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第一次大挫败,浪费了赵匡胤两年,秋后算账也难弥补损失

每个朝代建立之初,都是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宋朝也是如此。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登上皇位,他年富力强,努力在前朝的窠臼中兴利除弊,力图建立一个新的、不一样的宋朝。

从唐朝中期开始,国家就陷于藩镇割据状态,五代十国更是造成了五十多年的动乱、分裂。通过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整顿了禁军,使将军屡屡兵变的风险大为降低。内部安定,统一战争提上了日程

首战荆湘,大获全胜,再战后蜀,宋军创造了奇迹。

历史上,蜀地从来都是兵家公认的易守难攻。刘备入蜀用了三年,邓艾出奇兵灭蜀汉,也花了半年,而宋朝两路大军伐蜀,势如破竹,只用了66天,后蜀孟昶就举国投降

就在赵匡胤为他的虎狼之师自豪、以为就此帅胜军南征北战、统一全国指日可待时,遭遇到了开国的第一次大挫折,或许这也是改写了历史进程的一次重大事件:历时两年的蜀地暴乱。

这一事件,使

统一战争耽搁了两年,就结果论而言,如果能为赵匡胤争取出两年时间,燕云十六州的问题也许就能解决,那样,宋辽的历史都将改写。

当时宋军入蜀可谓如汤沃雪,原本可以乘势整合十四万降卒为己所用,孰料,紧接着蜀地却爆发了动乱,并很快席卷全境。这次教训,令赵匡胤深刻自省并在以后的征伐中引以为戒。

宋朝的第一次大挫败,浪费了赵匡胤两年,秋后算账也难弥补损失

北宋栽了个大跟头

一、先南后北政策的制定

赵匡胤平定了国内的不安定因素之后,放眼四顾,荆湘、后蜀、南汉、南唐、吴越以及北汉,割据政权遍布神州,北部契丹、西有党项对中原也构成威胁,这是个不进则退的年代,进则一统天下,退则有丧国之险。赵匡胤曾对赵普说:"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从哪里动手呢?后周时,著名大臣王朴曾献《平边策》,主张"攻取之道,从易者始",也就是先易后难,先南后北。这一思想在士大夫中拥有广泛的共识,尽管认识的角度、深度不同。

北方分裂的政权只有北汉,因与后周世仇,延续到宋,是块虽小却硬的骨头。北汉的地理位置也使中原政权不舒服,时刻感受到威胁,要不要先拔除这个钉子呢?

武胜军节度使张永德:"太原兵少却凶悍,又有契丹为援,仓促间很难攻灭。"应对之策应为不断骚扰,破坏其农业生产,离间北汉与辽国的关系。

宰相魏仁浦:"欲速不达,唯陛下慎之。"

华州团练使张晖:靠近北汉的州县久经战乱,民力疲惫不堪,尚未恢复,无法支撑一场新的战争。还是应该收兵育民,等待时机成熟。

宰相赵普:"太原势强,一时难下,况太原当西北二边,即便一举攻下,则边患我独当之。",灭了北汉,就要独自面对契丹、党项的威胁,不如先留着他,等平定了南方,再收拾北汉。

远虑近忧,经济军事,宋太祖赵匡胤统筹各方意见,还是接受了"先南后北"的方针。

宋朝的第一次大挫败,浪费了赵匡胤两年,秋后算账也难弥补损失

赵普的说法很委婉

二、灭荆湘、后蜀之战,宋朝君智将勇、战力强大

962年,北宋的统一战争拉开帷幕。

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故,幼子周保权继位,治下衡州刺史张文表乘机兵变。周保权向宋求援,赵匡胤的战机来了。

荆湘地区卡在南唐、南汉、后蜀之间,是对南方用兵的要点。赵匡胤借机派兵假道荆南,一箭双雕地收复了荆湘之地

对宋太祖而言,这只是牛刀小试,宋军随即投入了对后蜀的战争准备。

964年十一月,赵匡胤派出两路大军,北路以忠武节度使王全斌为统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为副都部署,率兵三万出凤州,沿嘉陵江南下;东路由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廷让统领,率兵两万出归州,溯长江西进。两路宋军分进合击,约期会攻成都。

