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其人、其書、其思想之現代價值

說到"自由民主",我們常以為那是西方傳來的思想,是其特有的普世價值觀。但翻翻中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早在先秦諸子時期,中國社會上也出現了治世思想的雛形,且"墨道儒法"四家皆有涉及,並因此產生了激烈的討論,其中,道家尤為突出。

古代中國大部分時期奉行"崇儒,揚佛,抑道"的政策,但這並不意味著道家的弱小,相反,諸子百家皆源於"道"。在現代一些影視作品的作用下,說到"道"與道家,總會聯想到長生不老以及風水占卜這類"玄乎"的存在。但客觀來講,"道"是萬事萬物的總規律,也是萬事萬物的本源;而道家是極富辯證法思想的哲學流派,在政治、經濟、文化乃至人性上都散發著璀璨的光芒。

莊子其人、其書、其思想之現代價值

論道必論老莊。莊子於老子之後,對老子之道進行繼承和發揚,將其客觀的本體論轉化為較主觀的心靈感受。若說老子是教人"活著"的生存之道,那麼莊子便是教人"做人"的處世之道。相比老子的"苟活之法",我更愛莊子的"逍遙無為"——自由自在、超凡脫俗,大概是所有在人事中被擾亂心情的凡人們所向往的罷,除此之外,莊子思想中所蘊含的現代理念,也值得我們認識與運用於此。

一、 莊子其人

1."窮"而"不困"

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中期哲學家。相傳莊子在親族上與皇室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卻從來只聽聞其最大的特點為"窮"。《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中寫到:"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漆園吏是莊子做過的唯一官職,也僅僅是管理漆樹林的小小職員;在其他史書中有記載,莊子曾為謀生而打草鞋,甚至向人借米——確實,莊子一生都不曾富裕過,用"窮"形容其生活一點不為過。即便如此,莊子從不認為自己"窮困"——生活上的不富足稱為窮,精神上的不完善稱為困,他只窮而不困。

莊子其人、其書、其思想之現代價值

"不困"首先體現在莊子的博學多識。"莊子其學無所不窺",精通儒法墨各家思想,最後歸於道。與現代人不一樣,古代沒有過多資訊、娛樂擾亂視線,若想潛心於學,便"三月不識肉味",專注苦讀。莊子將各家思想揉碎於己用,想必也是下了極大的功夫專注在治學上,以達到學識廣博、無所不窺的程度。

其次,"不困"體現在莊子的"傲"之上。《莊子.秋水》中記載楚王請莊子到朝中做官被拒的故事,莊子說:"寧生而曳尾塗中。"正是這"曳尾塗中"的氣魄,才使其無時不刻保持詩意和才氣。聞一多評價莊子"哲學的詩人,詩人的哲學家",荀子在《解蔽》中說:"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正是這樣一個人,生於泥潭而不為困,見識過繁華卻不為所動,按自己理想化的世界生活,生前無名,死後安然,從來都是逍遙自在的詩人哲學家。

2.眼冷心熱

清代學者胡文英在<>中寫到: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莊子其人、其書、其思想之現代價值

在那個豪傑並起的年代,知識分子們帶著自己的學問和熱情,徘徊於君王左右,渴望輔佐君王、造福黎民百姓。可惜智慧過人的莊子只願意在自己的小天地安靜存活——是看透了世間虛妄的條條框框,故隔岸觀火;但他到底不是鐵石心腸的人,文章字裡行間還是透露著自己的熱心腸,告訴人們自由灑脫、告訴人們生死無常。

而今,我們也終於透過其表發現其裡,透過他的文章感悟他的思想。

二、 莊子的思想及當代價值

有人稱莊子的文章:"好文者資其辭,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好邪者濟其欲。"《莊子》一書,有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其中以內七篇《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為主。莊子的思想多見於莊子的文章中,生於著名的戰亂時期,他的思想卻反應著與混亂的現實相反的精神境界。時至今日,依然可與社會相連,與人相通。

