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近非常叛逆,說什麼都不聽,這種孩子該如何教育?

平凡而幸福


孩子之所以產生逆反心理,處處和爸爸媽媽對著幹,有很大一部分責任在於爸爸媽媽不當的教子方式、不當的行為。

一旦明白了逆反心理產生之源,爸爸媽媽就應該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以春風化雨般的態度和方式,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

有時候,叛逆行為是和年齡有關係的,是孩子成長階段必須經歷的。

孩子有輕微的叛逆行為,爸爸媽媽也不用大驚小怪,不要認為孩子是學壞了,而應該像以前一樣關懷他、教育和引導他。到了一定階段(如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時),此種叛逆行為會逐漸消失。

然而一旦孩子逆反的程度超過了正常範圍值,則應予以重視,通過剖析原因和巧妙的溝通、引導來消除或緩解孩子這種不正常心理。

要做好這項工作,首先應找出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孩子逆反與家庭的關係認真分析,你會發現,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與家庭有很大的關係:

①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一般情況下,孩子並不經常表現得很叛逆,但當孩子講錯了一句話或辦錯了一件事,爸爸媽媽覺得不滿意而對其大聲指責或責罵時,孩子心理受到刺激,才大聲對抗,或以沉默表示反抗。

這樣,孩子便會逐漸形成逆反心理。爸爸媽媽以專制的方式管教孩子是行不通的。

②孩子對爸爸媽媽的行為不滿。

許多時候,孩子對爸爸媽媽的偏心、言行不一等行為不滿意,但又不敢對爸爸媽媽說出來,就以不聽從大人的話等方式來發洩他的不滿。

③從小養成習慣。

教育孩子要從小時候做起,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小而溺愛孩子,使孩子有了錯誤不改正。孩子長大後,習慣已經養成,再改就晚了。

④家庭關係不和。

如果爸爸媽媽關係緊張,經常吵架,孩子厭惡爸爸媽媽的行為,但又無可奈何,只好逃避。

(2)爸爸媽媽幫助孩子消除逆反心理的方法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爸爸媽媽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①平等溝通。在很多時候,父母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

許多爸爸媽媽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孩子應該聽爸爸媽媽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所以爸爸媽媽應該放下架子,耐心聽一聽孩子自己的想法,從感情上、從具體事件上與孩子達成一致,做一些適當的讓步。

②以身作則。有些爸爸媽媽對孩子要求嚴格,但自身行為卻很隨便,孩子覺得,當爸爸媽媽的自身都沒有做到,憑什麼要求自己孩子去做?因此不聽管教。

所以,做爸爸媽媽的應該要做到以身作則。身教勝於言傳,一旦爸爸媽媽行得端、做得正,孩子會受到爸爸媽媽的影響,自然而然地聽從爸爸媽媽的教導。

③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當孩子因為興趣影響學習成績時,爸爸媽媽大多會粗暴地制止,但往往適得其反。要是爸爸媽媽先不動聲色地觀察孩子的興趣,瞭解情況,譬如和孩子一起議論他們心裡崇拜的偶像等,然後再做適當的提醒,做到有的放矢,當利害關係一目瞭然的時候,孩子也就能夠接受勸告了。

其實每個孩子都希望和爸爸媽媽融洽相處,都想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和尊重。

④藝術地批評。

有些爸爸媽媽看到孩子犯錯誤就一味地批評,這樣就會傷到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產生逆反心理。

要是爸爸媽媽先對孩子的優點給予肯定和表揚,再指出不足和錯誤之處,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就樂意接受。

⑤循循善誘。

有些問題,如早戀,爸爸媽媽應對孩子進行有情、有理、有據的說服、勸導,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問題。

同時,用具體事例改變孩子幼稚的理想化思維,用自己的冷靜、理智換取孩子明智的選擇。


子夜學習分享


您好!我是@暖陽鴿說教。你說:孩子最近非常叛逆,說什麼都不聽,這種孩子該如何教育?其實這是每個孩子發育成長過程的正常現象,也是一種自我學習 “嘗試性”的反常的心理,因此,面對處在人生成長與發育成長的“十字路口”的孩子,家長更應該付出耐心、細心、用心和愛心,幫助和引導孩子認清正確的方向或尋求無誤的應對方法,從而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一、理解孩子叛逆的產生階段可以緩解家長的暴躁情緒。

對於新生家庭中的成員來說,初為父母的家長把“寶寶”一把屎,一把尿,一口一口餵養,一路攙扶走來,“寶寶”都是那麼可愛,那麼聽話,家長心裡是很欣慰,很有成就感的。由於孩子的“迅速”發育與成長,越過了家長的認知範疇和理解區域,孩子一般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三個階段的“叛逆期”。