北路军势如破竹,闯关夺隘。十二月,占领利州。次年正月,突破剑门天险,俘获蜀军主将王昭远,继占领剑州。东路军也是连战连捷,后蜀军一触即溃。

两路宋军直逼成都,孟昶投书请降,仅仅用了66天,后蜀灭亡。

宋朝的第一次大挫败,浪费了赵匡胤两年,秋后算账也难弥补损失

剑门天险挡不住宋军

三、初入蜀地,先安民心

捷报传来,赵匡胤立刻下达诏令:

"赦蜀管内,蠲乾德二年逋租,赐今年夏税之半,除无名科役及增益赋调,减盐价,赈乏食,还掳获生口。"

蜀地富饶,但是初入蜀地,赵匡胤依然下达了非常优渥的政令,减租、减税,安抚民众,优待士绅,留用官员,释放俘虏。

这一切都是希望使当地人能及早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民众安居乐业了,作为子弟兵的十四万降卒也可以由此归心于宋,那么,后续的国力也必将大大地增强。

当然,这一切都是政策得以贯彻实施为前提。

如果赵匡胤的举措得到实施,将使蜀地安定、平稳地纳入宋朝的体系

但是,事与愿违。

宋朝的第一次大挫败,浪费了赵匡胤两年,秋后算账也难弥补损失

两路宋军伐后蜀

四、动乱的根源在于灭蜀的将军

王全斌等将军成就了灭国之功,流血流汗之后,该是享受的时候了。

王全斌及崔彦进、王仁赡等日夜宴饮,不恤军务,甚至私开后蜀国库,中饱私囊。有权就有钱,许多宋朝官员公然以各种借口向后蜀士绅索贿。普通士兵没有这些渠道,则在各地掳掠子女货财,而官员又不加制止,从而使得蜀人被盘剥、被抢掠,激起民愤。

其实,宋军的这些行为是沿袭了五代军队的遗风。五代十国间战争频仍,难有稳定的地盘,都以消弱对方为目标。割据势力常因自身财力不足,难以奖励官兵,故而战争期间,对部下的约束有限,有时甚至是怂恿士兵杀人越货、劫掠百姓。

各地已经出现反叛的苗头,王全斌此时又点了把火,宋太祖要求将蜀兵迁往河南,这符合宋朝强干弱枝的政策,一方面可以壮大宋军实力,二者也减少了蜀中的不稳定因素。为此,特意发给每个蜀兵一笔不小的行装费,但被宋军主帅王全斌擅自克扣

,在迁徙途中又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蜀军刚走到绵州就反了。

十多万蜀军号称"兴国军",以全师雄为帅,全师雄是蜀军旧将,本人并不想造反,但被众人强推上首领之位。

听说兵变,王全斌派刘光绪前去招抚,招抚的官员却杀了全师雄全族,抢了他的女儿及家产。

这是"逼上梁山"了,全师雄自号兴蜀大王,攻城夺县,蜀境四方响应。为了防止仍在成都的蜀军内外勾结,王全斌诱杀了两万七千多降兵,这激起蜀地更大范围的反抗。

而由于分赃不均,宋军中的一些人也加入到叛军的行列,蜀地全境战火燎原

宋朝的第一次大挫败,浪费了赵匡胤两年,秋后算账也难弥补损失

王全斌以忠勇著称

五、历时两年,蜀地才恢复和平

赵匡胤没想到事与愿违,自己明明为蜀地的安定又给政策又给钱,却换来了蜀地全境大乱的消息,他立即召见蜀地迁京的官员了解情况,同时派出使者实地考察,并采取了措施:

1、贪腐是动乱原因之首,一时难以清查。但后蜀国主孟昶进京时,押送官员公开要钱、要宫女,明目张胆的索贿,赵匡胤下令杀了此人以震慑贪官

2、一个下级军官,虐杀民妇,手段残忍,赵匡胤下令当众斩首:"兴师吊伐,妇人何罪,而残忍至此!当速置法以偿其冤。"此举是对军中不法之徒的警告

3、康延泽在灭蜀官员中廉洁奉公、能力出众,被任命为普州刺史,他率领几百人发展壮大,收复了五万叛军盘踞的普州,被赵匡胤擢升为东川七州招讨巡检史

,委以重任。

4、派参知政事吕余庆为成都知府,全权治安管制。有一天,药市上有军校喝醉酒持刀抢夺商贩货物。吕余庆立即派人捕捉杀头示众,自此,成都城中军人不敢再胡作非为,百姓得到了安宁。

