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近非常叛逆,说什么都不听,这种孩子该如何教育?

平凡而幸福


孩子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处处和爸爸妈妈对着干,有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爸爸妈妈不当的教子方式、不当的行为。

一旦明白了逆反心理产生之源,爸爸妈妈就应该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以春风化雨般的态度和方式,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

有时候,叛逆行为是和年龄有关系的,是孩子成长阶段必须经历的。

孩子有轻微的叛逆行为,爸爸妈妈也不用大惊小怪,不要认为孩子是学坏了,而应该像以前一样关怀他、教育和引导他。到了一定阶段(如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时),此种叛逆行为会逐渐消失。

然而一旦孩子逆反的程度超过了正常范围值,则应予以重视,通过剖析原因和巧妙的沟通、引导来消除或缓解孩子这种不正常心理。

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找出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孩子逆反与家庭的关系认真分析,你会发现,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一般情况下,孩子并不经常表现得很叛逆,但当孩子讲错了一句话或办错了一件事,爸爸妈妈觉得不满意而对其大声指责或责骂时,孩子心理受到刺激,才大声对抗,或以沉默表示反抗。

这样,孩子便会逐渐形成逆反心理。爸爸妈妈以专制的方式管教孩子是行不通的。

②孩子对爸爸妈妈的行为不满。

许多时候,孩子对爸爸妈妈的偏心、言行不一等行为不满意,但又不敢对爸爸妈妈说出来,就以不听从大人的话等方式来发泄他的不满。

③从小养成习惯。

教育孩子要从小时候做起,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而溺爱孩子,使孩子有了错误不改正。孩子长大后,习惯已经养成,再改就晚了。

④家庭关系不和。

如果爸爸妈妈关系紧张,经常吵架,孩子厌恶爸爸妈妈的行为,但又无可奈何,只好逃避。

(2)爸爸妈妈帮助孩子消除逆反心理的方法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爸爸妈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平等沟通。在很多时候,父母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

许多爸爸妈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孩子应该听爸爸妈妈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以爸爸妈妈应该放下架子,耐心听一听孩子自己的想法,从感情上、从具体事件上与孩子达成一致,做一些适当的让步。

②以身作则。有些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但自身行为却很随便,孩子觉得,当爸爸妈妈的自身都没有做到,凭什么要求自己孩子去做?因此不听管教。

所以,做爸爸妈妈的应该要做到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一旦爸爸妈妈行得端、做得正,孩子会受到爸爸妈妈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听从爸爸妈妈的教导。

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当孩子因为兴趣影响学习成绩时,爸爸妈妈大多会粗暴地制止,但往往适得其反。要是爸爸妈妈先不动声色地观察孩子的兴趣,了解情况,譬如和孩子一起议论他们心里崇拜的偶像等,然后再做适当的提醒,做到有的放矢,当利害关系一目了然的时候,孩子也就能够接受劝告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和爸爸妈妈融洽相处,都想得到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尊重。

④艺术地批评。

有些爸爸妈妈看到孩子犯错误就一味地批评,这样就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要是爸爸妈妈先对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再指出不足和错误之处,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就乐意接受。

⑤循循善诱。

有些问题,如早恋,爸爸妈妈应对孩子进行有情、有理、有据的说服、劝导,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问题。

同时,用具体事例改变孩子幼稚的理想化思维,用自己的冷静、理智换取孩子明智的选择。


子夜学习分享


您好!我是@暖阳鸽说教。你说:孩子最近非常叛逆,说什么都不听,这种孩子该如何教育?其实这是每个孩子发育成长过程的正常现象,也是一种自我学习 “尝试性”的反常的心理,因此,面对处在人生成长与发育成长的“十字路口”的孩子,家长更应该付出耐心、细心、用心和爱心,帮助和引导孩子认清正确的方向或寻求无误的应对方法,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理解孩子叛逆的产生阶段可以缓解家长的暴躁情绪。

对于新生家庭中的成员来说,初为父母的家长把“宝宝”一把屎,一把尿,一口一口喂养,一路搀扶走来,“宝宝”都是那么可爱,那么听话,家长心里是很欣慰,很有成就感的。由于孩子的“迅速”发育与成长,越过了家长的认知范畴和理解区域,孩子一般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叛逆期”。

