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杯酒釋兵權——宋太祖的權謀與宋朝性格的形成

宋太祖登基後,以太祖原來掌握的軍隊歸德軍駐紮在宋州,故定國號為宋,紀元建隆。對擁戴的文武百官加官進爵,大赦天下,贏得各方稱讚,唯有李筠、李重進先後反叛,但都被宋太祖派兵三下五除二平定了。是時,天下雖初定,但人心未安,五代朝代更迭頻繁的歷史教訓還歷歷在目。翟守珣、趙普等文官在平定李重進叛亂後,提醒宋太祖要注意個人安全,保持政權穩定,防止發生大將篡權。這些提醒讓宋朝開創者趙匡胤不得不思考如何保持政權的穩定,如何避免重蹈五代朝代更迭、轉瞬間王朝覆滅的輪迴。


二、杯酒釋兵權——宋太祖的權謀與宋朝性格的形成

一、事件起因

建隆元年的某一天,他穿著便裝又來到趙普家,找趙普聊天,順便想問問趙普有何良策治國。當談到如何防止發生五代將領代政篡國時,趙普說,雖然現在陛下聖明,但普天之下也不是個個都對陛下心悅誠服、甘做陛下的臣民,保不準某些帶兵將領突然發難,那時禍起蕭牆,再來防犯已來及了。所以,還是請陛下要未雨綢繆,及時做好防措施。對於石守信、王審琦、慕容延釗等這些在軍旅生涯就結下深厚友誼的將領,趙匡胤一直對他們的忠誠深信不疑,他認為翟守珣、趙普的提醒太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但是,趙普說,石守信、王審琦、慕容延釗對陛下是忠誠的,我也不擔心他們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們的部下貪圖富貴,有人帶頭擁戴他們,他們能夠頂住皇位的誘惑嗎?趙匡胤覺得趙普講得有理,如果要保持天下安定,是時候要考慮加強對統兵大將的管制。君臣之間在這次談話,著手開始謀劃加強中央集權的計劃,並逐步付諸實施。


不知不覺,轉眼間之間到了建隆二年,內外將帥依然如故,太祖還沒有按照趙普的建議削奪大將兵權。到了3月份,太祖趙匡胤只是將他的結拜兄弟、任殿前都點檢的慕容延釗外調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並撤銷了殿前都點檢一職。這樣又過了兩三個月,趙匡胤又找來趙普,問他,我把殿前都點檢一職撤了,沒有人可應“點檢做天子”這句話了。下一步,我們該怎樣做,才不會再出現唐末五代以來政權更迭、八姓十二個皇帝的局面呢?趙普說,陛下撤銷殿前都點檢,只是治標不治本,不是長久之計。五代之禍在於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治理辦法,就是要強化中央集權,撤銷統兵大將的兵權,抑制地方大將無節制地擴充兵力,收繳他們自主的稅收制度,天下自然安穩。趙匡胤聽完趙普的建議,連說,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二、杯酒釋兵權——宋太祖的權謀與宋朝性格的形成

二、事件經過


公元961年六月的一天,太祖建隆二年六月的一天晚朝後,宋太祖設宴請石守信、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原來他在軍中一起拜把子兄弟喝酒聽歌。趙匡胤放下皇帝的威嚴,和大家一起回想那些軍旅生涯、崢嶸歲月,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說著說著就酒過三巡了。太祖看到大家喝得差不多了,就把服侍的太監、宮女支開,對他的一眾兄弟口吐衷腸。他說,各位,我最近老是睡不著,擔驚害怕,經常做噩夢,現在做了一年半的皇帝,真還不如我做節度使那時瀟灑自在。石守信說,老哥,你扯吧?誰不知你年少時就是想做皇帝,現在我們擁戴你做了皇帝有,實現了兒時的夢想,還有什麼憂慮呢?難不成想做神仙了?太祖說,我這個皇位都是大家出力幫我爭取來的,沒有大家的功勞我是做不到這個皇帝的,為此,我一直感激大家的擁戴之功。但是說實在,我這個皇位,誰不想要呢?你們都是我患難與共的好兄弟,對我很忠誠,但保不準有一天,你們的部下因為榮華富貴也學你們,把黃袍加到你身上,你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候恐怕也身不由己吧。石守信等一聽,知道已經受到猜疑,冷汗直冒,弄不好腦袋搬家,趕緊跪下叩頭,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官家,給我們指條生路吧。