(一)“執拗期”。一般在孩子2-3歲期間,孩子是自主能力形成期,自尊心開始出現,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非常任性,佔有慾望強,自命不凡,但又容易受挫,不善於表達情緒,因而展現出脾氣很壞或“愛哭鬧”的現象。比如:孩子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得到,不惜大哭大鬧也要努力一把;自己的東西被被人借去用或玩,就覺得“東西拿出去就回不來了”,也要“哭鬧”拼一把,或在情急之下會做出拳打腳踢的動作,家長怎麼勸說也無濟於事。

(二)“準大人期”。一般在9-10.5歲期間,孩子自以為“已經是一個成人,是一個小大人”了,往往表現出不願意與家長拉手,喜歡別人叫他名字。


(三)“青春期”。一般在孩子10-17歲之間,有的孩子可能提前或推遲,細心的家長可以發現,當孩子伴隨著要求父母的力量,非常依賴,不講道理,嬌氣易哭的表現時,孩子的“青春期”就步入了。

1、需要權利。孩子表現出喜愛集體,想要大人的權利,但又不願意承擔責任,對於思想政治教育覺得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現實生活,從而採取應付、抵制、消極對抗的態度。

2、需要主見。家長的批評常常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憤怒,孩子不想讓大人感到順心,相反還覺得自己很有主見,其實孩子是未能從全局出發,從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現實,片面地誇大某些不完善之處,有時甚至進行有意無意的反面宣傳。

3、需要主意。常常表現出做事言行不顧後果,我行我素,一旦決定做某件事,不管別人怎樣勸阻也不會改變主意。這時的孩子容易把先進人物說成沽名釣譽的“投機家”或“傻子”,無端懷疑他們的動機,甚至否定他們的先進事蹟;對於身邊的好榜樣,則冠以“拍馬屁”的稱謂,給予排斥和嘲笑。

4、需要獨立。孩子不想和父母溝通,對父母的話開始懷疑,越是不讓他做的事,就越要獨立去做,卻往往把對於樂於助人、愛護集體、愛護公物、遵守校規校紀的青少年則被肆意諷刺、挖苦,造成在集體氛圍裡好人好事無人誇,不良傾向有市場,正不壓邪的局面,鬧“獨樹一幟”。

5、需要贊同。

孩子的情緒起伏不定,脾氣暴躁,拖延,但又希望能達到家長的理解與贊同。

這樣,通過了解孩子表現出反叛的思想、行為等“唱反調”的現象,家長即使在“權威”動搖後,也要儘量理解孩子或接受孩子的 “非常叛逆”,“說什麼都不聽”,“不知如何教育”的現狀,緩解自己的暴躁情緒,避免發生親子關係的正面衝突,影響親子情感。


二、弄懂叛逆產生的原因可以理清家長教育孩子的底氣

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其中家庭的不當教育方法是導致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發育成長過快,超過了家長的預期。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缺乏觀察與民主意識,總認為孩子還不成熟,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則就是"忤逆" "對著幹",家長的盛氣凌人,態度生硬造成了孩子反感的原因,其實現在的孩子,感觀與智慧都“開悟”的早、“頓悟”的快樂,孩子已通過現代科技信息工具獲取了“足不出戶”的海量的信息量,完全超越了家長的預期。

(二)家長要求過高,加重了孩子的壓力。家長對子女教育要求過高,急於求成,方法簡單粗暴,經常無視子女的自尊心,加重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對於孩子的過失,採用責罵,甚至毆打孩子的手段,使孩子在犯錯誤時感到孤立無援,產生叛逆心理。

(三)家長過分溺愛,達不到孩子的欲求。由於家長出於對子女的保護與溺愛,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包辦,然而孩子卻渴望獨立,就與家長產生思想上的衝突、矛盾,從而產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為。

(四)日常交往繁多,打亂了孩子的思緒。孩子既要應付生活中的事務,還要處理和完成教師的學習任務,打亂了孩子“玩”、“耍”、“鬧”、“戲”的心底習性的思緒。加上遇到教師教育不當的話,有些教師不瞭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居高臨下,指示學生必須怎樣想,必須怎樣做,根本不與學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與老師想法不同的學生引起老師反感,對學生進行人格侮辱,甚至動手打學生,就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五)生理特徵的發育,干擾了孩子的認知。由於孩子在不斷地發育長大,不斷吸收外界的各類信息源,加上生理特徵的發育,和容易刺激孩子的“興奮度”。又加上一些大眾媒體的不當宣傳,孩子容易把叛逆者的“個人主義”的行為誇大為“叛逆英雄”,把“小偷小摸”、違背良心的話和事看成是理所當然的現象,嚴重干擾了孩子的認知,甚至造成孩子產生病態心理或犯罪心理,影響其一生。

