对对方的赏赐,不是赔款。

其次,宋朝自“澶渊之盟”后,每年送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但这与宋朝强大的经济实力相比,简直九牛一毛,算下来,不过宋人每人多支付了一个烧饼的钱。

打个比方吧,如果有一个身体强壮的叫花子来到你门前,跟你要一块钱,你是给一块钱打发走呢,还是和他因为一块钱打一仗呢?相信你会选择。

最后,宋朝这样做其实不是示弱,宋人珍爱和平,但绝非软弱可欺。两国和平后,宋朝向对方大量出口工业品和粮食,赚回来的其实远比送出去的岁币多得多。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宋朝虽答应议和,却绝不和亲,不将国家的命运让一个个弱女子去承担,这是汉唐也没有做到的。

而南宋的灭亡,不能完全看成南宋的软弱无能。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在当时全世界都算是一个异类,拥有无数骑兵的金、西夏、花剌子模等,皆不堪一击,而南宋能坚持抗蒙50多年,实在难能可贵。

且崖山海战后,几十万宋民集体跳海殉国,这绝不是一个苟且偷生,没有气节的朝代能表现出来的。

当然,南宋在对金、对蒙战略决策的失误,也是不能忽视的原因,对此我毫不回避。

你可能还会说:崖山之后无中华,是不是太绝对了?

答曰:虽不绝对,但的确很有见地。嗜血、粗鲁的马背民族元朝建立后,首先将人分为四等人,曾经最有文化、抗元最久的宋人,成了最末等。蒙古人马上取天下,又继续想马上治天下,所以有元一朝,中华传统文化何其消沉,除了诗人元好问和关汉卿、马致远等少数文人,没有多少中华文化史上闪亮的明星。

而元代戏曲的繁荣,不是因为文化的自主发展和创新,主要是元朝统治者没有文化,欣赏不了诗词歌赋和散文小说,只有戏曲能看懂。

明代是我们汉民族建立的王朝,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成为开国皇帝,立国后又非常善待百姓,从这一点来说我绝不否认他的人品和贡献。但个人认为:朱元璋的见识和胸怀,不能同宋太祖、太宗兄弟可比。因为明朝两百多年,政治恐怖一直是主流,权谋和钻营充斥着朝野。这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明朝,皇帝玩弄大臣,大臣戏弄皇帝成为常态,而且,明朝一度又盛行人祭和人殉,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开了历史的倒车。

更致命的是,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给皇帝培养听话、干事的奴才。所以士子们从此再也无心道德学问,而紧紧抱住腐朽的八股文,将其当成自己升官发财的敲门砖。那么有一天走上仕途,他们为官之操守,就再也没有了保障。

一部《儒林外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明代士人生活百科全书,从这里,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明代文人道德的沦丧,乃至整个社会的世俗功利。正由于此,范进中举后会疯掉,身为乡绅的严贡生为了赖几个船钱,就设计让船夫白白幸苦一趟而一无所获。为了名利,文人和官吏们普遍的厚颜无耻和卑鄙龌龊,足以令人呕吐。

清朝虽有康乾盛世,但文化专制、闭关锁国的程度,比之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乾隆为自己的“十大武功”和亿兆子民,沉迷于天朝上国的美梦时,英国访清使臣马嘎尔尼却看到一个个瘦骨嶙峋、目光呆滞,对官员唯唯诺诺,连英国人扔的死猪和倒掉的茶叶都当成宝贝的中国人。

所谓的乾隆盛世,实际是一个饥饿的盛世。乾隆对此不以为然,丝毫感觉不到世界巨变来临前的风雨之味。他用十倍的赏赐打发了马嘎尔尼,但对马嘎尔尼不远万里送来的最新科技产品,却不屑一顾。中国,又一次错过了赶上世界大潮的机会。所以,清朝虽然没有昏君,但除了康熙和雍正,我对其他皇帝并没什么敬意。

