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第一次大挫敗,浪費了趙匡胤兩年,秋後算賬也難彌補損失

每個朝代建立之初,都是生機勃勃,充滿了活力。宋朝也是如此。

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登上皇位,他年富力強,努力在前朝的窠臼中興利除弊,力圖建立一個新的、不一樣的宋朝。

從唐朝中期開始,國家就陷於藩鎮割據狀態,五代十國更是造成了五十多年的動亂、分裂。通過杯酒釋兵權,趙匡胤整頓了禁軍,使將軍屢屢兵變的風險大為降低。內部安定,統一戰爭提上了日程

首戰荊湘,大獲全勝,再戰後蜀,宋軍創造了奇蹟。

歷史上,蜀地從來都是兵家公認的易守難攻。劉備入蜀用了三年,鄧艾出奇兵滅蜀漢,也花了半年,而宋朝兩路大軍伐蜀,勢如破竹,只用了66天,後蜀孟昶就舉國投降

就在趙匡胤為他的虎狼之師自豪、以為就此帥勝軍南征北戰、統一全國指日可待時,遭遇到了開國的第一次大挫折,或許這也是改寫了歷史進程的一次重大事件:歷時兩年的蜀地暴亂。

這一事件,使

統一戰爭耽擱了兩年,就結果論而言,如果能為趙匡胤爭取出兩年時間,燕雲十六州的問題也許就能解決,那樣,宋遼的歷史都將改寫。

當時宋軍入蜀可謂如湯沃雪,原本可以乘勢整合十四萬降卒為己所用,孰料,緊接著蜀地卻爆發了動亂,並很快席捲全境。這次教訓,令趙匡胤深刻自省並在以後的征伐中引以為戒。

宋朝的第一次大挫敗,浪費了趙匡胤兩年,秋後算賬也難彌補損失

北宋栽了個大跟頭

一、先南後北政策的制定

趙匡胤平定了國內的不安定因素之後,放眼四顧,荊湘、後蜀、南漢、南唐、吳越以及北漢,割據政權遍佈神州,北部契丹、西有党項對中原也構成威脅,這是個不進則退的年代,進則一統天下,退則有喪國之險。趙匡胤曾對趙普說:"吾睡不能著,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從哪裡動手呢?後周時,著名大臣王樸曾獻《平邊策》,主張"攻取之道,從易者始",也就是先易後難,先南後北。這一思想在士大夫中擁有廣泛的共識,儘管認識的角度、深度不同。

北方分裂的政權只有北漢,因與後周世仇,延續到宋,是塊雖小卻硬的骨頭。北漢的地理位置也使中原政權不舒服,時刻感受到威脅,要不要先拔除這個釘子呢?

武勝軍節度使張永德:"太原兵少卻兇悍,又有契丹為援,倉促間很難攻滅。"應對之策應為不斷騷擾,破壞其農業生產,離間北漢與遼國的關係。

宰相魏仁浦:"欲速不達,唯陛下慎之。"

華州團練使張暉:靠近北漢的州縣久經戰亂,民力疲憊不堪,尚未恢復,無法支撐一場新的戰爭。還是應該收兵育民,等待時機成熟。

宰相趙普:"太原勢強,一時難下,況太原當西北二邊,即便一舉攻下,則邊患我獨當之。",滅了北漢,就要獨自面對契丹、党項的威脅,不如先留著他,等平定了南方,再收拾北漢。

遠慮近憂,經濟軍事,宋太祖趙匡胤統籌各方意見,還是接受了"先南後北"的方針。

宋朝的第一次大挫敗,浪費了趙匡胤兩年,秋後算賬也難彌補損失

趙普的說法很委婉

二、滅荊湘、後蜀之戰,宋朝君智將勇、戰力強大

962年,北宋的統一戰爭拉開帷幕。

武平節度使周行逢病故,幼子周保權繼位,治下衡州刺史張文表乘機兵變。周保權向宋求援,趙匡胤的戰機來了。

荊湘地區卡在南唐、南漢、後蜀之間,是對南方用兵的要點。趙匡胤藉機派兵假道荊南,一箭雙鵰地收復了荊湘之地

對宋太祖而言,這只是牛刀小試,宋軍隨即投入了對後蜀的戰爭準備。

964年十一月,趙匡胤派出兩路大軍,北路以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為統帥、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崔彥進為副都部署,率兵三萬出鳳州,沿嘉陵江南下;東路由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劉廷讓統領,率兵兩萬出歸州,溯長江西進。兩路宋軍分進合擊,約期會攻成都。