因此,家長弄懂孩子叛逆產生的原因可以使家長理清教育孩子的底氣,做到有理可循,有路可行,不會盲目發洩一通,從而在一定的思路引導下有的放矢。


三、掌握叛逆的應對策略是家長撫育孩子渡過“危險”的智囊。

孩子的叛逆是分階段的,那麼家長也應根據不同時期的孩子,採用適合孩子當前的教養方式來執行,達到幫助孩子度過“危險”,走向正確的成長路線上來。

(一)“執拗期”的引渡策略。

孩子在“執拗期”的自我意識開始變得明確,從“小乖乖”變成了“小神獸”、“小惡魔”,學會表達“我想做什麼”和“我要什麼”,學會了說“不”。

1、改變“自己”。孩子的表現其實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曾經怎麼說、怎樣處理、怎麼做的,現在孩子那得到了“發射”,家長更應該想到還有很長的一段“叛逆期”的應對,採用的管教方式一定要得當,否則,在一定的時間內,它又會發生在孩子身上“重演”。

2、學會“選擇”,給足“緩衝”時間。就是家長在希望孩子怎樣時,想到兩種自己均能接受的選擇方式,主動改變環境,用平和、耐心、陪伴的態度讓孩子在合理範圍內作限制選擇。比如:孩子經常看電視,你想改變這種狀況,可以帶孩子出去遊玩或體育運動,當孩子肯定不會一下子關掉電視的,家長可以採用“咱們現在出去還是五分鐘以後出發”,如果說出其它答案,家長可以重述一遍,並給足“緩衝”時間。其實孩子也是不想多與家長衝突的,一般會根據家長的範疇選擇的。這樣既給孩子很好引導,又讓孩子覺得很有“面光”,“你尊重他”,有不斷“長大”的主人感覺,使孩子擁有自己的人生自由,並不是家長意志的執行者。

3、學會“強制”,但不命令。一些家長常用“好不好”、“想不想”的口吻與孩子商量,好像很民主,其實當孩子否定答覆是,家長就會發脾氣,甚至暴跳如雷,孩子更不聽了。因此,家長應該直接用帶有“強制”口吻的語氣表達。比如:家長不許孩子把玩具到處亂扔!。可以用“寶寶應該把什麼放好,待會媽媽來檢查”、“寶貝應該把什麼擺好,過會爸爸再來看看”就行。孩子會因為家長的粗暴命令語氣改變成有彈性的“強制”口吻,而表示樂意接受的。有句話說得好“家長首先要改變1%,那寶寶就會改變99%”。

總的來說,家長要讓孩子做什麼,怎麼做,可以使用轉移注意力、事先表揚、事前預告等方法,同時,自己也要說到做到,以身作則,否則,下次孩子就又會“揭傷疤”啦。


(二)“準大人期”的指引對策

當孩子讀小學後,學會了更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他就會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是個“小大人兒”了,極力想掙脫父母的掌控,於是就變得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這是孩子發育成長的正常現象。

1、學會“平等”。家長可以遇事跟孩子“商量”,不搞專政,一些事情孩子能做主的讓其做主。

2、學會“約束”。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眼裡永遠都是孩子,但要與孩子約定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制度,讓孩子知道“我可以引導你怎樣過自己的一生”,並嘗試與父母的約定,其實也是孩子學習規則和遵守制度的過程。

3、學會“交友”。這時的“準大人”興趣最廣泛,最喜歡遊戲。但是,家長眼見孩子沉迷遊戲影響功課,心裡著急呀。其實,最好的方法不是“禁止”,而是採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對策,試著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比如:可以在假日帶孩子到電子遊戲中心,一起玩一玩,在期間交談他們的偶像,提醒孩子從中要學什麼,不應該學什麼或者說是學之無用的說法,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想出融洽,孩子把家長當朋友,當然就不叛逆了。

所以,對待孩子的管教,家長是要不斷改變教育方式的,不斷試驗,直至發現有效的方法。


(三)“青春期”的導引措施。

當孩子今天入青春期後,身體初步成熟,而心理卻未成熟,但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尊重,於是常常會遭遇各種挫折感,心理變得更加矛盾,甚至莫名煩躁。

1、學會溝通。孩子已經初具知情意行的主觀世界,家長會感到難以溝通。

(1)做到“尊重”。在與孩子接觸時,家長切忌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必須做到謙卑,放棄自己執著的思想,儘量多找孩子自身“優點”、“閃光點”,並多鼓勵,以不同的角度對待孩子,做有限度的遷就,減少孩子對家長的抗拒心理。

