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烧麦背后的故事

说起烧麦,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对于内蒙人来说,烧麦是羊肉陷的,对南方人来说,烧麦是糯米陷的,那么关于烧麦你又了解多少?今天我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烧麦的那些事。

解密烧麦背后的故事

先说一下烧麦的起源:烧麦是非常引人喜爱的特色小吃,据说起源于包子。它与包子的主要区别除了使用未发酵面制皮外,还在于顶部不封口,作石榴状。

最早的史料记载:在十四世纪高丽(今朝鲜)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馅稍麦"的记载。该书关于"稍麦"注说是以麦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麦"亦做"卖"。又云:"皮薄肉实切碎肉,当顶撮细似线稍系,故曰稍麦。""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做花蕊,方言谓之烧卖。"如果把这里"稍麦"的制法和今天的烧卖作一番比较,可知两者是同一样东西。到了明清时代,"稍麦"一词虽仍沿用,但"烧卖"、"烧麦"的名称也出现了,并且以"烧卖"出现得更为频繁些。

解密烧麦背后的故事

如《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两盘点心,一盘猪肉心的烧卖,一盘鹅油白糖蒸的饺儿。"《金瓶梅词话》中也有"桃花烧卖"的记述。清朝乾隆年间的竹枝词有"烧麦馄饨列满盘"的说法。李斗《杨州画舫录》、顾禄《桐桥倚棹录》等书中均有烧卖一词的出现。《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烧卖、匾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傅崇矩《成都通览·成都之食品类及菜谱》中开列了"各样烧麦,大肉烧卖、地菜烧卖、冻菜烧卖、羊肉烧卖、鸡皮烧卖、野鸡烧卖、金钩烧卖、素芡烧麦、芝麻烧麦、梅花烧麦、莲蓬烧麦……" 清代无名氏编撰的菜谱《调鼎集》里便收集有"荤馅烧卖"、"豆沙烧卖"、"油糖烧卖"等。其中"荤馅烧卖"是用鸡肉、火腿配上时令菜作馅制成。"油糖烧卖"则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馅制成。中国南方还有一种"卤馅芽菜烧卖"。时至今日,现时各地烧卖的品种更为丰富,制作出更为精美了。如内蒙古有较为正宗的羊肉烧卖,河南有切馅烧卖,安徽有鸭油烧卖,杭州有牛肉烧卖,江西有蛋肉烧卖,山东临清有羊肉烧卖,苏州有三鲜烧卖;湖南长沙有菊花烧卖;广州有干蒸烧卖、鲜虾烧卖、蟹肉烧卖、猪肝烧卖、牛肉烧卖和排骨烧卖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然后就是烧麦名称的由来与传说:相关典故烧麦一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早年的烧麦都在茶馆出售,食客一边喝着浓酽酽的砖茶或各种小叶茶,吃着糕点,一边就着吃热腾腾的烧麦,故烧麦又称"捎卖",意即"捎带着卖"之意;也有人说因为烧麦的边稍皱折如花,故又称之为"稍美",意即"边烧美丽";还有一种说法是,烧麦最初叫撮子包,因感其名不雅。又因其边象快熟的麦穗,随改名为烧麦。现今烧麦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约定俗成叫"烧麦"。早在乾隆三年,浮山县北井里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门外的鲜鱼口开了个浮山烧麦馆,并制作炸三角和各种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从通州私访归来,到浮山烧麦馆吃烧麦。

这里的烧麦馅软而喷香、油而不腻,洁白晶莹,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回宫后亲笔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烧麦馆。从此烧麦馆名声远扬,身价倍增。另有一种说法是针对羊肉大葱烧麦的。据说烧麦真正的起源在清朝的绥远,也就是现在内蒙的首府--呼和浩特市。

解密烧麦背后的故事

明末清初时,在呼和浩特旧城大召,有哥俩儿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包包子、卖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再无分文,为增加收入今后娶媳妇,弟弟在包子上炉蒸时,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稍卖的钱积攒起来,很多人喜欢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卖",后来名称演变,向南传播就改叫烧麦了。现在呼市旧城人称它为稍美。内蒙一些地方(如呼和浩特及其周边旗县)吃烧卖要喝砖茶,每天早上,大家三五结伴在烧卖馆相聚,倒上一壶砖茶,或聊国事新闻,或聊家长里短。

解密烧麦背后的故事

烧麦是呼和浩特的地方风味食品。呼和浩特的许多饭馆都兼营烧麦,专门经营烧麦的大小饭馆更是星罗棋布地撒满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