(一)“执拗期”。一般在孩子2-3岁期间,孩子是自主能力形成期,自尊心开始出现,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非常任性,占有欲望强,自命不凡,但又容易受挫,不善于表达情绪,因而展现出脾气很坏或“爱哭闹”的现象。比如:孩子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不惜大哭大闹也要努力一把;自己的东西被被人借去用或玩,就觉得“东西拿出去就回不来了”,也要“哭闹”拼一把,或在情急之下会做出拳打脚踢的动作,家长怎么劝说也无济于事。

(二)“准大人期”。一般在9-10.5岁期间,孩子自以为“已经是一个成人,是一个小大人”了,往往表现出不愿意与家长拉手,喜欢别人叫他名字。


(三)“青春期”。一般在孩子10-17岁之间,有的孩子可能提前或推迟,细心的家长可以发现,当孩子伴随着要求父母的力量,非常依赖,不讲道理,娇气易哭的表现时,孩子的“青春期”就步入了。

1、需要权利。孩子表现出喜爱集体,想要大人的权利,但又不愿意承担责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觉得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现实生活,从而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2、需要主见。家长的批评常常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愤怒,孩子不想让大人感到顺心,相反还觉得自己很有主见,其实孩子是未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某些不完善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3、需要主意。常常表现出做事言行不顾后果,我行我素,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这时的孩子容易把先进人物说成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他们的动机,甚至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好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的称谓,给予排斥和嘲笑。

4、需要独立。孩子不想和父母沟通,对父母的话开始怀疑,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独立去做,却往往把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闹“独树一帜”。

5、需要赞同。

孩子的情绪起伏不定,脾气暴躁,拖延,但又希望能达到家长的理解与赞同。

这样,通过了解孩子表现出反叛的思想、行为等“唱反调”的现象,家长即使在“权威”动摇后,也要尽量理解孩子或接受孩子的 “非常叛逆”,“说什么都不听”,“不知如何教育”的现状,缓解自己的暴躁情绪,避免发生亲子关系的正面冲突,影响亲子情感。


二、弄懂叛逆产生的原因可以理清家长教育孩子的底气

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其中家庭的不当教育方法是导致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发育成长过快,超过了家长的预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观察与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 "对着干",家长的盛气凌人,态度生硬造成了孩子反感的原因,其实现在的孩子,感观与智慧都“开悟”的早、“顿悟”的快乐,孩子已通过现代科技信息工具获取了“足不出户”的海量的信息量,完全超越了家长的预期。

(二)家长要求过高,加重了孩子的压力。家长对子女教育要求过高,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加重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孩子的过失,采用责骂,甚至殴打孩子的手段,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三)家长过分溺爱,达不到孩子的欲求。由于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与溺爱,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然而孩子却渴望独立,就与家长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从而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四)日常交往繁多,打乱了孩子的思绪。孩子既要应付生活中的事务,还要处理和完成教师的学习任务,打乱了孩子“玩”、“耍”、“闹”、“戏”的心底习性的思绪。加上遇到教师教育不当的话,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与老师想法不同的学生引起老师反感,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甚至动手打学生,就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五)生理特征的发育,干扰了孩子的认知。由于孩子在不断地发育长大,不断吸收外界的各类信息源,加上生理特征的发育,和容易刺激孩子的“兴奋度”。又加上一些大众媒体的不当宣传,孩子容易把叛逆者的“个人主义”的行为夸大为“叛逆英雄”,把“小偷小摸”、违背良心的话和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现象,严重干扰了孩子的认知,甚至造成孩子产生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影响其一生。

因此,家长弄懂孩子叛逆产生的原因可以使家长理清教育孩子的底气,做到有理可循,有路可行,不会盲目发泄一通,从而在一定的思路引导下有的放矢。


三、掌握叛逆的应对策略是家长抚育孩子渡过“危险”的智囊。

孩子的叛逆是分阶段的,那么家长也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孩子,采用适合孩子当前的教养方式来执行,达到帮助孩子度过“危险”,走向正确的成长路线上来。