(2)學會“換位”。畢竟家長也是“青春期”的過來人,面對孩子的需糾正的行為,不妨換位思考,有了“共鳴”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幫孩子找出問題的“癥結”,才能“對症下藥”。

(3)學會“容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小錯是難免的,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點小錯、吃點虧,關鍵要幫助孩子找到錯的地方,錯的原因,警示“下不為例”,並以良好的言行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4)學會“減負”。家長不要把自己的願望強加於孩子身上,不參與孩子不願意的培訓,給點孩子玩的時間,讓孩子的精神得到放鬆;也不老以學習著手,最好不談成績,不給孩子心有壓力,談談交流學習新的體會即可。

(5)學會“化招”。當孩子發生 種種叛逆行為時,家長最好的“化招”方式就是“不接招”,也不直接說“不”,讓孩子自己先去經歷,去體驗,家長再從旁因勢利導,去接觸接觸不同的人,嘗試受挫的體會,才會產生糾錯或自我批評的思想。

總之,孩子非常叛逆,說什麼都不聽,有著諸多的心理變化,家長要不斷學習,通過長期付出愛和耐心,採用與之相適應的教養方式,才能糾正孩子的“叛逆”表現,真正迴歸到正常的身心健康發展的道路上來。


暖陽鴿說教


曾經看過一本書,書裡這樣寫道:“叛逆”是基於家長權威的描述,“叛逆期”實際上是孩子“自我”迅速發展的階段,父母沒有跟上,才會覺得孩子“叛逆”,明智成熟的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成長。


而這本書的作者,養大了兩個很優秀的兒子,無論是兩三歲孩子的叛逆,還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他們都沒有遇到大的衝突。


對於這個觀點,我是很贊成的。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成長太慢

喜歡說孩子叛逆的,一般都是基於自己的話,孩子不聽,自己的想法,孩子不遵守,才會給孩子定性為叛逆。


孩子兩三歲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不會像以前那麼依賴父母,那麼乖巧、那麼聽話;孩子青春期,開始質疑父母的意見,反對父母的管束。


說孩子叛逆,完全是從父母的角度,對孩子所做的否定,為什麼孩子的做法、想法一定是不對的?


為什麼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就成了叛逆?為什麼不能說是父母叛逆了孩子?


很簡單,有些父母覺得自己的都是對的,好的,違背父母的醫院,就是孩子的不對,不好。孩子的不對,不好就要被父母糾正。


但父母真的是一定是對的嗎?孩子也是一個獨立於父母外的個體,父母為什麼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身上。


父母只關心孩子是不是聽自己的話,只重視自己的權威是不是得到遵從,而忽視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應該得到的平等和尊重。


所以,父母要意識到這一點,當孩子跟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出現“叛逆”時,試著去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試著去感受孩子的想法,試著去找到一個很好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果斷說孩子就是叛逆。


父母要學習,要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自己以前的經驗不可能全部適用於孩子,孩子的身體和思想都是成長,父母不僅停止不前,而還用自己停滯的思想來控制孩子。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叛逆”的標籤

孩子兩三歲的時候,開始有明確的自我意識,學會表達“我想做什麼”,進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迅猛增強,更強烈的意識到“我是我自己”,“我是獨立的”,“我有自己的想法”。


所謂的“叛逆期”是孩子“自我”迅速發展的階段,但不能因為孩子自我在發展,就隨意給孩子貼上“叛逆”的標籤。


這種隨意定性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利的。部分孩子會因為被貼上這個標籤,就乾脆將“叛逆”進行到底,所做所說都一定要跟父母反著來。


而有的孩子被貼上標籤後,會覺得自己跟其他人是不一樣的,不管做什麼都小心翼翼,在乎別人的眼光。


這兩種後果都是父母不想看到的吧。


所以,在父母發現孩子有點小“叛逆”時,多關注下孩子的行為、想法,調整自己跟孩子的溝通方式。


孩子在成長中,也會有憤怒、孤獨、無助等,當父母不易察覺,孩子可能會和父母發生衝突,爭執,因為被壓制,不被理解。


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叛逆”,無非就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重視,包容,若父母能善解人意,發現孩子的不同,給予孩子適當溫暖的引導,孩子會快而平穩的度過所謂的“叛逆期”。


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長

經常聽到一句話: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眼裡永遠都是孩子。這句話當做父母愛意的表達,沒有錯。但若當成對孩子的控制,就大錯特錯了。


明智成熟的父母,應該接受孩子的長大,樂於根據孩子的成長階段調試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和教育孩子的方式,並在孩子成年後,接受孩子已經是一個和自己對等的成年人。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每一步成長,並且要求自己跟上孩子的成長速度,讓孩子成年後回憶起來,覺得他們的父母,未曾停留在那裡,用父母的權威,牽絆了他們自由成長的腳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