5、身为蜀中最高的军事长官,王全斌并未受到赵匡胤的指责,对其不闻不问。皇帝的态度令王全斌非常惶恐,他是军事能力极强的将领,此后不敢怠慢,全力率军平叛。而全师雄病故,也使得叛军群龙无首,两年后,战火终于熄灭。

六、秋后算账

叛乱平定后,赵匡胤下令征蜀大军回京,可以想象这些人满载而归的样子。但他们的心情恐怕并不轻松。虽有灭后蜀的功劳,但激起民变、贪污索贿的大过,不知皇帝知晓多少,会如何追究?他们忐忑地回到京城。

宋朝的第一次大挫败,浪费了赵匡胤两年,秋后算账也难弥补损失

伐蜀宋军奉命班师

枢密副使王仁赡试图蒙混过关,他抢先面见皇帝,告发了他人的不法行径,将自己洗得一干二净。交代完毕,赵匡胤不动声色地问了句:"后蜀臣子李廷珐被人威胁治罪(意在索贿),这人是谁呀?"

王仁赡登时目瞪口呆,当初正是自己敲诈李廷珐了一大笔银子和几个侍女。皇帝竟然已经调查得一清二楚。

到了检讨伐蜀的重臣过失的时候了。赵匡胤将他们交由北宋权力机构中书门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审理,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等主要将领犯有五大罪:

1、仗势抢夺子女玉帛。

2、擅自打开后蜀国库。

3、隐瞒财货。

4、擅自克扣蜀兵行装钱。

5、屠杀降军。

处理意见是:"法当死"。

赵匡胤赦免了这些军官的死刑,

全部贬出京城,十年都未再受重用。同时勒令退还所有非法所得,所有抢夺的钱财、人口等退还原主。

有过的罚,有功的则赏。劝阻王全斌的曹彬授任为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康延泽被授予七州招讨巡检。

最大的牺牲品应该是后蜀皇帝孟昶。蜀地叛乱中,许多人以他为旗号,因此,在迁居东京后不久,孟昶忽然暴病身亡了。

宋朝的第一次大挫败,浪费了赵匡胤两年,秋后算账也难弥补损失

赵匡胤秋后算账,有奖有惩

结语: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仁君,《曲消旧闻》记载,周世宗攻打楚州,由于守城人的顽强抵抗,周军损失惨重。等到城破之时,世宗下令屠城。

在楚州城一个小巷中,赵匡胤看见道旁已死妇人的身下,一个婴儿仍在吸奶,不由得潸然泪下,抱出婴儿,雇人抚养。巷中居民也因此保住了性命,这条巷子被人们改称为"因子巷"。

讨伐后蜀之前,赵匡胤严明军纪:"所至毋得焚荡庐舍,驱略吏民,开发丘坟,翦伐桑柘,违者以军法从事。"

在崇德殿为王全斌等人饯行时又说:"凡克城寨,止籍其器甲、刍粮,悉以钱帛分给战士,吾所欲得者,其土地耳。"皇帝要的是铠甲、粮食、土地,进军途中所获得的后蜀官府钱财可以分给士兵,以激励士气。但王全斌等却在后蜀投降后,政权已经转移到大宋时,私开国库自肥,又纵容士兵劫掠,滥杀无辜,激起民变。

这次教训让宋太祖始终不能忘怀

。此后攻打南唐时,任命在灭蜀一站中军纪严明、与民无犯的曹彬为主帅,在其临行前,赵匡胤又谆谆教导:"更不得似往时西川乱杀人。"曹彬兵至金陵,久攻不下。认为宋军的不杀,使南唐人无所畏惧,建议:"兵久无功,不杀无以立威。"

奏章到了赵匡胤手中,宋太祖态度坚决,赫然批复:"联宁不得江南,不可辄杀人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宋朝虽然汲取了灭后蜀的教训,但动乱的两年无法追回,否则以蜀地的富庶,新增的十四万士兵,全国统一应该更为顺畅。更重要的是赵匡胤能有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处理燕云十六州,放眼整个宋朝,有谁能比他能有此能力呢!这个损失无法弥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