(一)“执拗期”的引渡策略。

孩子在“执拗期”的自我意识开始变得明确,从“小乖乖”变成了“小神兽”、“小恶魔”,学会表达“我想做什么”和“我要什么”,学会了说“不”。

1、改变“自己”。孩子的表现其实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曾经怎么说、怎样处理、怎么做的,现在孩子那得到了“发射”,家长更应该想到还有很长的一段“叛逆期”的应对,采用的管教方式一定要得当,否则,在一定的时间内,它又会发生在孩子身上“重演”。

2、学会“选择”,给足“缓冲”时间。就是家长在希望孩子怎样时,想到两种自己均能接受的选择方式,主动改变环境,用平和、耐心、陪伴的态度让孩子在合理范围内作限制选择。比如:孩子经常看电视,你想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带孩子出去游玩或体育运动,当孩子肯定不会一下子关掉电视的,家长可以采用“咱们现在出去还是五分钟以后出发”,如果说出其它答案,家长可以重述一遍,并给足“缓冲”时间。其实孩子也是不想多与家长冲突的,一般会根据家长的范畴选择的。这样既给孩子很好引导,又让孩子觉得很有“面光”,“你尊重他”,有不断“长大”的主人感觉,使孩子拥有自己的人生自由,并不是家长意志的执行者。

3、学会“强制”,但不命令。一些家长常用“好不好”、“想不想”的口吻与孩子商量,好像很民主,其实当孩子否定答复是,家长就会发脾气,甚至暴跳如雷,孩子更不听了。因此,家长应该直接用带有“强制”口吻的语气表达。比如:家长不许孩子把玩具到处乱扔!。可以用“宝宝应该把什么放好,待会妈妈来检查”、“宝贝应该把什么摆好,过会爸爸再来看看”就行。孩子会因为家长的粗暴命令语气改变成有弹性的“强制”口吻,而表示乐意接受的。有句话说得好“家长首先要改变1%,那宝宝就会改变99%”。

总的来说,家长要让孩子做什么,怎么做,可以使用转移注意力、事先表扬、事前预告等方法,同时,自己也要说到做到,以身作则,否则,下次孩子就又会“揭伤疤”啦。


(二)“准大人期”的指引对策

当孩子读小学后,学会了更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他就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是个“小大人儿”了,极力想挣脱父母的掌控,于是就变得处处喜欢跟大人“唱反调”。这是孩子发育成长的正常现象。

1、学会“平等”。家长可以遇事跟孩子“商量”,不搞专政,一些事情孩子能做主的让其做主。

2、学会“约束”。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孩子,但要与孩子约定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制度,让孩子知道“我可以引导你怎样过自己的一生”,并尝试与父母的约定,其实也是孩子学习规则和遵守制度的过程。

3、学会“交友”。这时的“准大人”兴趣最广泛,最喜欢游戏。但是,家长眼见孩子沉迷游戏影响功课,心里着急呀。其实,最好的方法不是“禁止”,而是采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对策,试着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可以在假日带孩子到电子游戏中心,一起玩一玩,在期间交谈他们的偶像,提醒孩子从中要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或者说是学之无用的说法,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想出融洽,孩子把家长当朋友,当然就不叛逆了。

所以,对待孩子的管教,家长是要不断改变教育方式的,不断试验,直至发现有效的方法。


(三)“青春期”的导引措施。

当孩子今天入青春期后,身体初步成熟,而心理却未成熟,但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尊重,于是常常会遭遇各种挫折感,心理变得更加矛盾,甚至莫名烦躁。

1、学会沟通。孩子已经初具知情意行的主观世界,家长会感到难以沟通。

(1)做到“尊重”。在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切忌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必须做到谦卑,放弃自己执着的思想,尽量多找孩子自身“优点”、“闪光点”,并多鼓励,以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减少孩子对家长的抗拒心理。

(2)学会“换位”。毕竟家长也是“青春期”的过来人,面对孩子的需纠正的行为,不妨换位思考,有了“共鸣”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帮孩子找出问题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