太祖看到昔日的哥們可憐的樣子,假裝憐惜地說,“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續資治通鑑長編》。你們呢,跟我出生入死,立下不少功勞,現在難得天下太平了,人生在世,像白駒過隙一樣短暫。所以要多聚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後代沒有貧困的憂慮,才不枉來人世間一遭。“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 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懷以終天年。我且與爾曹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續資治通鑑長編》。我想跟你們共享榮華富貴,你們不如放棄兵權,辭去軍職,到地方去做節度使,多買水田多置豪宅別墅,多買幾個歌妓,娶幾個小老婆,多飲酒娛樂,享受一下快樂人生,何樂而不為。我呢,再跟你們聯姻,互相通婚,君臣和諧,兩無猜疑,你們看這樣好嗎?石守信等見太祖已經把話挑明瞭,沒有迴旋餘地,只得俯首聽命,謝主隆恩。於是宴會的第二天,石守信等參與宴會的統兵大將都說自己身體不好,要求解除兵權,提前退休好好過日子。太祖也滿心高興,一紙調令,免去這些統領禁軍的大將軍權,調到地方去做節度使。其中石守信為天平節度使、王審琦為忠正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寧節度使,趙彥徽為武信節度使。通過這次宴會,宋太祖兵不血刃,解除了擁護他黃袍加身的統兵大將的軍權,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歷史上稱為“杯酒釋兵權”。這次宴會之後,又利用同一手段,相繼解除了永興軍節度王彥超、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護國軍節度使郭從義、定國軍節度使白重贊、保大軍節度使楊延璋等的統兵大權。


二、杯酒釋兵權——宋太祖的權謀與宋朝性格的形成


三、事件影響

杯酒釋兵權是宋朝防範武將的開始,在其後,宋朝在政治軍事上進行了很多改革,加強皇權。一是統兵權和發兵權調兵權分離。設立樞密院和“三衙”。其中樞密院主管軍隊調動,設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步軍都指揮司和侍衛馬步軍都指揮司,即“三衙”負責統領國家正規軍即禁軍。統兵權和發兵調兵權分離,各自獨立,可以有效幫助皇帝控制軍隊,防止發生武將叛亂。

二是分設內外軍制。內軍駐紮在京城作為衛戍部隊,外軍主要是邊防部隊,用於抵禦外來略,維護當地治安。內軍外軍相互節制,既能用內軍制止外軍可能發生的叛亂,也能用外軍勤王。在杯酒釋兵權後,宋太祖提拔了一批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年輕人擔任內軍、外軍將領,並要求他們的家屬留在開封府,不得隨軍,而且每年要回來報告工作。


三是軍隊定期換防。要求內外禁軍士兵必須定期換防,有的內軍士兵要去外地或邊境駐守,有的外軍士兵要回來搶險救災。名義上是要給機會,大家都體驗一下內外軍的不同待遇,實際目的是不能讓將領在士兵中建立威望,不能對抗皇帝權威。由此造成後期的“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局面。四是削藩鎮權。中央派出文官出任知州、知縣等地方官,又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知縣權力。這些官員直接對中央負責,並3年一更換,改變唐末以來地方節度使權力過大、尾大不掉、威脅中央的局面。五是收集精兵。

太祖下令各地方官要把所轄地方軍中勇武善戰的人,都送到京城補充到禁軍中,這樣中央禁軍就集中了全國精兵,地方軍隊只剩下一些老病弱的人,負責一些維持治安、站崗巡邏的雜事。六是強化稅收。設置各路轉運使,負責將各州縣的稅收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安排,地方只留下應付日常經費開支,這樣地方就沒有財政支配權了,要反叛也沒有經費開支。

通過這些一系列的政治軍事改革措施,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尾大不掉、威脅中央政權的現象,在宋朝初期就基本消失了,宋太祖趙匡胤終於可以睡一個安穩覺了。