烧麦是用特制的擀面锤把和好、揉到的面垫淀粉擀成薄薄的皮,再用擀面锤将皮碾成荷叶状;新鲜的羊肉配大葱、鲜姜等佐料拌成馅,再勾以熟淀粉,成为干湿适度,红、白、绿相间,香味扑鼻的烧麦馅;把馅放在烧麦皮子里轻轻捏成石榴状,上笼蒸七至八分钟即熟。烧麦出笼,顿时鲜香四溢。观其形,晶莹透明,皮薄如蝉翼,柔韧而不破;用筷子夹起来垂垂如细囊,置于盘中团团如小饼;人称是"玻璃饺子"。烧麦吃起来清香爽口,味浓而不腻。

早年呼和浩特的烧麦都在茶馆出售,食客一边喝着浓酽酽的砖茶或各种小叶茶,吃着糕点,一边就着吃热腾腾的烧麦,故烧麦又称为"捎卖",意即"捎带着卖"之意。也有人说因为烧麦的边稍皱折如花,故又称之为"稍美",意即"边稍美丽"之意。现今烧麦早已成为了美味可口的地方风味主食,所以一般人们就约定俗成叫"烧麦"了。

解密烧麦背后的故事

近代,呼和浩特的烧麦以"德顺源茶馆"最为著名。德顺源的前身是糕点铺,1931年时改为茶馆。德顺源位于旧城大西街。该茶馆以品茶点为主,对水质、沏茶、倒茶和茶具都有独特的讲究,糕点更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细而闻名。德顺源用煤泥烧火,铜壶滚水。茶具有扣碗、小茶盅、瓷壶、茶碗等。铜壶的嘴细长,堂倌给茶客倒水时,远离饭桌,将铜壶高高举起,一缕细线般的热水从茶客头顶越过,正好倒在扣碗内。堂倌为了展示自己的本领,故意分三股水倒满,水不外溅,茶不外溢,被茶客称为"凤凰三点头"。还有的堂倌在倒水时,水不中断,左右手却换了个,叫做"鹦哥倒架"。德顺源的倒茶技巧,被人们传为佳话。德顺源的糕点有用烘炉制作的,也有用白炉制作的,品种大约有五十多种。曾经有一外地顾客,每种糕点只要一块,结果称了有五斤多,可见花色品种之多了。德顺源的烧麦以风味独特而久负盛名。该茶馆对做烧麦的的羊肉、面粉、大葱等原料的要求很严格,不合要求的是坚决不要的。据说这个茶馆的烧麦师傅切肉馅时,下垫一块包花布,飞快地切起来,肉馅切好后,用下面的包花布把肉馅兜起来,倒在盆子里,肉碎而包花布完整不破,其技巧可见一斑。

旧时烧麦馆一般是上午开业,下午关门烤制糕点,擀烧麦皮及做第二天开业的各种准备工作。在烧麦馆工作的堂倌分工明确,有专为茶客拿茶具的,称作"撒碗的";有专为茶客倒水的,称作"开水的";还有专为茶客递茶点、端烧麦的,称作"跑堂的"。栏柜上的账房先生身着长袍马褂专管收款。茶馆将不同的茶叶放在不同的茶具里,盛糕点和烧麦的盘子也不一样,烧麦一般是一两八个放在瓷盘子里,而糕点则盛在木制的盒子里。食客习惯是先喝茶、吃糕点,最后才上烧麦。由于糕点制作精细,一般价格也比烧麦贵,所以也有的食客只吃烧麦,不要糕点。在糕点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刀切、破酥、麻炉弯、糖蹲等。牛羊油制作的甜咸油旋也特别好吃,价钱也贵。这种油旋放在木碟子里,特别酥,只能用筷子夹着吃,而不能用手拿,因为用手一拿就散了架。

旧时烧麦馆付款的方式是,食客先吃喝,不收钱,吃完后跑堂的一边收拾桌子,一边数盘碟数目,然后把数目向账房先生喊出去,如:几号座,烧麦几盘,油旋几碟,到柜!待食客走到栏柜付款时,账房先生早已把钱算好了。

烧麦虽然味道鲜美,但在解放前劳动人民一般是吃不起的,只有在重大的喜庆日子里才偶然"潇洒"一回。来吃的人绝大多数是有钱人和一些来茶馆一边吃喝一边谈生意的商人。

如今,烧麦已成为呼和浩特人民群众的大众风味食品,老百姓吃烧麦再也不是逢年过节或为了解馋偶尔吃几次了,烧麦已成为人们的主食之一。许多呼和浩特人更习惯于以烧麦为早点。早上吃上一至二两烧麦,喝着热气腾腾的茶,怡然自得,乐在其中。

在呼市老百姓经常说:"吃一两烧麦等于一天的饭量",如此美味而又不腻的美食你有兴趣来尝试一下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