北路軍勢如破竹,闖關奪隘。十二月,佔領利州。次年正月,突破劍門天險,俘獲蜀軍主將王昭遠,繼佔領劍州。東路軍也是連戰連捷,後蜀軍一觸即潰。

兩路宋軍直逼成都,孟昶投書請降,僅僅用了66天,後蜀滅亡。

宋朝的第一次大挫敗,浪費了趙匡胤兩年,秋後算賬也難彌補損失

劍門天險擋不住宋軍

三、初入蜀地,先安民心

捷報傳來,趙匡胤立刻下達詔令:

"赦蜀管內,蠲乾德二年逋租,賜今年夏稅之半,除無名科役及增益賦調,減鹽價,賑乏食,還擄獲生口。"

蜀地富饒,但是初入蜀地,趙匡胤依然下達了非常優渥的政令,減租、減稅,安撫民眾,優待士紳,留用官員,釋放俘虜。

這一切都是希望使當地人能及早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民眾安居樂業了,作為子弟兵的十四萬降卒也可以由此歸心於宋,那麼,後續的國力也必將大大地增強。

當然,這一切都是政策得以貫徹實施為前提。

如果趙匡胤的舉措得到實施,將使蜀地安定、平穩地納入宋朝的體系

但是,事與願違。

宋朝的第一次大挫敗,浪費了趙匡胤兩年,秋後算賬也難彌補損失

兩路宋軍伐後蜀

四、動亂的根源在於滅蜀的將軍

王全斌等將軍成就了滅國之功,流血流汗之後,該是享受的時候了。

王全斌及崔彥進、王仁贍等日夜宴飲,不恤軍務,甚至私開後蜀國庫,中飽私囊。有權就有錢,許多宋朝官員公然以各種藉口向後蜀士紳索賄。普通士兵沒有這些渠道,則在各地擄掠子女貨財,而官員又不加制止,從而使得蜀人被盤剝、被搶掠,激起民憤。

其實,宋軍的這些行為是沿襲了五代軍隊的遺風。五代十國間戰爭頻仍,難有穩定的地盤,都以消弱對方為目標。割據勢力常因自身財力不足,難以獎勵官兵,故而戰爭期間,對部下的約束有限,有時甚至是慫恿士兵殺人越貨、劫掠百姓。

各地已經出現反叛的苗頭,王全斌此時又點了把火,宋太祖要求將蜀兵遷往河南,這符合宋朝強幹弱枝的政策,一方面可以壯大宋軍實力,二者也減少了蜀中的不穩定因素。為此,特意發給每個蜀兵一筆不小的行裝費,但被宋軍主帥王全斌擅自剋扣

,在遷徙途中又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蜀軍剛走到綿州就反了。

十多萬蜀軍號稱"興國軍",以全師雄為帥,全師雄是蜀軍舊將,本人並不想造反,但被眾人強推上首領之位。

聽說兵變,王全斌派劉光緒前去招撫,招撫的官員卻殺了全師雄全族,搶了他的女兒及家產。

這是"逼上梁山"了,全師雄自號興蜀大王,攻城奪縣,蜀境四方響應。為了防止仍在成都的蜀軍內外勾結,王全斌誘殺了兩萬七千多降兵,這激起蜀地更大範圍的反抗。

而由於分贓不均,宋軍中的一些人也加入到叛軍的行列,蜀地全境戰火燎原

宋朝的第一次大挫敗,浪費了趙匡胤兩年,秋後算賬也難彌補損失

王全斌以忠勇著稱

五、歷時兩年,蜀地才恢復和平

趙匡胤沒想到事與願違,自己明明為蜀地的安定又給政策又給錢,卻換來了蜀地全境大亂的消息,他立即召見蜀地遷京的官員瞭解情況,同時派出使者實地考察,並採取了措施:

1、貪腐是動亂原因之首,一時難以清查。但後蜀國主孟昶進京時,押送官員公開要錢、要宮女,明目張膽的索賄,趙匡胤下令殺了此人以震懾貪官

2、一個下級軍官,虐殺民婦,手段殘忍,趙匡胤下令當眾斬首:"興師吊伐,婦人何罪,而殘忍至此!當速置法以償其冤。"此舉是對軍中不法之徒的警告

3、康延澤在滅蜀官員中廉潔奉公、能力出眾,被任命為普州刺史,他率領幾百人發展壯大,收復了五萬叛軍盤踞的普州,被趙匡胤擢升為東川七州招討巡檢史

,委以重任。

4、派參知政事呂餘慶為成都知府,全權治安管制。有一天,藥市上有軍校喝醉酒持刀搶奪商販貨物。呂餘慶立即派人捕捉殺頭示眾,自此,成都城中軍人不敢再胡作非為,百姓得到了安寧。

