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彪:临帖要像,古人:形质次之。谁说的对?

刘洪彪:临帖要像,古人:形质次之。谁说的对?

学习书法有很多种方法,你有你法,我有我策,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达到书法所要求的彼岸就算成功了。这些方法是人们一直以来就所探讨的,包括古人的和今人的,它们以文字或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对于学习书法都会有指导意义的。

刘洪彪:临帖要像,古人:形质次之。谁说的对?

刘洪彪是当代书法名家,善草书,担任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经是一位军旅书法家。他的草书作品对书坛书风有一定影响,很多书粉都学习他的书法。

刘洪彪对书法的观点自有他的主张,尤其是在学习前人的作品时,他强调"不管你临摹古人谁的作品,必须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临帖要像'"。对于他所说的这个观点,网友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像是指哪一个方面像?字形、神韵、法度等?

刘洪彪:临帖要像,古人:形质次之。谁说的对?

现在我们来看看古人对"像"的论述,再将它们二者进行比较。

南朝时期的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了这么一段话: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刘洪彪:临帖要像,古人:形质次之。谁说的对?

这一段话中,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书法的神采,另一个是形质问题。关于神采,是指书法表现出来的意境之美,也就是他所说的"妙道",而形质是指书法的形体结构,对此,我们可以看出,书法想要表达出好的意境,必须要在神采上做文章,这时就可以忽略"形质"的问题了。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在论述书法时,经常提到"书意"的概念,这里的"意"是指意味、思想等,也是把书法中的意境作为一种创新思想来概括的,苏轼最为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意思是书家的个性、主见、思想是作品最为"本真"的体现,而此时即可将"有形"的结体放在"意"之后,如此书法才会达到某种"萧散简远"之感。

刘洪彪:临帖要像,古人:形质次之。谁说的对?

明代时期的书法家董其昌在谈到书法形与神的问题时,提出了"淡"与"工"的看法比较。

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东坡云:"笔势峥嵘,文采绚烂,渐老者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从上述古人所述书法的境界之美在于神采,而这些神采却都抛开了书法字形的形体,王僧虔认为书法之美在于神采,它是人的"心"所使然,苏轼的"书意"是书家的思想、主见所在,董其昌的"淡"认为是人的"老成"所致,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书法中的意境美均与字形形体关系不大。

刘洪彪:临帖要像,古人:形质次之。谁说的对?

现在回过头来看刘洪彪所说的"临帖要像"是什么意思?临帖是学习书法必须要经过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书法的第一阶段,他要求学习者要在临摹阶段尽可能地把古人的字临得很像,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古人书法中的法度规矩和笔法所在。

刘洪彪:临帖要像,古人:形质次之。谁说的对?

相对于古人的"形质"来说,刘洪彪所说的"像"只是一个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而古人的"形质"已经远远超过了"像"的阶段,这可以说是一个创作阶段,因此来说,刘洪彪与古人的种种论述并不在一个层面上。但是,没有"临帖要像"的过程经历,后面也就没有"神采"之说了,神采虽然是人的内质问题,但"形质"却离不开"像"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