二、杯酒釋兵權——宋太祖的權謀與宋朝性格的形成


四、結語

一是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及其之後的一系列軍事政治改革,有效防止了五代以來政權更迭頻繁的現象,是其政治權謀的充分體現。杯酒釋兵權,一方面,體現了趙匡胤寬廣仁厚的政治胸懷。他明知石守信這些統兵大將活著是他本人及其王朝的巨大軍事威脅,但他卻以寬廣仁厚的胸懷,沒有像一些開國皇帝對開國元勳進行卸磨殺驢趕盡殺絕,而是好言相勸這些統兵大將放棄兵權,多買田地、多積錢財、多享受快樂人生。開國君主對武將給予高官厚祿、網開一面的做法,也奠定了有宋一朝皇帝的仁慈性格,那就是不殺或少殺功臣的做法。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以高懷德石守信為代表的統兵大將識時務。高懷德、石守信等將領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大功臣,但是他們在趙匡胤的勸說和擔心下,第二天就歡歡喜喜遞交了辭呈,放棄兵權,回家做“田舍翁”,沒有再懷不臣之心。如果他們不識時務,連篇或者陽奉陰違,暗地裡聯結其他在外的部下或朋友,那最後就不會有“杯酒釋兵權”的佳話了。從史書看,高懷德石守信等將領在被“杯酒釋兵權”後,都能終年天命,沒有再被召回統兵打仗的記載,說明他們確實安於現狀,不再過問軍事。


二、杯酒釋兵權——宋太祖的權謀與宋朝性格的形成

二是杯酒釋兵權看似一場宴會就解決了統兵大將的軍權,感覺真是兄弟之間“兩無猜疑”,實際上卻是以趙普為首的文官集團憑藉宋太祖要加強皇權的願望,與整個武將集團的一場政治博弈。唐末五代以來,由於政治動亂、皇權不穩,政治上基本是武將把持朝政,武將的話語權極重、文官處於附庸的地位。範俊在《五代論》中指出,“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揭示了武將對政權更迭的重要影響。宋朝建國後,以趙普為首的文官集團要求宋太祖要防範武將叛亂。如翟守珣進諌道“陛下幸得天下,人心未安,乘輿而出,倘若有不測,為之奈何”《宋史》,即是勸誡太祖要防範武裝叛亂。在建隆元年某天太祖找趙普聊天時,趙普也勸誡太祖“就是典兵諸將帥,亦豈個個可恃?萬一乘間竊發,禍起蕭牆,那時措手不及,後性難追。所以為陛下計,總請自重為是!”《續資治通鑑》。在兩位文官大臣的勸諫下,宋太祖開始謀劃削奪統兵大將兵權的工作。在這場政治博弈中,結果是:在宋太祖的支持下,以趙普為首的文官集團取得了對武將集團的勝利。宋太祖加強了皇權,解除了武將對皇權的威脅,文官集團壓制了武將集團,取得了“文人治國”、“文人治軍”的權力,而武將集團則在宋太祖的金口許諾下走上了“腐敗換兵權”自我削弱戰力之路。


三是杯酒釋兵權是宋朝重文輕武的開始,形成了文強武弱、武將貪財的國家性格。雖然宋朝的文化燦爛,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高峰,但是軍事卻“積貧積弱”,沒有“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軍事豪邁和氣概。雖然對外戰爭勝率還不錯,但基本上是處於防禦戰的勝利,尤其是宋太祖在杯酒釋兵權後,很少在開疆拓土方面取得勝利,始終被遼、西夏壓制。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杯酒釋兵權後,宋朝對軍事制度作了較大改革,一些宿將不再被授予兵權帶兵打仗,而是到地方任職,新提拔的年輕將領不被信任,在軍隊中又安插文官限制了年輕將領敢打敢衝的銳氣。每次作戰還要由文官制定作戰計劃,並以聖旨下達各將領,要求出徵大將嚴格按照作戰計劃實施,否則打敗戰就要問責。戰爭形勢瞬息萬變,稍有不慎滿盤皆輸,如此“教條主義”,導致帶兵將領的作戰水平難以正常發揮。同時,在皇權的默許下,各路帶兵大將都在慾望的驅使下,貪財好色。如史載太祖的武將們幾乎一色是貪財好色之徒。石守信“累任節鎮,專務聚斂,積財聚萬”,王全斌“破蜀日,奪民家子女玉帛”,李漢超“強佔民女,及貸錢不償事”,等等。這些武將的做法,無非是害怕自己潔身自好被皇帝懷有有不臣之心,於是只好用貪財的慾望和保命的驅使下,實現財利雙收。

參考文獻《宋史》、《續資治通鑑》、《五代史》

參考書目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改

歡迎各位關注、點贊、評論

下一節《金匱之盟》真實性歡迎關注

@樵山悠然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