5、身為蜀中最高的軍事長官,王全斌並未受到趙匡胤的指責,對其不聞不問。皇帝的態度令王全斌非常惶恐,他是軍事能力極強的將領,此後不敢怠慢,全力率軍平叛。而全師雄病故,也使得叛軍群龍無首,兩年後,戰火終於熄滅。

六、秋後算賬

叛亂平定後,趙匡胤下令徵蜀大軍回京,可以想象這些人滿載而歸的樣子。但他們的心情恐怕並不輕鬆。雖有滅後蜀的功勞,但激起民變、貪汙索賄的大過,不知皇帝知曉多少,會如何追究?他們忐忑地回到京城。

宋朝的第一次大挫敗,浪費了趙匡胤兩年,秋後算賬也難彌補損失

伐蜀宋軍奉命班師

樞密副使王仁贍試圖矇混過關,他搶先面見皇帝,告發了他人的不法行徑,將自己洗得一乾二淨。交代完畢,趙匡胤不動聲色地問了句:"後蜀臣子李廷琺被人威脅治罪(意在索賄),這人是誰呀?"

王仁贍登時目瞪口呆,當初正是自己敲詐李廷琺了一大筆銀子和幾個侍女。皇帝竟然已經調查得一清二楚。

到了檢討伐蜀的重臣過失的時候了。趙匡胤將他們交由北宋權力機構中書門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審理,王全斌、王仁贍、崔彥進等主要將領犯有五大罪:

1、仗勢搶奪子女玉帛。

2、擅自打開後蜀國庫。

3、隱瞞財貨。

4、擅自剋扣蜀兵行裝錢。

5、屠殺降軍。

處理意見是:"法當死"。

趙匡胤赦免了這些軍官的死刑,

全部貶出京城,十年都未再受重用。同時勒令退還所有非法所得,所有搶奪的錢財、人口等退還原主。

有過的罰,有功的則賞。勸阻王全斌的曹彬授任為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康延澤被授予七州招討巡檢。

最大的犧牲品應該是後蜀皇帝孟昶。蜀地叛亂中,許多人以他為旗號,因此,在遷居東京後不久,孟昶忽然暴病身亡了。

宋朝的第一次大挫敗,浪費了趙匡胤兩年,秋後算賬也難彌補損失

趙匡胤秋後算賬,有獎有懲

結語:

宋太祖趙匡胤是個仁君,《曲消舊聞》記載,周世宗攻打楚州,由於守城人的頑強抵抗,周軍損失慘重。等到城破之時,世宗下令屠城。

在楚州城一個小巷中,趙匡胤看見道旁已死婦人的身下,一個嬰兒仍在吸奶,不由得潸然淚下,抱出嬰兒,僱人撫養。巷中居民也因此保住了性命,這條巷子被人們改稱為"因子巷"。

討伐後蜀之前,趙匡胤嚴明軍紀:"所至毋得焚蕩廬舍,驅略吏民,開發丘墳,翦伐桑柘,違者以軍法從事。"

在崇德殿為王全斌等人餞行時又說:"凡克城寨,止籍其器甲、芻糧,悉以錢帛分給戰士,吾所欲得者,其土地耳。"皇帝要的是鎧甲、糧食、土地,進軍途中所獲得的後蜀官府錢財可以分給士兵,以激勵士氣。但王全斌等卻在後蜀投降後,政權已經轉移到大宋時,私開國庫自肥,又縱容士兵劫掠,濫殺無辜,激起民變。

這次教訓讓宋太祖始終不能忘懷

。此後攻打南唐時,任命在滅蜀一站中軍紀嚴明、與民無犯的曹彬為主帥,在其臨行前,趙匡胤又諄諄教導:"更不得似往時西川亂殺人。"曹彬兵至金陵,久攻不下。認為宋軍的不殺,使南唐人無所畏懼,建議:"兵久無功,不殺無以立威。"

奏章到了趙匡胤手中,宋太祖態度堅決,赫然批覆:"聯寧不得江南,不可輒殺人也。"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宋朝雖然汲取了滅後蜀的教訓,但動亂的兩年無法追回,否則以蜀地的富庶,新增的十四萬士兵,全國統一應該更為順暢。更重要的是趙匡胤能有兩年、甚至更多的時間,處理燕雲十六州,放眼整個宋朝,有誰能比他能有此能力呢!這個損失無法彌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