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期古人对于生活的仪式感:熏衣香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中国古代时期女子的爱美程度也不亚于现代社会的女性。不仅在是在穿衣、发髻、头饰等外在形象,在化妆方面也发明出了各种像粉底、胭脂、黛粉之类的美妆产品。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出门之前经常会往自己身上喷一些香水,来提高自己的品味和自信。其实在西晋时期,爱美的古人也想到了这一点,在古代的香谱里就记载了宫中的“蜀主熏御衣香”,在后宫的嫔妃之中也有“南阳公主熏衣香”等等。

西晋时期古人对于生活的仪式感:熏衣香


由此可见在古代时期,人们也崇尚美和追求美。古代的熏衣香种类也分为了很多种:端庄高雅的沉香型、清新淡雅的药香、沁人心脾的花香等等。有许多诗人也提笔写下了很多关于熏衣香的诗句,例如宋代词人吴文英就曾写下《天香·熏衣香》:“珠络玲珑,罗囊闲斗,酥怀暖麝相倚。百和花须,十分风韵,半袭凤箱重绮。茜垂西角,慵未揭、流苏春睡。熏度红薇院落,烟锁画屏沈水。”在这首词里,吴文英就通过自己爱人身上散发的衣香从而联想出了熏衣香的场景。

西晋时期古人对于生活的仪式感:熏衣香


除去吴文英,南朝的诗人刘孝威也写下一首《赋得香出衣》:“香出衣,步近气逾飞。博山登高用邺锦,含情动靥比洛妃。香缨麝带逢金缕,琼花玉胜缀珠徽。苏合故年微恨歇,都梁路远恐非新。犹贤汉君芳千里,尚笑荀令止三旬。”在这首诗中刘孝威就用华丽的辞藻威读者描绘出了这么一副场景:一位婀娜多姿的美人穿着散发着芳香的衣裳缓慢走近,随着微风吹过,衣裳上散发出来的芳香更加迷人、沁人心脾。

西晋时期古人对于生活的仪式感:熏衣香


其实在西晋时期,人们就开始注重起了熏衣,尤其是在皇室和个豪门贵族。这位身份地位都非常高的人,在熏衣的方面也是十分讲究,甚至就连去世后,熏衣的器皿也成为了众多陪葬品之一。在江苏常熟石梅,存在着一座西晋太康三年的纪年墓,在这座纪年墓之中就出土了一组保存良好且完整的青釉熏衣明器。这祖青釉熏衣明器扥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件带丁字提梁的仿竹的编熏笼;二是一只形状为敞口式的小香炉;最后一部分是一个香盘。


西晋时期古人对于生活的仪式感:熏衣香


那么有了这一套完整的青釉熏衣明器,当时的人们又要怎么去使用它来熏香呢?当时西晋人民的熏衣方式也被记载于《备急千金要方》、《洪氏香谱》、《陈氏香谱》等最经典著作中。但是在正式熏衣之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也不少。

西晋时期古人对于生活的仪式感:熏衣香


步骤一:准备一个熏笼并在蒸笼下面放上一香盘热水,接着将要熏香的衣裳放在蒸笼的顶上,这样做的是为了能够让热水冒出的蒸汽湿润衣裳,这样衣裳才能更好的吸附香料。

步骤二:将一块专门用来烧香的碳饼用火烤红,再将碳饼放在香炉里面,再用香灰堆覆在碳饼周围之后将隔火片放置在香饼的上面,其实这就是普通的焚香程序。

步骤三:将香炉放在已经准备好的水盆里,使得香炉周围都是热水。这时候拿出熏香丸放在隔火片上面,把蒸笼合拢后铺开衣裙,才可以正式开始熏衣。

西晋时期古人对于生活的仪式感:熏衣香


在熏衣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熏香丸的,一旦熏香丸被烤焦了,那么衣裳上无法避免也会有烤焦的味道。等到衣裳以及熏好了之后也不能立即穿上,而是要将衣裳折叠起来放置一晚上,这样衣裳上的香味既好闻又能维持很久的时间。其次需要注意的就是保持衣裳从始至终的滋润度。不仅要在开始熏香之前就要用热水散发出来的水汽湿润,在正式熏香的时候,始终也要保持衣裳有水汽的滋润,如若不然熏出来的衣裳就会是烤焦味而不是芳香味。在这之前所做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功亏一篑了,由此可见在古时候的人们在熏衣过程也是非常讲究的,并且也有他们独特的方式。

此外熏香丸的选择和制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就记载着五种熏衣香方,以及《陈氏香谱》中也记有九种,例如熏衣梅香和熏衣笑兰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梅花和兰花的香味。众所周知不用的熏香丸熏出来的衣裳也是不同的香味,于是在多选择的情况下,古时候的人们都会按照身份和地位来选择相对应衣裳香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美的追求都是精益求精的,并且在制作东西的时候也是十分用心和有耐性,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古代的香料香味都十分沁人心脾。

西晋时期古人对于生活的仪式感:熏衣香


​通过西晋的人民对于熏衣的方式和熏香丸的制作,我们也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对于生活仪式感的追求和对于美的崇尚。同时也揭露了香薰衣物背后悠久的历史,熏香的过程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时衣服沾染上香味,而是为了让人和芳香达到更完美的结合。总的来说,香其实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的一种表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