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幽雲十六州是塊傷疤,但沒有收回它對於宋朝來說卻不全是壞事

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從週一到週五因為要工作,所以生活特別規律,7點幹什麼,8點幹什麼,9點……,一天下來,很高效也很充實,一旦到了週末,突然閒下來了,有大量的時間後,週六睡覺、無事;週日睡覺、無聊,休息的日子出現了時間黑洞,一不留神,時間溜走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週末沒有工作的牽絆,又缺乏自律,當然放縱自我。歷史上的北宋乃至整個宋代都有一個牽絆,北部邊防問題(幽雲地區)始終是國家的心頭大患,這是對都城汴梁威脅最大的。


雖說幽雲十六州是塊傷疤,但沒有收回它對於宋朝來說卻不全是壞事

一、幽雲十六州的地理與歷史

幽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看了下圖就會明白一些。地形上看,此地北部是燕山山脈,西南是太行上脈,北高南低,如果佔據這裡,可隨時對中原王朝發起進攻,幾乎不會有自然障礙。

它包括今天我國的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和天津大部分,這些地方位於長城以南,失掉了它也就失去了長城防線,中國強大的王朝如:漢、唐都能控制這一地區,並向該地區東北延伸勢力,強大時會把勢力範圍推進到朝鮮半島。

雖說幽雲十六州是塊傷疤,但沒有收回它對於宋朝來說卻不全是壞事

唐朝自安史之亂開始,大唐國力江河日下,中原長期混亂,國家陷入藩鎮割據的動盪中,中央政府已不能很好控制這一地區,五代時期,中原更是政局變化頻繁,到了後唐時期,這一地區曾控制在政府手中,遺憾的是,出現了石敬瑭這樣的野心家,為了推翻後唐,不惜以此地為籌碼,當契丹成功打敗後唐,石敬瑭真的把幽雲給了契丹,從此它離開中原王朝400年。

宋朝建立後,一直都在被這件事情牽絆,如鯁在喉,這是宋的恥辱和傷疤,也是宋代皇帝們時常想起的地方,每念於此,長痛於心。

二、3位皇帝的幽雲十六州收復計劃

北宋9位皇帝中,有3位皇帝有過可行的收復計劃,宋太祖、宋太宗和宋徽宗,可惜最終都擱淺了。

雖說幽雲十六州是塊傷疤,但沒有收回它對於宋朝來說卻不全是壞事

宋太祖

宋太祖剛建立宋朝不久,就想到了幽雲十六州的問題,他開始準備用錢來換回此地。史書記載:

三年八月,置封樁庫。帝平荊、湖、西蜀,收其金帛,別為內庫儲之,號“封樁”,凡歲終用度之餘,皆入之,以為軍旅、飢饉之備。

宋太祖還有金額目標和具體計劃,如果攢夠400-500萬貫就可以去贖回此地,不行的話,用絹來換也可以,他似乎充滿了自信。

欲俟斯庫所蓄滿四五百萬,遣使謀於彼,儻肯以地歸於我,則以此酬之。不然,我以二十匹絹購一胡人首,彼精兵不過十萬,止費我二百萬匹絹,則虜盡矣。

可惜的是:天不假年,宋太祖過早離世,計劃擱淺。

雖說幽雲十六州是塊傷疤,但沒有收回它對於宋朝來說卻不全是壞事

宋太宗

公元979年宋太宗親自率軍北伐契丹,15萬宋軍對6萬契丹軍,雙方在高粱河激戰,最終宋軍失敗,太宗受傷,乘驢車難逃,第一次北伐失敗。

公元986年,宋太宗三路大軍以東路為主北伐,20萬宋軍與10萬遼軍,宋軍因軍事指揮失誤和怯戰心理,還是失敗,對遼關係上“終宋不振”。

雖說幽雲十六州是塊傷疤,但沒有收回它對於宋朝來說卻不全是壞事

宋徽宗

公元1123年,宋徽宗曾收回幽雲十六州的七州土地,其中,幽州是用錢從女真人那裡贖回。好景不長,雖收復了幽雲但保不住,接連犯錯的外交失信,對降將的錯誤處理,防禦準備不足,這些都是朝政腐敗的體現,1127年,宋軍的軟弱再次讓金軍有機可乘,終引發了“靖康之恥”,北宋因此滅亡。

北宋沒有長期佔據幽雲十六州,確實是其最終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凡事都有兩面,我們來看此事的另一面。

三、沒有收回幽雲十六州對宋代未必全是壞事

如果能收回幽雲地區當然對宋朝很好,但如果真的實力不允許,是否能退一步思考?

