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道德經》這句如何實踐呢?-炫木丹火的回答-悟空問答

曹修兵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無,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創生萬物的根源。

天地初開之時,既沒有物體也沒有形象,茫茫宇宙是一片空虛,這就是無,是開闢天地的初始。然後從這片空虛的“無”中生成出萬事萬物的“有”來。《道德經》第四十章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因此,道產生於萬物之前,是生育萬物之母。

可見,“道”中存在著有和無。道作為潛在的無限可能性而言是“無”,作為能生成萬事萬物而言是“有”。有和無是道的兩個方面。

《清靜經》中曾這樣解釋“道”:“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如何理解有和無?

故常無慾,以觀其眇;

常有欲,以觀其徼。

所以,常從“無”中去觀照道的奧秘;常從“有”中去觀照道的端倪。

道,既無名又無象,它不是世間的一種或一類事物。道在我們所見所聞的現象世界之外,它無色、無聲、無味、無形。道生成天地萬物之後,又蘊藏於天地萬物之中。因此,道雖無處可見,卻又無處不在。

我們要常從天地間的“無”中,瞭解道的精微奧妙;常從萬事萬物的“有”中,去窺見道的廣大“無”邊。舉個例子,比如一隻杯子,因為中間是空的,才能起到盛水的作用。杯子四周的“有”之所以對人有用,是依賴於杯子中間“無”的部分起的作用。可見,有和無配合才能產生大用。

天地因道而生,萬物因道而成。

因此萬事萬物都有“道”,生活處處都是“道”。

“道”無處不在,而人在“道”中,往往不知“道”之存在。就好像魚兒在水中,不知水的存在一樣。“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身體健康要有“養生之道”,成功做人要有“處事之道”,經商賺錢要有“生財之道”,企業盈利要有“經營之道”等等。

自古以來,都是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凡是一切有作為的人物,他們的所作所為一定都是符合了“道”,而那些背離“道”之人,必定都無所作為。

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是大自然運行的規律,道是人類生活應遵循的準則。道難以徹底講述出來,它實際存在著。若人想要明道,應先離道名,用心體會,即所謂“悟道”。


炫木丹火


這裡劃出了一道宏線,生死線,無有去無間,無中生有。無者道始也。有者重生德也。間者中也。中者正當時也。也可以說是度也。過之不及都是虛無,發生一切事物都在正當時,守一生也。無慾未到也,觀其妙可預測,有欲過也,觀其徼回憶之意。同出而異名只在瞬間。不妄想未來,不思念過去,重點守住零位的無,長生之道。

尾骨朝前會陰處翹,骨子精髓放鬆到位,無我無它自然無追求入道也。再不明白無緣也。↗




馬振廷1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一章。這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天地開始的時候我們把它叫“無”。萬物的母親,把它叫做“有”。所以常處於“無”,從無的角度來觀察它的妙處。常處於“有”,從有的角度來觀察它的邊界。

《道德經》的第一章可以說是整個《道德經》的門戶。這句話我們要實踐於生活。首先要對這個“無”字。進行深度的認知和理解。

老子在這裡面著重強調的是大家看不見的那個無形東西的作用。我們要把這句話用於生活,只需要從老子在這裡講的“無”字入手。“大象無形,卻力量無盡”。

打個比喻,自然界的大象風。風是無形的。但是它的力量卻非常強大。所以,通常用“作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行;用“家風”來形容一個家族的教育;用“國風”來形容一個國家的文化。再來看我們現實的生活中人所需要的氧氣、營養和精神。這些都是我們看不見的。但是有形的植物在給我們釋無形放氧氣;有形食物在給我們提供無形營養;無形精神在支撐我們有形的肉體。這個就是無形和有形的對應。從這裡我們就不難看出。真正的有形的物質世界都是被強大的無形世界牽動著的。

但事實上現在人們在現實的生活當中。卻將這個思維活反了,都把焦點放在了有形的物質上面,卻忽略了無形的作用。所以老子在開篇第一章。就說到“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無慾以觀其妙”。這句話就是說我們如果能經常觀察自己的精神世界、思想世界以及理想信念,這就是最大的力量。“常有欲以觀其徼”。“徼”就是邊界時刻要提醒自己,不可有過度的對有形物質的慾望膨脹和追求。要時刻觀察並提醒自己不可有過度的慾望。

接老子的智慧,我也說句話送給讀者:財富其實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滿足我們正常生活需求的財富是天使。滿足我們貪念、慾望膨脹的財富是魔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