1. 莊子的自由平等觀

《逍遙遊》中莊子以為的自由,不是鯤鵬與燕雀之志,不是宋榮子與列子之能,而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與現代社會講究人權的自由有所不同,莊子的自由強調精神層面。社會無處不充滿著束縛,當代人或者追求名譽、錢財,或者沉溺快感、娛樂,或者受限於禮教、規則,許多事情我們因為畏懼而止步——扶起摔倒的老人要糾結再三,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要瞻前顧後,提出自己的觀點時畏手畏腳。包袱過於沉重,也就失去了自由。莊子認為唯有卸下"己""功""名",才能迴歸本心,得到心靈的自由。

莊子其人、其書、其思想之現代價值

隨著時代的發展,莊子的《逍遙遊》演變出幾個成語,如"燕雀之志""鴻鵠之志""鯤鵬之志",《史記.陳涉世家》中陳涉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都用以諷刺沒有遠大志向的人不能理解大智慧之人的理想。其實這是曲解了莊子的本意,在《齊物論》中會表達"萬物不同,價值平等"思想的老先生,又怎麼可能抱有高高在上的態度去俯視弱小呢?"此小大之辯也"

。當人們生存環境、成長經歷、教育模式產生不同,其思想價值觀念必產生不同,這才是莊子提出鴻鵠與燕雀的本意,即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即平等。

莊子其人、其書、其思想之現代價值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從莊子的眾多言論中我們可以發現,莊子的平等不止在於人,還在於天地、物我、生死的界限,破除成見、打破界限,從而達到平等。而莊子於眾多選擇之中,唯獨選了"曳尾塗中",也是他歸於本心、尊重自己的原因。

莊子的自由平等觀雖不算絕對全面,但在當今社會節奏越來越快、青年人越來越心浮氣躁的情況上來看,是對社會極其有益處的。

2. 莊子的生態觀

古代中國為農業大國,戰國時期因數不清的戰爭、沉重的賦稅徭役、嚴重缺乏的環保意識而使植被和生物遭遇了極大破壞。《墨子.辭過》中描寫當時的社會狀況:厚征斂於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當國家戰亂且收成不佳時,災難便降於百姓身上。莊子看到了當時對自然人性的殘忍征伐、從而催生了他"順應自然"的生態觀。

莊子其人、其書、其思想之現代價值

哲學家西而萬與貝特爾認為:"中國道家學說是一種生態價值取向,它當中有深層廣泛的生命意識,它為海德格爾"詩意棲居"的生命追求提供了理論的依據和實踐的基礎。"莊子融合了道家的"道法自然",輔之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得出不干預且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自有的規律,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進生態觀。

在當時普遍存在中國地大物博的觀念的社會上,生態觀的出現多被認為是多此一舉,因此十分可惜地並沒有被運用於世,只是在《莊子》中《大宗師》《應帝王》等篇目中可以窺得其先進理念。

3. 莊子對老子思想的揚棄

司馬遷說:"莊子之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莊子歸屬於道家,老子對他的影響極大。在《天下》中,莊子評價老子:"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可見莊子對老子的尊敬和愛戴。

莊子其人、其書、其思想之現代價值

然老子於莊子,並非完人,聖人之言非全為真理。從古至今,真正的繼承從未不在於全盤繼承,而在於根據不同時代的特點,去其糟粕,有道繼承,才能發揮最大功用。莊子對老子思想的繼承,是將老子哲學藝術化,且摒棄了老子的權術思想,稱"不欲與老子之權術自汙也",並完善其"道"的概念,為道家思想注入新的生命與活力。

結語

看莊子,我總會想到現如今的"佛系"一詞,他大概可作為佛系青年的鼻祖和榜樣。與"喪"文化不同,他是在自己領域內發光發熱,在自己領域外"置身事外",眼能極冷,心卻始終溫熱。如此莊子,其人、其書、其思想,都必將永久流傳,利於當世。


參考文獻:

《莊子的生態觀及其當代價值》

《莊子逍遙遊思想探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