其实,宋代真的很不错,为什么我们却不能对他有比较高的评价呢?这让我想起了一件历史趣事:

匈奴的使者来拜见曹操,曹操让侍卫代替他接见使臣,自己扮成侍卫提着刀一旁站立。后来曹操派人问使臣对“魏王”的评价,使臣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魏武帝曹操听了,马上派人追杀此使臣。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尚英雄的传统。我认为,我们可以用是否是英雄来评价一个人,但完全据此评价一个朝代,却是有失公允的,看一个朝代,主要看国家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以及这个朝代对后来历史文化发展的贡献。撇开此偏见,你就会发现,宋朝自有其可敬之处。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曾今的辉煌和惨痛,像两条缠绕在一起的绳索,让人们对宋朝的评价一直争议不断。这或许并不是坏事,牢记历史教训,方能走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历史循环。











蜀剑


1,恢复法律和秩序。从晚唐到五代,武夫当国。军阀混战,以至于民不聊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相食一再上演,以至于欧阳修修“五代史”称这一段为季世。宋朝结束了晚唐以来地方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比较彻底了结了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客观上给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

2,经济较唐朝取得长足的发展,表现在城市里打破坊市结构,城市商业,手工业繁荣,城市数量大为增加,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对外贸易的深度广度超过前朝。

3,文化上出现繁荣的局面,唐宋八大家有六位是宋代。宋词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块瑰宝。宋代书院开始兴起,私人讲学办学形成风气。教育进一步普及。

说到和汉唐明相比, 有点关公战秦琼,只能漫谈一下,汉唐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统治集团一定程度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整体比较有开拓进取精神。对自身领导地位比较有信心。政治上文武并用,出将入相成为常态,用现在的话,领导干部专业化,知识化,总体上不会出现外行领导内行,不像宋朝文官领军管的太死。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在对内治安战表现还不明显,遇到强大外敌,这一问题严重性就暴露出来。


唯一的知新


非常值得学习,宋朝同时期的其它国家以及宋之后的朝代都在学习宋朝,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五点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1、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宋代不是门阀政治,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刑不上士大夫。科举制度创立于隋代,唐代完善,但隋唐高官还是来自门阀。宋朝则不同,主要官员的选拔都是靠科举,门阀不再是朝廷中主要力量,大量的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了人生巅峰,读书人地位高。宋诗有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2、规范皇家制度

宋代皇家有一套祖宗家法,规范皇室人员,有宗正寺、大宗正司、外宗正司来管理皇家宗室人员。所以有宋一代几乎没有出现:宫廷政变、阉党误国、外戚专权、削藩之乱等等,皇家子弟也安安分分,做个太平王爷。


3、鼓励发展商业

宋代商业高度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就是在宋代产生的。宋代以前城市中都是执行宵禁的,只有宋代不宵禁,晚上可以自由外出,出现了繁华的夜市。两位宋朝的海运非常发达,海上商队通行世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践者。宋代的政府财政收入和民间财富都是历史上最高的。超过明清,远迈汉唐。

4、注重民生,人民生活幸福

宋代注重民生。每每自然灾害,朝廷将青壮招入军中吃俸禄以减少难民,于是我们看到有宋一代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方腊宋江的起义和其它朝代比都是小儿科,规模都太小),经济发展又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四大发明中有三个是在宋朝发明或是大规模使用的。


5、文化昌盛

宋代社会文化高度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的巅峰。从宋太宗开始就长期计划性得编撰整理历史上的各种书籍。宋代的儒学、医药、科技、书法、绘画、诗词、文学、艺术、手工艺百花齐放。学术开明,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学术自由高峰。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来自宋朝。另外宋代教育发达。除了国子学,太学等,还有专业性很强官方或半官方办的画学、书学、医学、武学、律学、算学等等。


《大英百科全书》中记载:“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最富裕的朝代。”



一句话,宋朝值得后世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