(3)学会“容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小错是难免的,家长要允许孩子犯点小错、吃点亏,关键要帮助孩子找到错的地方,错的原因,警示“下不为例”,并以良好的言行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4)学会“减负”。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不参与孩子不愿意的培训,给点孩子玩的时间,让孩子的精神得到放松;也不老以学习着手,最好不谈成绩,不给孩子心有压力,谈谈交流学习新的体会即可。

(5)学会“化招”。当孩子发生 种种叛逆行为时,家长最好的“化招”方式就是“不接招”,也不直接说“不”,让孩子自己先去经历,去体验,家长再从旁因势利导,去接触接触不同的人,尝试受挫的体会,才会产生纠错或自我批评的思想。

总之,孩子非常叛逆,说什么都不听,有着诸多的心理变化,家长要不断学习,通过长期付出爱和耐心,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养方式,才能纠正孩子的“叛逆”表现,真正回归到正常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


暖阳鸽说教


曾经看过一本书,书里这样写道:“叛逆”是基于家长权威的描述,“叛逆期”实际上是孩子“自我”迅速发展的阶段,父母没有跟上,才会觉得孩子“叛逆”,明智成熟的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


而这本书的作者,养大了两个很优秀的儿子,无论是两三岁孩子的叛逆,还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他们都没有遇到大的冲突。


对于这个观点,我是很赞成的。


不是孩子叛逆,是父母成长太慢

喜欢说孩子叛逆的,一般都是基于自己的话,孩子不听,自己的想法,孩子不遵守,才会给孩子定性为叛逆。


孩子两三岁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不会像以前那么依赖父母,那么乖巧、那么听话;孩子青春期,开始质疑父母的意见,反对父母的管束。


说孩子叛逆,完全是从父母的角度,对孩子所做的否定,为什么孩子的做法、想法一定是不对的?


为什么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就成了叛逆?为什么不能说是父母叛逆了孩子?


很简单,有些父母觉得自己的都是对的,好的,违背父母的医院,就是孩子的不对,不好。孩子的不对,不好就要被父母纠正。


但父母真的是一定是对的吗?孩子也是一个独立于父母外的个体,父母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


父母只关心孩子是不是听自己的话,只重视自己的权威是不是得到遵从,而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应该得到的平等和尊重。


所以,父母要意识到这一点,当孩子跟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出现“叛逆”时,试着去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试着去感受孩子的想法,试着去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果断说孩子就是叛逆。


父母要学习,要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自己以前的经验不可能全部适用于孩子,孩子的身体和思想都是成长,父母不仅停止不前,而还用自己停滞的思想来控制孩子。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叛逆”的标签

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开始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学会表达“我想做什么”,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迅猛增强,更强烈的意识到“我是我自己”,“我是独立的”,“我有自己的想法”。


所谓的“叛逆期”是孩子“自我”迅速发展的阶段,但不能因为孩子自我在发展,就随意给孩子贴上“叛逆”的标签。


这种随意定性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部分孩子会因为被贴上这个标签,就干脆将“叛逆”进行到底,所做所说都一定要跟父母反着来。


而有的孩子被贴上标签后,会觉得自己跟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不管做什么都小心翼翼,在乎别人的眼光。


这两种后果都是父母不想看到的吧。


所以,在父母发现孩子有点小“叛逆”时,多关注下孩子的行为、想法,调整自己跟孩子的沟通方式。


孩子在成长中,也会有愤怒、孤独、无助等,当父母不易察觉,孩子可能会和父母发生冲突,争执,因为被压制,不被理解。


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叛逆”,无非就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重视,包容,若父母能善解人意,发现孩子的不同,给予孩子适当温暖的引导,孩子会快而平稳的度过所谓的“叛逆期”。


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长

经常听到一句话: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孩子。这句话当做父母爱意的表达,没有错。但若当成对孩子的控制,就大错特错了。


明智成熟的父母,应该接受孩子的长大,乐于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调试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并在孩子成年后,接受孩子已经是一个和自己对等的成年人。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并且要求自己跟上孩子的成长速度,让孩子成年后回忆起来,觉得他们的父母,未曾停留在那里,用父母的权威,牵绊了他们自由成长的脚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