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王錢俶:心繫民生的亡國之君

安史之亂後,唐朝在風雨中搖搖欲墜地又堅持了一百多年,唐末農民軍首領黃巢帶領的人民起義給了唐王朝致命一擊;到宣武節度使朱溫在公元907年自立後梁,唐朝覆滅。五代十國的時代開啟。


吳越國是"五代十國"中的十國之一,朱溫篡唐後封錢鏐為吳越王,所以吳越國由錢鏐在907年所建,定都在杭州城。在安史之亂時期,大批百姓南遷躲避戰亂。此時兩浙之地的人口已經增加了相當大一部分。在唐末五代時期,戰火仍然蔓延不絕,錢鏐採取了"保境安民"以及"休兵養息"的戰略方針,重視農桑,興修水利,積極發展對外貿易,與契丹、日本、朝鮮等海外交往頻繁,使得兩浙之地有了一個較長的安穩時期,逃亡到南方的北方人民帶來的先進技術與生產力讓杭州等南方城市迅速發展壯大。

吳越王錢俶:心繫民生的亡國之君

(錢鏐墓。)


時間來到了公元960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後周的諸將發動"陳橋兵變",趙匡胤被黃袍加身擁立為帝,篡後周建立宋朝,史稱北宋,中國歷史上的五代時期結束。

吳越王錢俶:心繫民生的亡國之君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而在此時中原之外還存在著一些割據的小政權,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後,趙匡胤把目光投向了南方的杭州城,也就是當時的吳越國。


當時的吳越王是錢俶,而錢俶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繼承了祖先留下的繁榮,也繼承了祖先留下的遺訓。他不僅採取安民生息的政策,對外奉中原王朝為正朔,還興建了許多佛塔。現在我們在杭州看到的雷峰塔便是錢俶在位時所建。雷峰塔的建立無關風花雪月,無關詩情畫意,雷峰塔的本質與初心是一座佛塔。

吳越王錢俶:心繫民生的亡國之君

(西湖旁的雷峰塔。)


錢俶感覺到了宋朝即將統一各國的政治趨勢,此時他知道自己面臨一個選擇,是負隅頑抗還是繳械投降?他在西湖旁邊來回踱步,看著西湖的水面,思考著這個問題。

吳越王錢俶:心繫民生的亡國之君

(錢俶畫像。)


在公元974年,趙匡胤討伐南唐,南唐後主李煜向錢俶請求出兵救助,但錢俶不僅拒絕了李煜的請求,反而還出兵幫助宋朝滅了南唐。其實在這裡我們不能說錢俶是一個不講道義的人,因為錢俶這時已經認識到歷史的走向偏向哪一方,所以他只是選擇了最有利於百姓的做法。


時間來到宋太祖太平興國錢俶奉旨入汴梁的一年(公元976年)。見到宋太宗趙匡胤後,錢俶獻上了自己帶來獻給皇帝的的寶物:一個鑲嵌著犀牛角,也就是用犀牛角做的一條寶帶。這個犀帶是非常稀有與寶貴的,因為一般的寶帶都是鑲嵌玉石在上面,也就是玉帶。而中國當時是沒有犀牛的,犀牛主要生活在一些熱帶地區,像史書上所記載的印度、斯里蘭卡等地,在海上絲綢之路開闢以後,犀牛角作為一種重要的貿易商品運往中國,所以這個犀帶是非常珍貴的。但是令錢俶沒有想到的是,宋太祖趙匡胤拿到這個犀帶後,把玩了一下,對錢俶說:"你這個犀帶很好,但是你知道嗎?我也有三條'寶帶'。"錢俶有點不知所云,於是便問道是什麼寶帶。

吳越王錢俶:心繫民生的亡國之君

("犀帶"示意圖。)


趙匡胤的回答使錢俶非常地意外,趙匡胤說:"這三條寶帶'便是開封城的三條運河:汴河、五丈河、惠民河。這三條運河便是我的三條寶帶。比你的犀帶如何啊?"趙匡胤非常自豪地說出了這番話。

吳越王錢俶:心繫民生的亡國之君

(錢俶《批牘合卷》。)


因為在北宋時期,都城開封一共有四條運河,其中有三條運河是可以進行海上運輸的,這便是趙匡胤所說的位於中間的汴河、北邊的五丈河、南邊的惠民河。

吳越王錢俶:心繫民生的亡國之君

(北宋漕運四渠圖。)


錢俶沒有想到,這個宋太祖趙匡胤居然不重寶物而重民生,把三條運河比作自己的寶帶。所以此時的錢俶已經心生了對宋太祖趙匡胤的敬佩。犀牛帶是非常寶貴和稀有的,但宋太祖趙匡胤卻用三條運河做比喻來與犀帶做比較,這一做法更加堅定了錢俶歸附中原的決心。所以在這次見面兩年後,也就是公元978年,錢俶放棄了抵抗,把吳越國和平地獻給了北宋,帶領著自己的妻子兒女以及整個家族從杭州來到了開封,甘願做了亡國之君。


吳越國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特殊的一個國家。錢俶的做法讓杭州百姓得到了安寧,使杭州城避免的戰亂,從而使杭州城得以保全。這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說。

吳越王錢俶:心繫民生的亡國之君

(《杭州西湖江湖墅圖》,風俗畫,佚名。)


但是從個人的角度來說,他是一個謙卑到近乎懦弱的人,但人是有精神需要的,特別是像錢俶這樣性格的人,他性格本身不夠堅強,容易被他人所影響,但好在百姓們都挺愛戴他,他皈依佛教這件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使百姓得到了安寧,那麼影響到他的便是佛家所提倡的"慈悲為懷"。


如果說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在權利集中下個體的不可控,那麼錢俶"納土歸降"的做法則是在個體可控的情況下做出的一個決策。


就好像當年解放軍進入北平時傅作義將軍歸降開放紫禁城,使得北平和平解放,紫禁城得以保全。不管錢俶個人的性格是什麼樣的,但是隻要他自身還處於自己的可控範圍內,那麼他就會做出最符合自己判斷那個做法。唐玄宗李隆基,因為在執政後期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對權力失去興趣,大權旁落在宰相手裡,而宰相的利益與皇帝的利益並不一致,更不可能與百姓的利益相一致;錢俶選擇了站在立足於百姓的利益上面,所以他雖然是"亡國之君",但是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絕對是偉大的。

吳越王錢俶:心繫民生的亡國之君

(傅作義將軍照片。)


雖然對國家(吳越國)來說,這件事的本質是亡國、是可恥的;但是對於整個中國歷史來說,錢俶是光榮的,他這一做法保全了杭州城的完整。直接影響是使後來遭到金兵入侵的宋朝在南方有一個富庶的根據地;間接影響是使中國擁有了一個後來被譽為"上有天堂 ,下有蘇杭"的杭州城。人的難題不在於他要採取何種行動,而在與他想要成為何種人。錢俶在面臨選擇時做出了無愧於內心、無愧於百姓、更無愧於歷史的行動,他雖然做了一個"亡國之君",且最後也不得善終,但是在千百年以來我們在提到雷峰塔和西湖時,總是會不自覺地想到他的名字,也許對他來說,這便是最好的告慰了罷。


不管是身處何位,是權臣還是詩人;爭一時還是爭千秋,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臨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