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和腸癌傻傻分不清!這張"自查表"給你說的清清楚楚!一看就懂

病人姓朱,是我們社區的片警,平素身體挺好,常言說,十人九痔,朱警官也長的有。

不久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和我聊起了他的 “痔瘡”。由於體型比較胖,他不愛動,還愛吃肥肉。我們社區旁邊有一家有幾十年歷史的“趙家豬頭肉”,是他的最愛。

其實這痔瘡已經伴隨他好幾年了,時好時歹。

大約在半年前,朱警官又開始有便血出現,他想當然地一直按痔瘡治療。用了一些藥物後,症狀會有所緩解。(這裡插一句:這很能麻痺人,因為很多人都會有痔瘡,一旦便血,就會想到痔瘡;實際上:直腸癌也可能與痔瘡同時存在!)

但是,此後,還是稍不注意還會出現。

直到國慶後,他感覺,體重下降厲害,並且不像是“上火”的樣子,伴隨有腹瀉、腹痛,大便還有粘液;也感覺乏力,食慾不振等。

我建議他做了腸鏡。結果是直腸癌進展期,雖無臟器轉移,但如果要保肛,恐怕我們當地是做不了的。

目前已經轉到南京,找某某大教授去了。。


痔瘡和腸癌傻傻分不清!這張

在我的診療經驗裡,類似的病例有很多,大便帶血,總是自以為是痔瘡,於是自己買藥治療,往往還會有些效果,短時間內不出血了,腹痛等也會改善。所以,超過90%的直腸癌患者,首次出現便血,都會想當然的當成痔瘡,尤其是年輕人。他們總以為,癌症是老了以後的事情,所有根本不當回事。

殊不知,在我國,尤其是發達城市,比如北上廣深,直腸癌發病率已經躍升為第二位,很有可能取代肺癌,成為新的癌王。然而,與歐美不同的是,歐美的結直腸癌以50歲後高發,而我國,30歲以下逐年攀升。雖然目前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就我近幾年來發現的結直腸癌做了一個簡單的統計,50歲以下的佔到幾乎50%,其中30歲以下的也佔到了一半,最小的直腸癌患者只有26歲。

在不久前我寫的關於直腸癌的一篇文章的留言中,400多條留言,竟然有40多個年輕人,都小於40歲,最小的只有19歲。所以,我今天想說的話題只有一個,那就是:

千萬不要把便血輕易當成痔瘡!

五個症狀告訴你,腸癌與痔瘡如何分清

結直腸癌早期雖然沒有明顯症狀,但仍會隱約釋放一些信號,提醒你癌症的存在。如果出現瞭如下症狀,千萬不要簡單地認為是痔瘡,需要立即重視起來!

症狀一:排便習慣發生改變

如果原來規律的排便習慣發生了改變,經常排便次數增多或者便秘,甚至有時便秘和腹瀉交替出現,就一定要警惕腸癌了。這多是由於腫瘤堵塞腸道,腸道變得狹窄,糞便不易通過,便秘就發生了。此時,還可能伴隨著肛門下墜和肛門不適感。

症狀二:出現血便

便血是腸癌早期最明顯的症狀,便血量一般不多,主要呈暗紅色。可與大便同時出現或在便後出現,同時伴有黏液。痔瘡和腸癌導致便血最大的區別就是:痔瘡導致的便血呈噴射狀或滴狀鮮血,而腸癌引發的便血則為暗紅色,還伴有黏液,一定要學會區分。

症狀三:疼痛、腹脹、消化不良

腸癌所引起的消化系統症狀一般表現為腹脹、消化不良等,疼痛的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有輕有重,主要是腸梗阻造成的。而腹痛或者是腹脹前期表現為間歇性疼痛,後期逐漸轉變為持續腹痛和腹脹。

症狀四:便便變形

腸癌還會引起大便變形,可呈細杆形、扁帶形或茶褐色的大便。如果平時的便便很粗,突然間變成了鉛筆一般細,也有可能是結直腸癌出現了。腫瘤變大,就會影響便便排出,所以會變細。因此,上完廁所後要自己時常看一眼,對及時發現病情很重要。

症狀五:出現裡急後重

腸癌會引起排便次數增多,還會出現排便不盡和裡急後重的感覺,所謂“裡急後重”,就是指自己腸道不舒服,還想要再去廁所,卻拉不出來東西、下身墜脹的感覺。需要說明的是:一旦出現以上信號,往往病情已經不輕了。因為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它大多起源於不起眼的小息肉,靜靜地長大後,有一天會突然發難。

文章來源:胃腸病

請把醫生的提醒轉發給所有人看!

原創扶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