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城淪為“鬼城”?這些雷不能踩


產業新城淪為“鬼城”?這些雷不能踩

一個新區的發展,往往需要產業的帶動。多少打著產城融合口號的新城,在疏於規劃及運營下,變成了“鬼城”。那麼,有什麼方式可以解決這一困局呢?


讓商業成為主力推手

以往的產城融合,注重將城市發展,與高端產業的導入、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對產城融合中的商務配套功能要求日益劇增。完善的商業配套,是培養新城居民居住粘性的重要粘合劑,通過滿足就業人群的生活消費及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延伸產業鏈價值,發揮“以商旺城”的作用,增強產業發展後勁。


戴德梁行認為,商業發達是新城成熟的表現,也是片區興旺的催化劑,是推動產城融合走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大推手。其帶動作用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實現:

1. 以人為本強化城鎮功能

新型城鎮化之下,應充分考慮產業人群的生活及消費需求,可提高產城的城鎮功能。其中,業態多元的商業是滿足產業人群消費需求的關鍵。

2. 引進人才優化產業結構

新興科技往往是產業新城的發展支柱,亟需高端人才加持。新城中的商業元素,是吸引人才、決定其生活品質的重要評價指標,發達的商業設施能有效聚集及留住人才,為高端科技產業輸送源源不斷的“養分“。

3. 產業鏈延伸的新趨勢

作為產業新城主導產業的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及信息技術等產業鏈終端,離不開產品的展示、銷售及相關產品營銷、商業服務活動,可以說商業成就了終端產品的面市與普及,是不可缺少的產業組成部分。


產業新城淪為“鬼城”?這些雷不能踩


商業破局策略

目前有部分產業新區遭遇“重產業輕城市”瓶頸,以產業需求進行空間資源配置,割裂了商業配套與產業發展,導致園區導入人口不足、商業氛圍薄弱等問題,更有不少園區因此陷入消費客群不足、經營面臨困境的“死循環”。對此,戴德梁行提出新的解決思路:

1. 轉變商業功能

商業不僅作為區域產業配套,還需強化其吸引人、留住人的功能。建議率先發展產城融合項目中的商業部分,在滿足區域產業辦公人群的商務及配套消費之餘,營造宜居環境。以廣州黃埔區為例,2013年以來開設高德匯、萬達廣場等大型商業項目,得益於此,常住人口大幅增長。

2. 轉變商業角色

商業可作為產城區產業鏈下游向C端延伸的環節之一,與該區域產業形成產業閉環。以杭州藝尚小鎮為例,其所在區域產業融合了商業和旅遊功能,並延伸至服裝產業下游,增加展示、銷售、電商及旅遊觀光功能,注重商業消費、文化旅遊及生活配套等延伸功能的導入,拓寬園區的服務人群。

3. 凸顯商業特色

商業消費元素可通過與當地產業基因的多元碰撞,做進一步挖掘。曾擁有發達製造業的臺灣,隨著經濟衰退、產業轉移,出現大量空置工廠及產業區,它藉助原有產業基礎及廠房物業,打造各式各樣的觀光工廠,一方面重整製造業活力,另一方面通過特色主題拉動文旅產業,帶動經濟消費。

4. 巧借商業IP帶動流量

傳統商業業態組合在產業新區常住人口不足之下,面臨招商困境,因此新區的商業業態應具備強引擎性質,可借力商業IP吸引消費流量,擴大輻射範圍及服務人群,彌補人口不足的缺陷。

產業新城淪為“鬼城”?這些雷不能踩

當下的產城融合商業,建議可考慮作為所在產城區產業鏈下游向C段延伸的環節之一,針對產業人群的商業、文旅、泛娛樂需求,延展到C端消費。而對於具有產業基礎的舊城區,商業通過包裝及植入產業基因,助其向文旅商轉型、實現二產向三產升級的“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