01 遼國與其它少數民族政權不同,它是第一個主動構建二元治理體制的帝國。漢唐時期,我們面對的北方少數民族實行簡單粗暴的部落制,遠不如遼國組織和治理能力強大,以往的中原王朝都是“以夷制夷”,而北宋面對的遼國君臣早不是“夷”,他們精通漢制,任用漢族大臣,學習中原文化與制度,契丹皇帝以唐帝國繼承者自居,他們還使用“一國兩制”,兼具北方少數民族的武力和漢人的文治水平,北宋想戰勝這樣能文能武的強大集權國家,似乎不那麼容易。

雖說幽雲十六州是塊傷疤,但沒有收回它對於宋朝來說卻不全是壞事

除了遼國之外,北宋還要面對同樣實行“漢制”的西夏,這隻能使它疲於奔命,能保持政權穩定與獨立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了,收回幽雲地區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如果長期戰爭必然使北宋百姓陷於貧困與痛苦,國家絕不會出現繁榮局面。

02 幽雲地區始終是宋的傷疤,這沒錯,但也因為沒有收回幽雲,使得宋代的統治者始終不敢放鬆,始終有憂患意識,所以北宋的皇帝們大多勤政、愛民、厚待讀書人

。對外的無力使他們對內加強文化建設,引發了國內科技、文化、商業的繁榮發展。

宋人在澶淵之盟後也就漸漸淡化了武力收復幽雲的意識,社會上出現了崇尚讀書人的風尚,“書中自有黃金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雖說幽雲十六州是塊傷疤,但沒有收回它對於宋朝來說卻不全是壞事


社會上形成共識:就算你領兵收回幽雲十六州也不及考上狀元光榮。這樣的“重文輕武”意識是深入人心的,它不可能帶來武力上的強大。

03 不掌控幽雲十六州對於宋北部邊疆的穩定是有重要作用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遼越穩定,宋的北部越穩定,且付出的代價相對較小。為什麼這樣說?

《樞紐》的作者施展老師是這樣表述:

大遼國祚218年,是直迄當時的草原帝國中最長壽的。……帝國皇帝通過對於農耕地區的財富的掌控,來贖買草原的軍事貴族,……是大遼得以長壽的關鍵;大遼的長壽,使其成為一個大宋可與其進行長期穩定的長期交易的草原霸主,大宋得以用確定的財政方案解決軍事問題;……被割走的幽雲十六州,一方面是大宋的心頭之痛,另一方面也是其安全保護傘的必要骨架。

每年給遼的歲幣有30萬銀絹,這只是北宋財政的極小部分,對宋的國內不會有大的影響,對遼來說,它可以有更多的錢去穩定內部局勢,而澶淵之盟後,100多年間兩國基本沒有大的戰事,使得宋獲得了專心發展自己的機會。

雖說幽雲十六州是塊傷疤,但沒有收回它對於宋朝來說卻不全是壞事

小結:

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是關於五代時期“政壇不倒翁”馮道的,《新五代史》記載:

道嘗戒明宗曰:“臣為河東掌書記時, 奉使中山,過井陘之險,懼馬蹶失,不敢怠於銜轡;及至平地,謂無足慮,遽跌而傷。凡蹈危者慮深而獲全,居安者患生於所忽,此人情之常也。”

馮道告誡後唐明宗說:“我任河東掌書記時,奉命出使中山,經遇險要的井陘時,怕馬絆倒,不敢放鬆馬勒和韁繩,到平地後,以為不必擔心,卻突然跌倒受傷。凡是身歷險境的人憂慮深遠而獲得保全,身居平安的人,禍患就生於疏忽,這是人之常情。”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真正超過300年的王朝,對比一下公認強大的其它朝代國祚:西漢214年,東漢196年,唐朝289年,明代276年,清代267年,而兩宋加起來有319年。這似乎不符合我們對這個朝代的印象,這是個“積貧積弱”的朝代,同時也是中國“尚武精神”泯滅的時代,更是以“重文輕武”為國策的時期,讓人想不到的是,看似弱小的宋,反而只有它最長壽。

總之,宋朝能在強敵環伺下能享國319年,原因無非兩個:第一,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給錢換和平的實用策略;第二,幽雲十六州引起的居安思危的心態。


我是馬期門讀歷史,文中觀點來自個人閱讀與思考,如果喜歡歡迎關注點贊和留言。

參考資料:施展著《樞紐》、歐陽修著《新五代史》、脫脫著《宋史》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